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領風騷數百年——寫在第二屆世界傳統詩人大會前

2016-05-31 09:30:02 字號:T|T
摘要】古往今來,詩詞寄託的不僅僅是志向。美麗的詩詞,與我們的胃口契合,便有了“腹有詩書氣自華”。

  流淌的光陰、大川河流、春花秋月最能讓詩人陶醉與感懷。

  古往今來,詩詞寄託的不僅僅是志向。只要翻開中外詩詞經典,能使人很快進入一個輕鬆快意的魅力空間,倣如盛夏納涼或冬夜圍爐的當兒,聽一位有學問、有品味而且有情趣、有生氣的年輕朋友,從容自在、信馬由韁地聊天。美麗的詩詞,與我們的胃口契合,便有了“腹有詩書氣自華”。

  中國的傳統詩文化深刻、生動地體現著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詩文學是語言的藝術,是民族的精神與心靈史,也是文化的主要形態之一。中國文學歷經3000多年不曾中斷,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文學之一,是中國文化中最重要、最璀璨的部分。在文學的三個基本門類--詩歌、散文和敘事文學中,中國傳統文學在詩歌和散文方面成就尤為輝煌。《詩經》是我國中國古代詩歌開端,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蒐集了西元前11世紀至前6世紀的古代詩歌305首,《詩經》內容豐富,反映了勞動與愛情、戰爭與徭役、壓迫與反抗、風俗與婚姻、祭祖與宴會,甚至天象、地貌、動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會生活的一面鏡子,是現實主義的作品。

各領風騷數百年——寫在第二屆世界傳統詩人大會前

  中國典籍上,有帝舜時期的”擊石拊石,以歌九韶,百獸率舞。“(《竹書紀年》帝舜元年條)”昔葛天氏之民,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闕。“(《呂氏春秋•古樂篇》)”情動於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卜商《毛詩正義•詩序》)”斷竹續竹,飛土逐肉。“(《越絕書》)等等記載。這恰恰就説明瞭遠在上古時期中國的詩歌文化就開了濫觴。魯迅《門外文談》自稱是“‘杭育杭育’派”,意思是主張“勞動創造”論的。這用於口頭創作,本來也不錯。世界上很多民族也都經歷過口唱心授的長篇“史詩”階段,如古希臘的《伊裏亞特》、《奧德賽》、古印度的《摩訶婆羅多》、《羅摩衍那》、古日耳曼的《尼伯龍根之歌》、古俄羅斯的《伊戈爾遠征記》以及中國藏、蒙古民族的《格薩爾王》等等。

  中國古典詩歌是中國文化的一個最突出的代表,它的産生久遠得可以追溯到沒有文字的遠古時期。《禮記》中記載了神農時代的一首祭祀歌謠:“土,反其宅!水,歸其壑!昆蟲,毋作!草木,歸其澤!”《吳越春秋》也記載了一首反映原始人打獵的歌謠《彈歌》:“斷竹,續竹,飛土,逐宍(肉)。”這些歌都是詩、樂、舞結合的典型例子,而詩、樂、舞的結合,正是中國詩歌産生時期的重要特徵。

  西元前6世紀,《詩經》被編定成書,包括地方土樂的十五國風160篇,朝廷正樂的大雅31篇、小雅74篇,祭祀之樂的頌40篇,共305篇,另有6首樂譜失傳的笙曲。産生地域包括現在陜西、山西、河南、河北、山東、湖南北部。《詩經》中有反映宴會享樂的詩,如《小雅•鹿鳴》;有反映戰爭的詩,如《小雅•六月》;愛情詩的名作如《鄭風•子衿》;有諷刺現實的《魏風•伐檀》;還有一組反映周朝開國歷史的大型周王族史詩《生民》、《公劉》、《綿》、《皇矣》、《大明》。

  西元前339年正月十四,中國詩歌史上第一位偉人屈原出生。西漢末年的劉向把屈原宋玉等的作品編成《楚辭》一書,當中收錄肯定為屈原所作的《離騷》、《九歌》(11篇)、《天問》、《九章》(9篇)、《招魂》共23篇。其中的《離騷》,以忠君愛國為主題,以香草美人為象徵,以纏綿悱惻的感情,反覆迸發的憤慨,塑造出一個堅貞高潔的主人公形象。

