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的齊魯大地,草木蔥蘢,山清水秀。
2018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山東時強調,良好生態環境是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基礎,要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把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印在腦子裏、落實在行動上,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讓祖國大地不斷綠起來、美起來。
山東牢記總書記囑託,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以改善生態環境品質為核心,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為抓手,努力構建現代環境治理體系,積極推動經濟綠色高品質發展。
2021年,山東生態環境品質指標創有監測記錄以來最優水準。如今的齊魯大地,生態環境“高顏值”和經濟發展“高素質”協同並進,美麗山東建設邁出堅實步伐。
“四減四增”化解結構性矛盾,生態環境持續向好
這兩天,天氣突然轉冷,但在信發集團新型建材環保産業園內,紙面石膏板生産車間卻是一番火熱場景。
在世界先進的格林策巴赫生産線上,脫硫石膏漿正源源不斷地通過管道從隔壁電廠輸送來,以一分鐘生産120米石膏板的“世界速度”全速生産,出漿、壓制、烘乾、靜置、成品包裝,不到一個小時,曾經難以處理的“廢渣”實現蝶變。
開工紙面石膏板生産線,信發集團並非心血來潮。“綠色低碳發展是必由之路。”信發集團副總經理張懷濤説。近年來,信發集團大力完善迴圈經濟鏈條,逐步形成了“能源、有色、化工、環保”四大産業鏈條;不斷優化産業結構,先後關停了13台30萬千瓦以下燃煤機組,現運作的60萬千瓦高效超超臨界機組發電煤耗率僅為248克;對所有燃煤電廠進行升級改造,年節約標煤100多萬噸,實現資源、能源綜合利用的最大化。
山東是工業大省,傳統産業佔比重,資源能源消耗大。算好綠色發展“長遠賬”,山東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2018年在全國率先制定《山東省加強污染源頭防治推進“四減四增”三年行動方案(2018-2020年)》,去年又印發《山東省新一輪“四減四增”三年行動方案(2021-2023)》,聚焦環境治理中的結構性矛盾,推動産業結構、能源結構、運輸結構、農業投入結構持續優化。
“實現綠色低碳發展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系統性變革,也是解決環境問題、實現生態環境品質改善的根本路徑。生態環境治理效果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産業結構和生産生活方式的綠色化程度,必須通過綠色低碳技術對傳統産業進行改造,促進産業綠色化、低碳化。”山東省生態環境規劃研究院院長謝剛説。
兩輪“四減四增”行動接續發力——2021年,全省PM2.5平均濃度39微克/立方米,同比改善15.2%,改善幅度在京津冀及周邊地區6省市列第2位;在“十三五”歷史性消除劣五類水體的基礎上,又歷史性全面消除了五類水體;黃河干流國控斷面水質全部達到地表水二類水體標準;土壤環境品質總體穩定。省生態環境廳廳長宋繼寶介紹,山東通過轉方式調結構,為新動能的崛起騰挪了更多土地、能耗、環境等容量空間。
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齊魯大地綠起來美起來
“原先這裡經過三十多年的開採,破壞嚴重。現在,不僅亂採濫挖停了,荒山還披上了新綠。”4月28日,泰安市岱岳區城子寨村黨支部書記張斌指著村南修復的山體對記者説。
順著張斌所指方向,記者看到了斜坡險峻陡峭的山體。“我們開闢了6米寬的多條馬道,在道面上種植側柏、雪松,在斜面上種植草皮。石頭山很快煥發新生機,還增加了323畝復墾土地。”泰肥一級路及省道330線兩側損毀山體修復項目經理華成表示。
2017年,泰山區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入選國家生態修復工程的試點,一場系統的生態保護修復工程在這裡全面展開。
山水林田湖草是不可分割的生態系統。山東把山水林田湖草作為生命共同體,全面推行河長制、湖長制、灣長制、林長制,強化自然保護區建設和管護,推動森林資源修復、水土流失治理、濕地保護與修復、生物多樣性保護等重大工程,切實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十三五”期間,全省累計造林超過1000萬畝;建設國家濕地公園66處、數量居全國第二位,省級濕地公園134處、數量居全國第一位;共有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17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7個、總數居全國第二。
固山、治污、護林、整地、擴濕,經過生態保護修復,破損山體蛻變成連片綠洲,污濁斷流的水系煥發新生,環境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凸顯。如今的東平縣狼窩山上,層層梯田已成氣勢,昔日高低不平的廢礦變成了今日的綠水青山、果樹滿園,亂石深坑成了一潭碧水,不僅景色迷人,還承擔著雨季蓄水、旱季灌溉的功能。“我在這裡住了半輩子,親眼見證了這些年的變化。治理礦山不光是山看著綠了好看了,俺的地也多了,能種莊稼、果樹了。”舊縣鄉舊縣三村村民孟召勇感嘆。
統籌推進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增加發展“含綠量”
沿著蒙陰縣桃墟鎮百泉峪村的山路拾級而上,兩側林木密布,河道內魚群遊弋。每年春季天氣轉暖時,都有不少遊客前來參觀遊玩。在這個僅有119戶村民的小山村裏,已經發展起了40家農家樂和民宿,村民年每人平均收入超過3.3萬元。
這個美麗的小山村,曾經是另一幅景象。“上世紀90年代,村民為了增加收入一度開山破石,發展礦業,好好的青山一下子就給破壞了。”百泉峪村黨支部書記方國明回憶。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意味著要推動生態資源資産和經濟價值之間的轉化。”山東省委黨校社會和生態文明教研部副主任王金勝指出。山東堅持統籌協調,將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融為一體,把生態環境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前置動能,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使綠水青山産生巨大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不斷提升發展“含綠量”。
2019年,山東出臺《關於統籌推進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高品質發展的意見》,用經濟和環境“雙指標”綜合評價區域發展品質。2020年,《山東省貫徹落實〈關於構建現代環境治理體系的指導意見〉的若干措施》發佈,推動政府治理、社會調節、企業自治良性互動。2021年,山東出臺關於加強生態保護監管工作的實施意見,明確提出要探索構建生態系統生産總值(GEP)核算評價體系,GEP正在成為衡量經濟高品質發展的一個新尺規、引領地方未來發展的“綠色指揮棒”。
去年6月,山東省首家生態資源運營平臺在費縣成立,成立伊始就為馬莊鎮核桃峪村8個貸款戶批復了總額750萬元的生態金融貸款授信額度。又是一年春日暖,再訪核桃峪,村西側怪石嶙峋的山嶺地上,已經建起了二十多座集裝箱式的民宿客房。村民朱傳海是這些民宿的經營者,他用來平整土地、開展建設的資金中有20萬元正是在費縣生態資源運營平臺的幫助下貸來的。
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産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産力。如今的齊魯大地,經濟、環保齊抓共管已經深入人心,在保護治理中求發展、在高品質發展中促保護治理的産業結構、生産方式、生活方式正在加快形成,生態優先、和諧共生的丹青妙筆正在繪就一幅幅碧水藍天的美麗生態畫卷。
□ 大眾日報記者 陳曉婉 紀偉 曹儒峰 通訊員 劉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