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是農業大省、糧食大省。習近平總書記對山東“三農”工作一直十分關心、多次作出重要指示。5月22日至24日,習近平總書記親臨山東視察,發表重要講話,再次對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提出明確要求。
“積極發展鄉村特色産業和農産品加工業”“建設更高水準的‘齊魯糧倉’”“拓寬共同富裕路徑”“鞏固農村和諧穩定、群眾安居樂業的良好局面”……認真學習、深刻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全省廣大幹部群眾一致表示,要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上再加力,全力確保糧食和重要農産品穩産保供,聚力提升鄉村産業發展水準、鄉村治理水準,推動農業增效益、農民增收入、農村增活力,推動鄉村振興齊魯樣板不斷取得新成效。
扛牢農業大省責任,建設更高水準的“齊魯糧倉”
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2018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到山東視察時指出,農業大省的責任首先是維護國家糧食安全。此次視察,總書記又著重強調,山東是農業大省、糧食大省,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方面責任重大。我們深感重任在肩,一定牢記囑託,堅定扛牢責任,狠抓糧食生産不放鬆,讓全國人民的飯碗裏裝上更多‘山東糧’。”省農業農村廳廳長張紅旗説。山東全面實施了主要糧油作物大面積單産提升行動,已建成高標準農田7600多萬畝,加強良田、良種、良機、良法、良制“五良”融合,糧食總産已連續三年突破1100億斤。
時下,齊魯大地麥浪翻滾,豐收畫卷即將自南向北、由西向東次第展開。“我們將在穩面積的基礎上,繼續主攻單産提升,強化政策集聚和技術整合,紮實開展‘噸糧’‘噸半糧’産能建設,建設更高水準的‘齊魯糧倉’。”張紅旗説,同時,落實好“大農業觀”“大食物觀”要求,深入挖掘設施農業、畜牧業、海洋漁業、鹽鹼地綜合利用“四大潛力”,加快探索以有限的耕地、有限的資源持續提升綜合産能的山東路徑,為全國穩産保供大局作出新的貢獻。
德州是黃淮海地區糧食主産區之一,常年糧食面積1600萬畝左右、産量150億斤以上,佔全國1.1%、全省1/6。近年來,德州全面落實黨政同責,堅持書記抓糧、科技增糧、規模種糧,創建全國首個大面積“噸半糧”示範區取得階段性成效。今年持續推進全鏈條節糧減損整合改革,整合推廣關鍵增産技術,更新換代農業機械,力爭128萬畝“噸半糧”核心區全部達到創建標準。“總書記要求,建設更高水準的‘齊魯糧倉’。重農抓糧對德州來説既是重大責任、又有良好基礎。我們要深入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繼續抓好‘噸半糧’生産能力建設,為豐盈糧倉多作貢獻。”德州市委書記田衛東説。
“我們這些種糧大戶、農民合作社要帶頭多種糧、種好糧,共同把‘齊魯糧倉’建設好。”“全國糧食生産先進個人”、泰安市岱岳區馬莊鎮岳洋農作物專業合作社理事長薛麗娜,大學畢業後返鄉成了一名新型職業農民,跟鄉親們一起創辦了合作社,如今合作社經營土地1300余畝,還開展農業社會化服務,惠及近1.5萬戶農戶。“接下來,要繼續與科研院所合作,開展農作物新品種、新技術的試驗、示範、推廣,帶領鄉親們科學種田、‘智慧’種田,實現糧食豐産增收。”
鹽鹼地是糧食增産的“潛在糧倉”。2021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到黃河三角洲農業高新技術産業示範區視察時強調,開展鹽鹼地綜合利用對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端牢中國飯碗具有重要戰略意義。黃三角國家農高區圍繞鹽鹼地綜合利用,與中國科學院、中國農科院等48家高校院所合作,建成各類創新平臺54個,實施科研攻關計劃84項,取得科研成果226個,培育耐鹽鹼新品種(係)55個。這裡獲批建設國家鹽鹼地綜合利用技術創新中心,已推廣耐鹽鹼新品種、新技術804萬畝。“我們將加快科技創新,挖掘鹽鹼地開發利用潛力,向鹽鹼地要糧。”黃三角國家農高區科技創新局局長楊長軍説。
