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〇二一年山東省生態環境狀況公報》發佈
山東細顆粒物濃度首次進入“三十”時代
今天(6月6日),省政府新聞辦舉行新聞發佈會,發佈《2021年山東省生態環境狀況公報》。記者了解到,2021年,全省生態環境品質持續改善,達到有監測記錄以來的最好水準,生態環境保護實現“十四五”起步之年良好開局。
“PM2.5濃度連續兩年保持兩位數改善,去年首次進入‘30’時代,重污染天數同比下降六成。”省生態環境廳黨組副書記、副廳長侯翠榮介紹,大氣環境方面,全省細顆粒物(PM2.5)、可吸入顆粒物(PM10)、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臭氧(O3)、一氧化碳(CO)濃度分別為39、72、11、29、166微克/立方米和1.2毫克/立方米。青島、煙臺、威海、日照4個城市全面達到《環境空氣品質標準》二級濃度限值。
水環境方面。全省153個國控地表水考核斷面中,優良水體斷面115個,比例為75.2%,同比改善13.1個百分點、改善幅度全國第一,在2020年曆史性全面消除劣Ⅴ類水體的基礎上,再次歷史性全面消除Ⅴ類水體。
海洋環境方面。2021年,全省海域水質優良(一類、二類)面積比例為91.3%,海洋生態環境品質狀況總體良好。
聲環境方面。2021年,全省城市晝間區域聲環境品質總體水準等級為“二級”,屬於“較好”。全省城市功能區聲環境晝間監測總點次達標率為94.0%,夜間監測總點次達標率為86.3%。
輻射環境方面。全省環境電離輻射水準保持穩定。電磁環境品質總體情況較好。電磁環境監測點及電磁輻射污染源監測點監測結果均與往年監測結果持平。
自然生態方面。2021年,全省共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7個,面積22.06萬公頃;省級自然保護區38個,面積50.77萬公頃。全省共有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17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7個,省級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16個,省級“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21個。
“2021年,我省縱深推進‘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全省生態環境品質持續改善。”侯翠榮介紹,我省持續開展夏季揮發性有機物(VOCs)治理攻堅,對重點行業、重點領域的301家涉VOCs企業開展現場幫扶,全省3395家企業完成VOCs治理提標改造,857家企業完成無組織排放深度治理;開展入河湖排污口溯源整治,4萬餘個排口全部完成溯源,南四湖流域、黃河流域全年分別規範化改造排污口12450個、5686個;全省受污染耕地全部採取安全利用措施,重點建設用地安全利用得到有效保障,完成國家受污染耕地和重點建設用地安全利用年度任務目標。
同時,我省積極參與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建設,全省確定320家符合條件的發電行業重點排放單位納入履約管理。圓滿完成第一個履約週期的配額清繳工作,共清繳配額11.52億噸,履約量99.82%,累計成交額佔全國的58.14%。
“我省正加快構建以排污許可制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監管制度體系。”省生態環境廳總工程師趙輝介紹,2017年以來,全省累計核發排污許可證3.3萬餘張,25萬餘家企業完成了排污登記。2021年以來,全省累計完成許可證品質審核17738張,完成現場核實16426家。
當前,臭氧已經成為影響我省夏季空氣品質的首要污染物。為共同防控臭氧污染,省生態環境廳大氣處處長周建仁認為,夏秋季節,廣大車主可儘量選擇在晚8點至次日早6點時段加油,減少高溫和強日照條件下産生的揮發性有機物。同時,及時對車輛檢查維護,確保尾氣達標排放。此外,倡導綠色低碳出行,踐行“135”出行方式,即1公里內步行,3公里內騎自行車,5公里內優先選擇公交出行。(記者 張文婷 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