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日照市五蓮縣紅泥崖村貧困戶郭公正今年83歲,與智障兒子相依為命,以前連基本生活都不能自理。現在,以政府購買服務的形式,聘請本村貧困婦女陳淑芳為“互助養老護理員”,幫助照料郭公正等3家的日常生活。
“陳淑芳在家門口找到了工作,每月能掙700元,一下子脫了貧;而郭公正爺倆從此吃上了熱乎飯,穿上了乾淨衣,生活也有了保障。”紅泥崖村黨支部書記張守英説,這樣做一舉兩得,實現“養老不離家、服務送到府;脫貧不離家、崗位送到府”。
與日照市相似,在山東省樂陵市寨頭堡鄉蓋家村,今年47歲的村民石秀英正在通過給村裏的6戶貧困戶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和服務,獲取每月352元的工資。
從5歲開始,石秀英因為對紫外線過敏,加上患有哮喘,一直體弱多病,家庭較為貧困,一度對生活失去了信心。
“現在每天都要去貧困戶家裏,看看他們需要什麼,幫忙做做飯、買點東西、打掃衛生,沒事兒的時候就在一起説説話,相互鼓勁兒,日子可有奔頭了!”石秀英説。
這一切源於山東省正在實施的“公崗扶貧”政策。據山東省人社部門統計,山東貧困人口中普通勞動力佔32.3%;有技能的勞動力僅佔0.2%。勞動力偏少、就業脫貧難度大,將成為山東打好脫貧攻堅戰役的主要“短板”之一。
山東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副廳長夏魯青説,與傳統扶貧手段不同,“公崗扶貧”是一種“造血式”扶貧手段,就是聘請貧困戶去給其他貧困戶提供生活服務,從而獲得收入。
山東省人社廳、山東省扶貧辦今年6月聯合印發了《關於大力推行公益崗位互助扶貧模式的通知》,提出面向農村家庭服務業發展需求和貧困人口救濟解困需要,設置互助式農村扶貧公益崗位,用於安置有就業意願和勞動能力的年齡偏大人群、留守婦女等轉移就業能力相對較弱的建檔立卡適齡貧困人口。
石秀英生活的樂陵市,是山東“以貧服貧”具有代表性的“試驗田”。目前,樂陵擁有建檔立卡貧困戶6772戶、12967人,其中因病因殘致貧的佔85%。根據這一現狀,樂陵市開發設置了“養老護理員”這一非全日制公益性崗位,聘請一名貧困人員為無勞動能力貧困家庭提供孤寡老人照料、家庭清潔、日用代購等工作。目前,已開發互助扶貧公益崗位211個,對所有省定扶貧工作重點村實現了全覆蓋。
“互助扶貧公益崗位既能幫助貧困人員在公益性崗位就業獲得穩定收入實現脫貧,又通過貧困人員在崗工作互助幫扶了其他‘老弱病殘幼’貧困人口,讓雙方在交流中相互激發脫貧積極性,有望實現‘扶貧’與‘服貧’雙贏效果。”德州市副市長、扶貧辦主任董紹輝説。
如今,“以貧服貧”在山東已創造性地開發出形式多樣、相對靈活的各類互助扶貧公益崗位形式。除了日照市和德州市外,聊城也通過“弱弱互助”“強弱互助”兩種形式,共開發農村扶貧公益性崗位1051個,安置建檔立卡農村貧困人員627名,為貧困勞動力家庭增加收入近455萬元。
就業是最大的民生,就業扶貧是實現扶貧對象持續增收、穩定脫貧的治本之策。“截至2017年10月,山東省各級人社部門已開發公益性崗位安置貧困勞動力7977人,發揮好了公益崗位這一‘政府購買服務式’扶貧機制的創新作用。”夏魯青説。新華社記者葉婧、潘林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