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昆明8月8日電(記者任維東)雲南考古日前又公佈了新的重要發現。此前,根據《太和城遺址考古工作計劃》,2016年11月中旬至2017年1月下旬,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會同大理州、市兩級文物管理所對2015年勘探中發現的太和城遺址二、三號兩處大型建築遺存進行了考古發掘。日前,專家們公佈了此次考古成果,初步認為這次發掘的主要收穫是發現了在太和城遺址區域青銅時代已有人類生活居住和南詔國時期的宗教建築遺址。
殘石佛首 楊慶麗攝/光明圖片
南詔是中國唐代西南邊疆的一個地方王國,唐王朝于西元738年冊封蒙舍詔首領皮邏閣為雲南王,南詔政權由此建立,其管轄範圍包括今日雲南全境及貴州、四川兩省與雲南相鄰的區域,西、南亦到今天越南、寮國、緬甸等三國與雲南接壤的部分區域。南詔時期,佛教(密宗)傳入南詔,逐漸成為南詔統治者推崇的國教,是南詔國最盛行的宗教。這一時期統治者大建寺廟,鑄造佛像,佛教成了南詔統治者維護其統治的工具。
據負責領隊發掘的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何金龍介紹,本次發掘的兩處大型建築遺存發掘面積共2000平方米,其中二號建築遺存發掘面積約1100平方米,三號建築遺存發掘面積約900平方米。值得注意的是,在二號建築遺存發掘區中南部南詔時期堆積層之下發現一處青銅時代的殘圓形建築石墻基遺跡,在附近的同一地層中出土青銅鉞、青銅鏃等各一件,表明青銅時代即有人類在太和城遺址區域居住生活,這為太和城遺址增添了新的文化內涵。
青銅鎏金楊枝觀音 楊慶麗攝/光明圖片
何金龍説,這次出土的文物主要出土于三號發掘區內,有漢晉時期紋飾殘墓磚2塊、南詔有字殘瓦338片、南詔殘花紋磚7塊、殘方磚21塊、殘綠釉磚2塊、殘陶鴟吻10件、殘紅砂石佛首1件、完整青銅鎏金楊枝觀音立像1件、青銅金剛杵1件、殘綠釉陶瓶2件、殘綠釉陶碗1件、殘黃釉陶盞1件、殘灰陶盞1件、貼金箔夾砂陶片4小塊、開元通寶2件、殘滴水16件、殘瓦當24件等。
從地層來看,三號發掘區的1號房址被包含有南詔有字瓦的瓦礫堆積層覆蓋,故其時代應為南詔時期。從打破1號房址的同一灰坑內出土遺物有殘石佛首、青銅鎏金楊枝觀音立像及青銅金剛杵等來看,1號房址為宗教建築的可能性較大,因為這些遺物只可能是1號房址之物而不可能從別的地方專門送至於此集中扔棄于同一灰坑內。
何金龍説,本次發掘揭露出的房與房之間無墻相隔、正房與廂房通透相連的1號房址大型建築遺存為研究南詔時期的建築提供了最新的考古資料;在1號房址內出土的青銅鎏金楊枝觀音立像以前一般認為最早出現于大理國時期,而本次發現的該觀音像與南詔風格的殘石佛首共出,並且1號房址的時代為南詔時期,從而將該類觀音像的出現時間提早到了至少是南詔晚期;1號房址四週還有相關的其他建築遺存,也為下一步在該區域順藤摸瓜進行考古工作提供了線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