各領風騷數百年——寫在第二屆世界傳統詩人大會前

  “絢爛之極,歸於平淡”。隨著詩歌在唐代瀑布般奔涌之後,宋詩相對來説,更象一條經過人工補綴修葺過的河道,本來桀傲不馴的詩歌洪流,在這裡一變而為一副循規蹈矩,安詳馴順的模樣了。

  錢鐘書先生説過這樣一段警僻的話:”據説古希臘的亞歷山大大帝在東宮的時侯,每聽到他父王在外國打勝仗的消息,就要發愁,生怕全世界都給他老子征服了,自己這樣一位英雄將來沒有用武之地。緊跟著偉大的詩歌創作時代而起來的詩人準有類似的感想。當然,詩歌的世界是無邊無際的,不過,前人佔領的疆域愈廣,繼承者要開拓版圖,就得配備更大的人力物力,出征得愈遼遠,否則他至多是個守成之主,不能算光大前業之君。所以,前代詩歌的造詣不但是傳給後人的産業,而在某種意義上也可以説向後人挑釁,挑他們來比賽,試試他們能不能後來居上、打破記錄,或者異曲同工、別開生面。假如後人沒出息,接受不了這種挑釁,那末這筆遺産很容易貽禍子孫,養成了貪吃懶做的膏粱紈绔。有唐詩作榜樣是宋人的大幸,也是宋人的大不幸。看了這個好榜樣,宋代詩人就學了乖,會在技巧和語言方面精益求精;同時,有了這個好榜樣,他們也偷起懶來,放縱了模倣和依賴的惰性。”

  如果不拿同一把尺子衡量歷史,我們會發現各個朝代的優勝劣敗原因不盡相同。漢唐盛大之際,周邊談不上有強敵,而宋代開國伊始,就面臨北部和西北部民族建立的國家遼、西夏、金、元的輪番衝擊,儘管納幣稱臣,終不免國破家亡。所以有宋一代雖然是中國歷史上一個重要的發展階段,但談起來總不免使後人搖頭蹙額,痛心疾首。但是從另外一個角度,也有截然不同的看法。著名歷史學家陳寅恪先生就認為:”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後漸衰微,終必復振。”

  從大文化史角度看,更乎有理。因為自唐代“安史之亂”後,先有藩鎮割據,後有五代十國,中央政權名存實亡,國勢遂一蹶不振。於是有韓愈倡導儒學,自“古文運動”而上溯儒學道統,開“宋明理學”之先河,又有二程、朱熹以書院講學,補濟科舉教育之偏頗,使中國文化得以體系性的延續和復振。而白居易出入佛道儒,通達性理的生活方式與態度,對宋代及後世文人影響也極為深遠。作為中國思想文化主流思潮的佛道儒“三教”也由北朝開始的“論衡”制度,經過較量融通,而在宋代實現了“圓融”。

各領風騷數百年——寫在第二屆世界傳統詩人大會前

  有人説,詩已被唐人做完了。後人如果不甘心,只有另僻蹊徑。宋人也確實這麼做了。他們一方面是“以文入詩”,開闢了“詩講”一途,把詩歌當成文章來做;另一方面“玩瀟灑”就另找方式,於是聰明地選擇了唐五代看作“詩余”的小玩意兒“小令”,把它拿了過來,發展成為一種全新,而且更為複雜的文學形式,這就是名垂後世的“宋詞”。

  我們再來看看先師孔子與詩,孔子自己寫詩,作《去魯歌》、《蟪蛄歌》、《龜山操》、《盤操》。孔子,春秋時代人,距今兩千多年,他是中國古代文化集大成者,開創了中國傳統文化最重要的學派——儒學。但是,很多人並不知道,孔子對中國詩歌所作的偉大貢獻,稱其為中國詩歌理論的鼻祖,一點也不為過。

  詩歌起源自遠古,可惜沒有文字得以流傳,所以孔夫子編輯《詩經》的歷史意義極其重要。詩經收集的305首詩歌,是中華民族流傳下來的最古老的詩歌。這些詩內容廣泛,寫得很美,不僅情感動人,而且修辭講究,節奏鮮明,大多押韻,有很高的藝術水準。可以想見,在詩經以前的漫長歷史中,詩歌會有一個多麼悠久、豐富的發展過程。

