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力爭用兩年時間吸引集聚青年人才140萬人以上 高新技術企業今年有望突破3.5萬家
支援濟南等打造五星級新型智慧城市、高新技術企業2024年突破3.5萬家,力爭全國重點實驗室2025年達30家……日前,山東印發《“十大創新”行動計劃(2024-2025年)》《“十強産業”行動計劃(2024-2025年)》《“十大擴需求”行動計劃(2024-2025年)》,全面加快實施各項行動計劃。
明年全省理工農醫類學科
專業佔比達到60%以上
此次印發實施的《“十大創新”行動計劃(2024-2025年)》包括科技研發創新、人才引育創新、營商環境創新、數字變革創新、産業生態創新、要素保障創新、民生改善創新、風險防控創新、文化宣傳創新、推進落實創新共10項行動計劃。
在科技研發創新行動計劃方面,山東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年均增長10%左右,高新技術企業2024年突破3.5萬家、2025年突破3.8萬家,科技型中小企業2024年突破5萬家、2025年突破5.5萬家,規模以上高新技術産業産值佔規模以上工業總産值比重2024年達到52%、2025年達到53%,科技創新引領高品質發展水準大幅提升。其中,聚焦元宇宙、人工智慧、生命科學、未來網路、量子科技、人形機器人、深海空天等領域,每年組織實施20項左右前沿技術攻關項目。完善四級實驗室體系,全力爭創全國重點實驗室,力爭到2025年總數達到30家,在新一代資訊技術、高端裝備等領域新組建3-4家省實驗室。推動科技園區品質提升,兩年新建3-5家省高新區,力爭國家高新區創建取得新突破,推動每家高新區打造1-2個創新型産業集群。
根據人才引育創新行動計劃,山東力爭用2年時間,新增國家級、省級領軍人才2300人左右,吸引集聚青年人才140萬人以上;到2025年,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佔生産總值比重超過全國平均水準,每萬人口高價值發明專利擁有量突破10件,加快實現人才發展由規模增長向效能提升、生態優化轉變。其中,高標準創建濟青吸引和集聚人才平臺,有序推進人才集聚節點佈局建設。實施青年人才集聚齊魯行動計劃,力爭到2025年全省在站博士後突破1萬人。新設一批適應“四新”經濟發展的學科專業,淘汰不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學科專業,到2025年,優化調整高校20%左右學科專業布點,全省理工農醫類學科專業佔比達到60%以上。聚焦服務新一代資訊技術、積體電路、人工智慧等戰略性新興産業領域,佈局建設10個以上省級未來技術學院、100個左右省級現代産業學院和一批專業特色學院。
在營商環境創新行動計劃中,2024年年底前,山東各級、各部門行政效能和服務水準明顯提升,政企溝通交流機制進一步健全,“2115”企業訴求快速辦理機製成為常態,整治一批影響營商環境突出問題,推出一批具有全國影響力的改革品牌。2025年年底前,營商環境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取得標誌性成果,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建設邁上新臺階。其中,2024年年底前,實現政務服務事項申報一體化管理,企業參保繳費實現“一窗通辦”。全面實施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降低經營主體支付業務手續費,暢通專利快速預審“綠色通道”,推行律師查詢不動産登記資訊“全程網辦”,全面開展預購商品房預告登記。推廣建設“無押金城市”,在醫療服務、酒店住宿、養老服務等領域推廣“無押金”服務模式,對能取消的押金事項一律取消,無法取消的採取信用、擔保等方式替代。
支援濟南青島建設國家人工智慧創新應用先導區
根據數字變革創新行動計劃,山東將以數字變革引領全面轉型,推動數字強省建設取得明顯成效。數字政府領域,2024年,全領域推進“無證明之省”建設,企業和群眾“免證辦事”“一碼通行”成為常態;省市電子證照證明規範制發率達到100%,電子證照證明、“魯通碼”在各領域全面應用。到2025年,公共數據共用率達到99%左右,塑強“愛山東”“山東通”政務品牌,全面建成“無證明之省”。數字經濟領域,全省數字經濟總量佔GDP比重兩年提高3個百分點以上、佔比超過50%,數字經濟核心産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達到10%左右,數字化領域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實現倍增。數字社會領域,用兩年時間,全省新型智慧城市建設覆蓋率達到100%,智慧社區建設覆蓋率達到90%以上,教育、醫療、社保、養老服務等智慧化加速推進,基層治理精細化水準顯著提升。數字科創領域,大數據領域前瞻性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不斷加強,在高端伺服器、高效網路存儲、網路空間安全等領域技術優勢進一步鞏固。數字基建領域,2024年新開通5G基站4萬個、2025年累計開通27萬個,2024年新增數據中心在用標準機架數5萬個、2025年總數達到45萬個,交通、能源、水利、市政等領域融合基礎設施建設全面提速。