做強鄉村特色産業,拓寬共同富裕路徑
産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深化城鄉融合發展,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提高村莊規劃編制品質和實效,大力發展現代農業,積極發展鄉村特色産業和農産品加工業,延長産業鏈、提升價值鏈。
“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為我們指明瞭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方向路徑和重點任務,為我們做好新時代‘三農’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濰坊市委書記劉運説。濰坊是農業産業化的發祥地,近年來,推動鄉村振興工作不斷躍上新臺階,農林牧漁業總産值達到1289億元,蔬菜、畜禽、花卉、農機4個全産業鏈規模過千億,709個村集體經濟收入過百萬元,城鄉居民收入比縮小到1.86:1。“下一步,我們將沿著總書記指引的方向,順應城鄉融合發展大趨勢,深入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實施産業全鏈條、城鄉全要素、治理全領域、科技全體系、改革全方位、服務全週期‘六大融合提升行動’,探索鄉村振興融合化之路,努力在農業農村現代化新征程上走在前、作示範。”
石榴飲料、石榴酒、石榴盆景……在棗莊,各種“石榴+”産品日益涌現。“去年9月,總書記到棗莊視察時叮囑我們要做好品牌、提升品質,延長産業鏈,增強産業市場競爭力和綜合效益,帶動更多鄉親共同致富。這次視察,總書記又強調積極發展鄉村特色産業和農産品加工業。我們將認真貫徹落實總書記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大力發展‘石榴+旅遊’等新業態,加快石榴精品種植示範園、石榴交易中心和冠世榴園民族風情谷等項目建設進度,同時加大對石榴藥品、石榴化粧品等項目招引力度,持續延伸石榴産業鏈條,為推動鄉村振興夯實産業基礎。”棗莊市嶧城區委書記張熙濱説。
“推動鄉村産業振興,金融是重要保障和有力支撐。”山東省農村信用社聯合社理事長王繼東説,圍繞發展鄉村特色産業,全省農商銀行推出針對性服務支援,如聚焦棗莊石榴産業制定《金融服務石榴産業發展行動實施方案》,截至目前,向石榴行業客群授信443戶,金額9528萬元。“下一步,我們將堅守支農支小市場定位,聚焦主責主業,發揮聯繫廣大農民金融紐帶作用,持續加強對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金融支援。”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拓寬共同富裕路徑,推動農業增效益、農民增收入、農村增活力。“這為我們凝聚幹部群眾力量建設家鄉指明瞭方向。”萊西市姜山鎮黨委書記趙帥説,為推動共同富裕,姜山鎮在全省成立首家村級強村共富公司,拓展小型工程、水産養殖等20多個領域的業務,累計經營資源資産達2.9億元,實現營收3900萬元,實現集體增收280余萬元。“下一步,將進一步統籌鄉村公共資源,通過‘共富公司’對接外部資本和市場,引導各方資源進村,系統化推進産業項目落地,構建共富發展‘新業態’,為鄉村發展注入新動力。”
