散文|上黨杏壇清如許 申城名校活水來
回到學校已有月余,但由山西省首批未來卓越領導者高級研修班和教育部校長培訓中心(華東師範大學)組織赴上海格致中學跟崗研修的一幕幕場景依然歷歷在目。無論是格致中學兩校區的校園環境規劃還是格致中學領導班子成員的精彩講座;無論是正高級教師周雋給人眼前一亮的心理課堂還是顧軍偉博士的科研理念、劉曉丹博士《護蛋行動》的生動一課,都在我的腦海裏不斷地重復演繹著。
面對這所歷史長、文化厚、成績多、影響遠的學校,能夠形容我對她感受的不是華麗的辭藻,而是大氣磅薄飽含智慧,仿佛為她量身定做的八個字——格物致知,知行合一。
所見,一上高樓眼界奢
格致中學是上海市首批“實驗性示範性高中”之一,格意樓、物趣樓、致遠樓、知行樓、格致校史樓……有著144年曆史的格致中學,每一棟樓,每一個符號都是一串串的故事與記憶。而格致中學奉賢校區的落成,更是將中英建築風格的藝術完美融合,兩個校區所感受到的校園文化、校園建築及校園氣質是那麼的和諧一致。研修期間無論是格致中學的學校領導還是一線教師更是展現了上海這座全國基礎教育高地的底氣和實力。
格致中學從一落地就與文化的脈絡和國家的時勢緊密聯繫在一起。在仁人志士尋求救國或強國之道的崢嶸歲月裏,格致中學就立下了大志、明志、愛國、科學。愛國乃大志,大我的志向,雖然教育的力量説到底是有限的,但是教育自己的學生立志報國畢竟是久遠而優秀的學校傳統;科學乃明志,明智的志向,雖然報國之門不只一扇,奉獻之路不只一條,但是在“此路不通”一再重演、滿鼻子都是灰的時代面前,引領教導自己的學生做“賽先生”,從而腳踏實地去改變國家、改變社會,畢竟是務實、靠譜的。
所悟,風物長宜放眼量
這所學校的名字如此鏗鏘,令我有一見如故的感覺,仿佛“格、致”這兩個字在千年以前的《大學》裏就開始等待歷史的時機來“聯姻”為她命名。“格物、致知、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八條目代表著傳統優秀中國人的人生規劃和追求,也代表著他們在經驗基礎上所建構起來的對學習次序的理解和把握。
我傾心於這樣的辦學宗旨,既有高遠的目標,又有實在的路徑。也許,就是因為這,我們才會在本部這只有20畝多地的“小麻雀”內,先後盤桓瀏覽過至少五六回,絲毫不覺得厭倦。單那刻有“格物致知”四個字的校名和石碑就拍過不下三四回。校史館中各位名家對“格物”的理解也讓我駐足學習、思考超過半個小時,將來也一定會時時在腦海中浮現,它本就應當提醒如我一樣的教育工作者思考教育的元問題:教育為何、何為。更不用説那個永恒的哲學問題、認知論問題:知與行的關係是什麼。
而進一步觸發我的還有許多許多。我不會忘記以創始人徐壽和英國人傅蘭雅為代表的格致人所懷抱的那種超前的教育觀和人才觀;不會忘記格致校友中的傑出代表,如接受過毛澤東主席鼓勵的許志行老師,如《大刀進行曲》作者麥新校友;不會忘記時任上海市市長朱鎔基給予格致中學的那句評價:三流的校舍、二流的設施、一流的人才;不會忘記以高潤華校長為代表的歷任格致領導所薪火相傳而積澱起來的格致文化特質;不會忘記學校在發展到新高地的時候,自覺添加在“格物致知”之後以彰顯完整人格的育人目標的另外四個字:意趣遠行。在保持“科學見長”的情況下,強調“人文並舉”,無疑是教育理念的進一步提升完善。當然,我更不會忘記在研修期間所遇到的,學校無處不體現出來的底氣和大氣。
我依然記得格致中學周圍的街道,它們分別是廣西路、廣東路、浙江路和北海路,想記住它創辦的時間是1874年,想記住格意樓、物趣樓、致遠樓、知行樓等建築物的名稱,想記住它從校情出發、為學生成長而“人設”的“四群八類百門”的特色課程體系,還想記住它在新高考背景下先行先試所表現出來的老道和智慧……
所願,芳林新葉催陳葉
上海格致中學“行動歷”已悄然過去三十余日,一個詞在我腦海不斷縈繞,揮之不去,它就是:改變。上海教育的底色就是:改變,而這恰恰是我上海格致中學跟崗研修所要尋找的寶貴的東西。我甚至感覺到了、體驗到了、思考到了,這“改變”不是中國的,而是世界的,準確地説是世界對中國的影響,因為在“變”與“常”間,中國文化更傾向於後者,而西方文化更傾向於前者。或許我們應該慶倖的是,這個差別在全球化背景下已經沒有那麼顯著,世界已經變成一與多的關係,趨同化的背後隱藏著多樣性,是世界的,但首先是民族的,説的就是這個道理。在長治十三中,我也確信,改變也是衝破學校當前教育發展桎梏的唯一途徑。對我自身而言,我也會結合省情、市情、校情,真正做到學習成果的轉化落實、落地,為學校轉型發展貢獻屬於自己的力量。
當然,上海格致中學的以“無能”為基點的綜合素質評價、學校新高考背景下的課程建設、科創Fablab教室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需要我去慢慢地消化、吸收、借鑒。而每日跟崗研修的老師,他們都在趕時間,這就是“格致”節奏,也是上海節奏,“萬里無雲萬里天”,“魔”都每一個不瘋不魔不成活的背後,都有如顧軍偉博士所言的“詩意與遠方”。
跟崗研修的一週時間裏,走進名校,走近名師,走近名校長,感受名校文化,聆聽名師講座,與名校長交流,使我明白:教育是我們一生的事業,講臺是我們的舞臺。名師、名校長們的課堂及講座有思想高度,有專業深度,有情感溫度。他們毫無保留與我們分享自己的經驗,在書寫自己精彩教育篇章的同時,也在我們心中種下了充滿教育信念的種子。相信我們定會從名師、名校長的奮鬥歷程中汲取力量,堅定地走在不斷學習、實踐、成長的幸福教育路上,日進日新,立己達人。(作者王巍係長治十三中副校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