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新山東4月26日訊 歷史建築延續著城市歷史,保留了文化基因,承載著人們的生活,濃縮了城市發展變遷脈絡,近日,按照省、市歷史建築保護高品質發展的工作安排,威海高新區建設局會同高新區社會工作部、自然資源和規劃局高新區管理辦公室、初村鎮對已公佈的不可移動文物名錄之外較具價值的建築開展普查工作。通過徵集意見、實地踏勘、專家論證等形式,遴選確定初村鎮佃裏院村地瓜窖為高新區第一批歷史建築。
曾經司空見慣的地瓜窖,如何經過時間的沉澱,散發出獨特的魅力?上世紀60年代中期,膠東地區興修了各種利農工程,初村鎮佃裏院地瓜窖就在這種背景下誕生。1968年,村裏組織6個生産小隊共同建造的集體大地瓜窖,佔地面積約300平方米,長30米,寬10米,高5米,主要用於全村地瓜的儲存及翌年的地瓜育苗。隨著生産力的發展,1981年後佃裏院地瓜窖逐漸處於閒置狀態。
佃裏院地瓜窖是初村鎮保存最為完好且極具建築特色的鄉土建築,當時當地的建築技術和勞動人民智慧生動體現,從“大集體”時代走來,見證著初村鎮農業生産方式的變更。
在建築特色方面,佃裏院地瓜窖巧用地勢、結構精巧,為典型的磚石結合建築。建設時選址在村西向陽坡,借助三面地勢,向內深挖成洞,具有水準式和垂直式兩種建造特點。地瓜窖的承重體系採用磚拱券的形式,上磚下石極具膠東地方特色。內部空間呈“非”字形,佈局齊整,中間一條長過道,兩側分列拱形小室,與南京無梁殿等磚拱建築有異曲同工之妙。窖頂設有24個出氣口,結合結構力學原理,每孔窯洞均無支撐點。地瓜窖建成後上覆厚土,既保證了內部保溫保濕效果,上方也可以種樹種莊稼。建築外觀有明顯的時代特徵,白色拉毛部分有大字標語的烙印,地瓜窖也因此成為大集體時代生活記憶的載體。
據介紹,佃裏院地瓜窖建成後,村裏每個生産隊在地瓜窖裏都有自己固定的“窖洞”,由村裏安排專員統一管理值守,隨時監測溫濕度及地瓜的狀態,每年秋天地瓜收穫後,便集中收藏到地瓜窖裏,村民再也不用為儲藏地瓜種及育苗的事情發愁。對莊稼人來説,這一年,最踏實的收穫與希望莫過於這滿窖的地瓜;對小孩子來説,放學後最期待的就是地瓜窖裏捉迷藏的樂趣;地瓜窖成為村民的鄉愁記憶。
2017年,在威海市第三次文物普查中,地瓜窖因其在建築風格、歷史價值、文化傳承方面較高的研究價值,得到了威海文物專家的高度肯定和關注。專家認為,如果只是依靠現代技術手段複製,歷史文化記憶就無法接續。城鎮化固然是社會發展的趨勢,但更應注重保留傳統建築特色。佃裏院地瓜窖作為高新區保存最完好的“地瓜窖”尤為珍貴。
雖然地瓜窖這種建築形式因生産方式的轉變已退出歷史舞臺,但地瓜窖見證了威海農業發展史,有待修繕保護和活化利用。高新區將全面開展歷史建築掛牌保護工作,進一步完善全流程歷史建築保護管理,探索傳統技藝傳承與科學技術應用在歷史建築保護中的實踐,讓歷史建築“修”起來、“活”起來、“火”起來,融入當代城市生活,續寫新的精彩。(劉潔 通訊員 姜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