位於沂源縣魯村鎮的沂河源田園綜合體,滿目青山綠水,處處鳥語花香,吸引著一批批遊客的到來。今年5月,法國巴黎國際博覽會上,沂河源田園綜合體作為中國山東鄉村振興的代表被推介。綜合體涵蓋了周圍7個村莊,以公益方式促産業振興,用藝術活化鄉村,打造出“藝術田園、幸福鄉村”。“我們在規劃建設時充分考慮要讓當地農民受益,打造了標準化種植基地,配套建設了以農産品深加工及物流電商創業核心區,農民在家門口就能打工掙錢。同時,田園綜合體結合當地民俗文化特色,對鄉村進行藝術化改造,帶動以龍子峪為中心的7個行政村實現了産業振興。”沂河源田園綜合體項目負責人、山東財經大學鄉村振興學院院長董方軍説,要進一步把鄉村産業做大做強,激活鄉村發展動力,帶動當地農民日子越過越好。
以黨建引領基層治理,打造群眾安居樂業美好家園
基層黨組織是黨在農村全部工作和戰鬥力的基礎,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主心骨”。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堅持以黨建引領基層治理,提高基層黨組織領導基層治理能力,提升農村公共服務水準,鞏固農村和諧穩定、群眾安居樂業的良好局面。
“我們要把服務群眾、造福群眾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為讓他們過上好日子不斷奮鬥。”濟南市三澗溪村黨委書記高淑貞説。三澗溪村堅持把管理變治理,用服務促發展,産業增長點在哪,合作社就建到哪,村集體日益壯大,解決了許多群眾“急難愁盼”問題。“一個村富了不算富。接下來,我們將通過黨建聯建、産業聯手,積極帶動周邊10個村莊發展,聯合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示範片區,全力走出富民強村新路徑。”高淑貞説。
黨建引領治理,建強、建好基層黨組織是基礎。“我們深入實施村黨組織分類推進整體提升行動,推動745個‘強基’村完成整頓、426個‘創優’村實現晉位,一大批‘示範’村得到發展提升,有效築牢了鄉村振興戰鬥堡壘。”煙臺市委組織部副部長呂永傑説,將常態化開展村黨組織“爭先晉位擂臺比武”,抓好村黨組織帶頭人後備力量培育儲備,切實把村班子選優配強管好。深入推進黨支部領辦合作社提質增效,實施“千村共富”計劃。深化黨建融合發展區建設,構建黨建領治、區域共治、網格精治體系,全面加強對群眾的組織引領,為推動鄉村振興提供堅強組織保證。
“天氣預報今天有中雨,老人子女不在身邊,我得過來看看才放心。”5月26日大清早,榮成市夏莊鎮甲夼馬家村的網格員楊秀雲來到獨居老人馬華英家裏,仔細查看房屋情況。
為提升鄉村治理水準,夏莊鎮從壓實農村幹部責任、做實網格黨建、提升基層服務能力入手,不斷探索創新治理方法。“我們為所有村莊繪製了‘村情地圖’,將村幹部、常住人口、網格劃分和網格員、重點幫扶戶以及九小場所等資訊全部整合到一張圖上,幫助提升村莊治理水準。”夏莊鎮黨委書記林永波説,將進一步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建強基層黨組織戰鬥堡壘和村級服務群眾平臺,做實做細網格化管理,推動資源、人員、服務下沉,不斷提高基層的精細化治理、精準化服務水準。
在日照市五蓮縣洪凝街道紅泥崖村,幸福食堂內飯香撲鼻,工作人員正給老人分發飯菜,老人臉上笑容洋溢。這樣的畫面每天中午都會在五蓮縣的515個幸福食堂內上演,近2萬名農村老年人吃上了熱乎飯。創新“幸福院+幸福食堂”農村養老路徑,獲評全省縣域養老服務體系創新示範縣,是五蓮縣聚力提升農村公共服務水準的生動實踐。“總書記指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就是要讓人民群眾的生活越來越好。這讓我們的信心更足了。”五蓮縣委書記武光鋒説,將繼續在創新基層治理、完善醫療保障、改善人居環境、優化教育資源等方面精準施策、綜合發力,不斷提升農村公共服務水準,讓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
(記者 毛鑫鑫 李振 魏然 方壘 王瑛琪 參與采寫:張海峰 楊學瑩 吳寶書 彭輝 董卿 李明 孟令洋 張曉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