  孔子是懂多門藝術的人,有藝術通感、通識。孔夫子教六藝:禮、樂、射、禦、書、數,絕非後世只知八股的腐儒。子曰:“興于詩,立於禮,成于樂”;“詩三百五篇,孔子皆弦而歌之”,“子與人歌而善,而後和之”;孔子曾向師襄子學琴(見《史記》《孔子世家》);孔子會擊磬,“子擊磬于衛”;孔子曾與當時音樂素質最高的諸侯魯國太師談論音樂,“子語魯太師樂”;孔子推崇周天子的韶樂,“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於斯也”;孔子推崇舜時代的歌舞,孔子:“行夏之時,乘殷之路,樂則韶舞”。孔子懂得音樂,就懂得詩歌需要講究節拍節奏、講究迴圈往復、講究合轍押韻。

  孔子選編詩經的原則——思無邪。春秋時代,周王室的控制力衰弱,諸侯各行其是,相互征戰,作為西周社會基礎的血緣氏族制度陷於崩潰,人心混亂。孔夫子在這種情況下,從各個小國家流傳的3000多首詩歌中,精心挑選出了305首詩歌編輯成書;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選編詩歌是把道德標準放在了第一位。這些詩歌涉獵廣泛,有關國家、社會、生活、情感等等,但是細細讀來,都很感人,都示人以真善美的藝術形象。其影響深遠重大,中國世世代代詩歌的發展都受其影響,直到現在。

各領風騷數百年——寫在第二屆世界傳統詩人大會前

  孔子編輯詩經把詩歌分為六類:風、雅、頌、賦、比、興。《毛詩序》認為詩經有六義:風、賦、比、興、雅、頌,其實這是兩類劃分:從美學角度劃分詩體類別,分為:風、雅、頌。孔子論詩歌的作用:興、觀、群、怨。《論語•陽貨》記載:“子曰:‘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孔子曰:“不學詩,無以言。”興,情意感發。觀,觀察事物。 群,共鳴合群。怨,詩有美刺。

  孔夫子修《詩》《書》,定《禮》《樂》,序《周易》,作《春秋》,統稱作六經。《詩經》所編選的詩歌,是符合他的一整套道德規範的,是以藝術形象來教育人們遵守仁、義、禮、智、信、忠、孝、廉、恥、恕等等,要求人們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要求人們遵守“份”的哲學,從而規範人們的思想、行為,維繫家庭、國家、整個社會各個方面。

  孔子的美學思維貫穿了他的中庸思想,提倡“溫柔敦厚”、哀而不傷”“怨而不怒”孔夫子選編的詩歌,多有藝術形象,很少直接敘述;多為溫文爾雅,很少劍拔弩張。孔子認為即使批評也應講究藝術方法,除了極少數情況,如諸侯欣賞天子樂舞“是可忍,孰不可忍”,一般主張“怨而不怒”;孔子主張“樂而不淫,哀而不傷”。這對後代中國詩歌影響很大,認為寫詩以克制情感、委婉曲折、細膩雋永為佳,以含蓄、包含第二義、有寓意為佳,以文有盡意有餘、有餘音、有聯想想像空間為佳。中國傳統詩歌理論,受孔夫子關於詩歌的論述影響很大,很多精闢的理論,都可以在孔子那裏找到雛形和影子。

  孔子選編詩經,較好地融合了詩歌的社會性和藝術性。讀一讀《詩經》,享受一下詩歌的美,體會一下風雅頌的美學風格,覺察一下賦比興的藝術手法,體驗一下那疊章重復一唱三嘆的章節,感受一下那疊韻、疊字、雙聲的聲韻,感發一下2000多年前古人的情意,詩歌的藝術性,總能讓人陶醉其中。中國2000多年來的詩歌發展,《詩經》恰恰是源頭;直到今天,我們仍然可以從詩經中汲取藝術養分,陶冶為人情操。

  世界各國的傳統詩,是各自文化最好的代表。“通過世界各國傳統詩的交流,貢獻人類文化發展和世界和平”作為第二屆世界傳統詩人大會的宗旨,更反映出傳統詩在文化的的融合發展上承上啟下的現實意義。而大會的主題“讓傳統詩在現代社會中獲得新生”既是傳統詩人的共同心願,亦是吾輩傳統詩人堅守者的心聲。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願第二屆世界詩人大會圓滿召開,東方聖地曲阜,熱烈歡迎來自五湖四海的兄弟姐妹們!(來源:孔子文化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