其中,到2025年,積體電路産業規模過千億。打造一批魯版軟體“名品”,全省軟體業務收入年均增長10%以上。實施先進計算“固鏈”工程,到2025年,先進計算産業規模達到3500億元。支援各市科學佈局特色優勢産業,規劃建設專業化園區,積極爭創中國軟體名園等國家級園區。支援濟南市、青島市建設國家人工智慧創新應用先導區。支援濟南、青島等市以及部分縣(市、區)打造五星級新型智慧城市。加快建設濟南-青島人工智慧創新應用先導區、濟南國家新一代人工智慧創新發展試驗區、齊魯科創大走廊,支援濟南、青島等市建設區域科技創新中心。建強算力“中樞”,打造濟南、青島兩個低時延數據中心核心區。構建低中高速移動物聯網協同發展綜合生態體系,培育壯大濟南、青島、煙臺、濰坊等物聯網産業基地,加快打造物聯網應用場景,推動部署千萬級感知節點,建成5個左右全國領先的物聯網公共服務平臺。持續優化山東省充電基礎設施資訊公共服務平臺,全省各類充電樁保有量達到100萬台以上。
在産業生態創新行動計劃中,山東2024年新培育省級戰略性新興産業集群10個左右、先進製造業集群10個左右,“四新”經濟增加值增長10%左右;到2025年,省級以上戰略性新興産業集群、先進製造業集群分別達到50個和30個,打造結構優化、創新活躍、安全穩定、開放合作的優良産業生態。其中,2024年,實施投資500萬元以上技術改造項目1.2萬個左右,新培育國家級智慧工廠10家左右、綠色工廠100家左右、綠色工業園區10家左右,新能源整車産量達到60萬輛左右,創建7家左右全國重點實驗室,重組省重點實驗室200家左右。
一般公共預算用於民生支出
比重穩定在80%左右
根據民生改善創新行動計劃,山東將接續實施居民就業增收、教育均衡發展、群眾就醫服務、重點群體保障、城鄉住房保障、農村人居環境“六項提升行動”,紮實辦好重點民生實事,全省一般公共預算用於民生支出比重穩定在80%左右。其中,每年實現城鎮新增就業110萬人以上。推進社會保險精準擴面,到2025年,全省基本養老保險參保率達到96%,失業保險、工傷保險參保人數分別達到1683萬人、2117萬人。實施教育均衡發展提升行動,2024年全省公辦幼兒園在園幼兒佔比和省一類及以上優質園佔比均達到60%以上,2025年達到65%以上。高標準建設10000個村衛生室。省內異地和跨省住院、普通門診異地就醫直接結算率穩定在90%以上,門診慢特病跨省直接結算率達到70%以上。
同時,山東將在兩年內對500部以上老舊住宅電梯開展安全評估,加大電梯風險隱患排查整治力度。2024年濟南、青島開工8000套配售型保障性住房、20萬套城中村改造安置住房。加大對中低收入家庭、進城新市民、青年人租房支援,2024年全省籌集保障性租賃住房4.7萬套,發放租賃補貼5.3萬戶。2025年,加大保障性租賃住房供給,擴大租賃補貼覆蓋範圍,努力滿足中低收入家庭和新市民、青年人多樣化租住需求。2024年改造城鎮老舊小區56萬戶以上。
根據文化宣傳創新行動計劃,2024年,全省規模以上文化企業年營業收入達到7400億元以上,規模以上文化新業態企業年營業收入達到1600億元左右。到2025年,規模以上文化企業年營業收入達到7800億元以上,規模以上文化新業態企業年營業收入達到1700億元左右;高水準打造20家左右文化産業園區。其中,深化市級媒體一體化改革,2024年推進試點工作,2025年全面完成人員機構平臺整合。制定山東省國有文化企業高品質發展行動方案,2024年重點深化改革重組、“兩非”剝離、“兩資”處置等;2025年重點推進新業態培育、數字化轉型、科技賦能等工作。
今年力爭裝備製造業營業
收入達到2.8萬億元左右
此次印發的《“十強産業”行動計劃(2024-2025年)》,包括新一代資訊技術、高端裝備、新能源、新材料、現代海洋、醫養健康、高端化工、現代高效農業、文化創意等十項産業行動計劃。
其中,全省資訊技術産業營收年均增長10%以上,2024年、2025年分別突破2.2萬億元、2.4萬億元,努力打造全國新一代資訊技術産業重要集聚區、融合應用引領示範區和技術創新發展新高地。2024年,力爭裝備製造業營業收入達到2.8萬億元左右,高端化工産業規模以上企業營業收入佔全省規模以上化工産業比重提高到52.5%左右,全省規模以上文化企業年營業收入總量達到7400億元以上,規模以上文化新業態企業資産達到1300億元左右,營業收入達到1600億元左右。
同時,全省醫養健康産業增加值年均增長5%,雁陣形集群集聚規模以上企業1000家;健康養老、中醫藥、健康美業、健康食品、中農獸藥等特色産業,每年打造5個優勢特色産業集群,集聚500家引領帶動作用強的龍頭(規模以上)企業;每年打造健康産業相關領域百億級園區10個。培育濟南、臨沂、濱州、菏澤等市生物醫藥、醫療器械、康復輔具中醫藥等優勢産業集群。
2024年,全省糧食播種面積穩定在1.25億畝以上,糧食綜合生産能力穩定在1100億斤以上,新增100家省級重點龍頭企業。到2025年,農林牧漁業總産值達到1.3萬億元,現代高效農業增加值達到1300億元,農産品加工業營業收入與農林牧漁業總産值之比達到2.8以上。(濟南日報記者 林江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