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的名義刷屏 反腐劇再熱意義重大(圖)

2017-04-13 16:54:45 來源:中國青年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張靖浛 字號:T|T
摘要】反腐題材電視劇《人民的名義》刷爆熒屏,受到觀眾的廣泛關注。電視的熱播具有時代背景,也順應人民群眾的心理需求,反映了人民群眾對反腐工作的大力支援,對清正風氣的強烈渴望,對法治社會的熱切期盼。

  

 網路配圖  

    電視連續劇《人民的名義》大火,媒體、投資人和業內的評論有不少連稱“沒想到”。其實也不是沒想到,是“膽子小”和“不肯動腦子”這兩大影視投資界的通病束縛了人們的思維。從來都是“物以稀為貴”,大家只要認真想一下,這些年以“高層反腐”和“涉案”作為劇集主要特色的電視劇,有多少能進入熱播的行列?這樣便基本能找到創立新高的突破點。搞建築,很難在洼地上起高樓,搞影視,卻恰恰需要反其道而行之。

  如何讀解一部“熱劇”的成功

  對於《人民的名義》的亮點,媒體上的評論以及網上涌現的諸多“表情包”已經充分地予以了表彰。但劇集之所以能成功,景深處的元素似乎還分析得不夠多。

  《人民的名義》的熱播,首先得益於“天時”——社會的持續反腐大背景、近年電視和網路播放平臺上社會題材劇的稀缺,尤其是“反腐”“涉案”作品的稀缺,以及近幾年來人們對這類劇集的歡迎(有《北平無戰事》的常年回播和《大明王朝1566》重播為證),都是該劇獲得成功的前提。媒體也對這類戲一直抱以善意的期待,苛刻度要遠小于對待其他劇型。

  不少媒體拿《人民的名義》的表演團隊與流行劇的“小鮮肉”做性價比對比,試圖從商業和演技角度進行探討,其實都是外行冒充內行的舉措。《人》劇的老戲骨們,對觀眾的影響力可是比小鮮肉們大多了,也持久多了。雖然在對快餐劇集青少年觀眾群的影響力上,老戲骨一對一單挑小鮮肉顏值的勝算不大,可一旦深入角色塑造、深入劇情,乃至演員之間的整體氛圍營造、互動的能力,小鮮肉裏除了極個別人,在總體上可以説是“斷無生路”的。老戲骨能在一部戲裏群星薈萃,自《大宅門》後,在電視劇界極少出現。2017年卻突然涌現出了兩部(另一部是新版《射雕英雄傳》,但人數規模要小多了),都收穫了良好的口碑。

  喜歡小鮮肉的觀眾,絕大多數是涉世未深的青少年,不少都屬於馬三立經典相聲和家長口中的“倒楣孩子”,這些觀眾喜歡的藝人對象,從兩三年一換,到兩三部劇一換的,比比皆是。你不能説這部分觀眾沒長性,但他們的審美會伴隨著自己的閱歷成長不斷拓寬,一直到和自己的爹媽達成某種共識。在《人》劇熱播前,他們已經是被潛在爭取的觀眾源,網路表情包的製作者和第一傳播層,核心也正是這群人。至於那部分心智更成熟的劇集觀眾,則更不可能反過來去追捧小鮮肉劇集。此消彼長,《人》劇在觀眾源方面的勝算是穩穩的。剩下來只看編劇水準、導演功力與播出平臺。

  《人》劇的編劇水準是目前國內一流的。周梅森擅長編視野恢宏的高層反腐劇情,他甚至可以被稱為這方面的第一人。周的作品,賣點和不足都很明顯,這有點類似于金庸和瓊瑤。你用他就得全盤接受,人家能努力到什麼程度,只能看最後的成品結果。照目前的反響看,顯然是成功的。當然局部的不足照例還是有,我們後面談。

  導演李路在眼下的電視劇界,一直是一線人才。但之前的運氣確乎稍差一點兒,接拍《人》劇有點兒“險中求勝”的意思。而往往就是這種情況,主創團隊會表現出很強的爆發力。播出平臺通常跟投資方、製片方以及導演的人脈有很大關係。湖南衛視在上星頻道裏,影響力一直排前列,當年《大明王朝1566》該頻道好像也是首播之一,《人》劇由該頻道首播,在成熟觀眾群裏會多出某種情懷上的説服力。也算是個小小的“地利”。

  如此一來,天時、地利、人和,三方面因素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加上拍攝團隊願意為題材付出和吃苦,成功自然也就順理成章。

  接地氣的“工藝”與“工程”

  社會題材的劇集歷來不好寫,尤其是反腐劇。尺度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正反人物定位和關係的設置。《人》劇很努力,在人物形象的呈現方面,較之周梅森以往編劇的劇集,“反轉功課”做得更到位。如吳剛演繹的“李達康”、丁海峰演繹的“趙東來”都屬於一齣場疑似問題人物,實則正義擔當;張志堅演繹的“高育良”一齣場頗具正角的神采,實際上則是重要的反派之一。這樣的正反面角色錯位式呈現,更加符合影視的創作規律,也更給演員提供演技的施展平臺,提升劇集看點。

  社會題材劇集如想成功,人物對話必須接地氣、擺脫假大空。周梅森以往的劇集,身居高位的正反面人物,動輒在日常生活對話裏,當面背後都是“××同志”,顯得過於“裝”,被一些觀眾詬病和質疑,這一次在《人》劇中有所改觀。有些對白還被媒體目為“尺度大”,其實那不能叫“尺度大”,應該叫“説人話”,因為現實生活中,中國人的溝通並不都是辦公室和酒會場面中的“繞著説”,直來直去畢竟還是大家交談的主流方式。何況影視本來就是直觀的文藝表現形式,有時一些生活中不便直説的內容,在影視中是允許的,還能強化戲劇衝突。

  《人》劇如果説在臺詞上還存在不足,就在於有時候公務員的辦公室關係,演繹得過於浪漫。比如屬下上趕著給上司找對象,部下在會議上直接跟新到任反貪局長嗆聲,都過於脫離生活的邏輯。戲劇性雖然被強行製造出來了,但顯得太假。這也説明瞭,當代題材劇集在“接地氣”這一環節上,工藝性還有待於加強。

  對於當代題材劇而言,“接地氣”不僅僅是寫作對白時的一門技術、工藝,它同時也是關乎全劇乃至整個劇集類型的一項系統工程。考慮到影視的廣泛傳播性和觀眾思維方式的千奇百怪,儘量減少個別觀眾的誤讀可能,這是必須考慮在內的。從《人》劇在播出過程中,個別觀眾出現的“檢察系統的正面人物多”“城管形象不好”之類的議論,或多或少都跟劇集正反角色前期表現在各行業的所佔比重有一定關係,隨著劇情“反轉”、展開,有些誤讀的前提自然就消失了。但如果一開始,正反角色在所涉及行業裏都有更合理的比重呈現,這對於那些塑造群像人物式的劇集,無疑會更穩妥一些。這也給以後同類型劇集的拍攝,留下了可資借鑒的提示。

  考慮到《人》劇的走紅,勢必在短期內帶動同類劇集的投拍,以上的討論不僅僅可以視作對一部劇的總結;更多的,還可看為是對該類型劇集建設的一個寄語。

 

              熱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