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山東魯中5月8日訊(馮曉晴)本網從淄博改革網獲悉,近年來,淄博市把發展文化産業作為轉方式、調結構、促發展的主攻方向,以項目建設為重點,創新體制機制,加大政策落實,文化産業成為文化名城建設的重要引擎。
一、創新體制機制,激活文化産業發展活力
淄博市以體制機制建設為突破口,積極推進體制機制改革創新,有效激發了文化産業發展的活力。一是建立“決策統籌機制”。注重頂層設計,從全市發展決策層面上,為文化産業發展工作明確了目標。成立了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專項小組、文化名城建設領導小組和文化旅遊産業融合發展領導小組三個文化建設領導機構,出臺了《淄博市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實施意見》、《關於著力建設文化名城的意見》等,對涉及文化産業的目標任務,明確完成時限,建立起任務臺帳,形成了各級各部門全面參與文化産業發展的良好工作格局。二是建立“督辦督察機制”。按照“一月一對接、一月一調度、一月一督導、一月一排名、一月一通報”的“五個一”督導機制,定期調度文化改革發展進度,每月召開一次調度分析會,對重點文化産業項目召開專題彙報會,對全市各區縣工作進行考核排名,並在市級媒體上進行通報。三是建立“宣傳展示機制”。結合文化名城建設活動,在淄博日報開設“古齊新風”欄目,全面推介淄博陶瓷、琉璃、絲綢、蹴鞠等特色文化資源。加快文化“走出去”步伐,相繼在北京、上海等地舉辦陶瓷、琉璃等淄博工藝美術精品巡迴展和“齊文化走進台灣”等對外文化交流活動,全面提升了淄博文化影響力。
二、實施項目帶動,提升文化産業發展的實力規模
淄博市依託優勢文化資源,完善扶持政策,加大項目培育力度,一批大項目、好項目進展順利。一是堅持文旅融合,策劃打造文化旅遊融合發展“十大工程”。堅定不移地把文化旅遊項目建設作為文化名城建設的突破口和著力點,2016年確定了文化旅遊融合發展“十大工程”,涉及28個項目,總投資327億,項目規模、功能、品質、投資額和帶動力均為歷年之最。二是堅持特色優先,傳統地域文化産業得到創新性發展。在提出“齊文化傳承創新示範區”目標的同時,打造地域性、産業型、節慶類文化品牌50余個,逐步形成以齊文化為核心,輻射帶動聊齋、陶琉絲鞠、商埠、飲食文化及周邊民俗文化發展的特色品牌群體。文化産業園區和骨幹文化企業加快發展,全市創建國家級文化産業示範基地、省級示範園區和示範基地13家,首屆“山東省文化企業30強” 入選4家,數量居全省各市第一位。三是堅持人才培育,文化人才隊伍建設成效顯著。重新修訂了《關於加強全市文化人才隊伍建設的實施意見》,完善“四個一批”文化人才培養激勵機制,每年在全市範圍內選拔各類優秀文化人才,制定實施培養方案,實行動態管理。
三、加大政策落實,為文化産業提速增質保駕護航
淄博市綜合運用財政、稅收、土地、金融等多種手段,完善配套優惠政策,充分釋放政策的杠桿、導向效應。一是多方籌劃,加大文化改革發展資金扶持力度。整合全市文化建設方面的扶持資金,設立了5000萬元的文化名城建設專項資金、4000萬元的文化旅遊融合發展專項資金和5000萬元的文化旅遊發展引導基金,文化産業發展政策支援力度空前加強。二是創新模式,拓寬文化産業投融資渠道。淄博市在文化産業項目策劃培育上嘗試實行“PPP”運作模式,文化旅遊融合發展“十大工程”28個項目中,有近半數採用“PPP”投資模式,緩解了政府資金壓力,帶動了社會資本投資。積極鼓勵引導文化企業上市。截至目前,全市共有14家文化企業成功在各類資本市場掛牌。三是優化服務,破解小微文化企業發展“瓶頸”。按照“創業者出一點、財政補貼一點、稅收減免一點、金融機構貸一點”“四個一點”的思路,積極加大對小微文化企業的扶持力度,特別是金融、稅務部門積極加大對文化企業單位的信貸和減免稅支援。
四、加強規範管理,提高文化産業發展的品質效益
淄博市創新工作模式,逐步建立科學合理、規範有序的文化産業監測和管理體系,全面掌握起全市文化産業發展運作情況。一是實施文化産業管理服務規範化工程。以“先建庫,後有數”為原則,建立起文化産業資源數據庫,及時掌握全市文化産業各行業、各門類、各層次的數據資訊。啟動研發文化産業管理服務平臺,實現有關部門數據資源共用,2017年初將上線投入使用。二是加強文化産業統計工作。制定了《淄博市“三上”文化産業單位統計工作方案》,實行文化産業統計季度通報制度,通過挖潛、擴源、增量“三招”, 及時做好行業代碼調整工作,全面細緻開展核查認定工作,文化産業統計更加全面、準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