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中國大數據世界排第幾
“中國與世界其他國家一樣,都處在大數據發展的初期階段。在收集和應用數據方面,中國表現不俗。但在處理分析數據的技術和工具方面,中國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比較落後。”中國電子資訊産業發展研究院副院長樊會文接受《經濟日報》記者採訪時説。
産業結構有差距
中國大數據在世界上處於第幾方陣?對此,工信部賽迪研究院軟體所所長潘文表示,大數據産業是新興産業,中國和世界各國都處於起步階段,綜合排名缺乏統一標準。從大數據産業收集端、處理端和應用端來看,中國在收集端和應用端全球領先,在處理端核心技術方面還有差距。
目前,公開數據中還沒有對大數據強國的排名,但對全球大數據公司的排名卻很多,雖然標準不一,但總體來看,公認的領軍企業是亞馬遜、SAP、谷歌、IBM等,仍是國外企業居多。
“各個國家在大數據方面的優勢各有不同,目前還沒法評判誰做得更好。”運滿滿研究院院長徐強表示,比如,日本在醫療交通方面做得不錯,歐洲在數據保護方面領先,新加坡在電子政務方面獨樹一幟。而即使是大數據核心技術比較領先的美國,在智慧物流、移動支付等部分垂直應用領域也遜色于中國。
“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大數據産業結構落後於全球市場的發展步伐。尤其是美國的大數據産業結構非常好,服務佔比很大,而我國的産業結構還處於中低端。”潘文坦言。
從大數據核心産業結構來看,服務是大數據産業的最核心部分。全球市場數據分析服務佔整體收入的47.6%,而國內市場數據分析服務在整體收入中佔比卻比較低,主要企業仍停留在前期的基礎軟硬體設施投入和部署階段。樊會文表示,從這個對比可以判斷,國內大數據市場雖然已經進入快速增長通道,但仍處於增長的早期階段。
工信部資訊化和軟體服務業司副司長李冠宇指出,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在新型計算平臺、分佈式計算架構、大數據處理、分析和呈現等相關核心技術方面與國外相比仍存在較大差距,對開源技術和相關生態系統的影響力弱。
“目前,美國、英國、法國、澳大利亞等國在大數據核心技術方面居於領先地位。”潘文指出,相關核心技術薄弱還帶來數據主權保護的問題。由於數據在網路虛擬空間進行傳播,各國都在加強對本國數據的控制力,關注數據主權。美國、歐盟等紛紛利用技術優勢和法律法規加強本國數據主權保護,但目前,我國由於基礎核心技術支撐能力較弱、數據跨境流動保護規則缺失等,在數據主權保障能力方面還顯不足。
應用端一馬當先
“中國大數據對世界的貢獻主要是三點。”潘文分析説,一是引領大數據的創新應用,特別是在消費領域;二是網際網路公司、初創企業引領技術創新步伐,特別是語音識別、圖像理解、文本挖掘等方面已涌現出明星企業;三是我國已成為産生和積累數據量最大、數據類型最豐富的國家之一。
蘋果在美國推廣移動支付多年,效果一直不佳。而在中國,從飯館到超市,甚至許多菜市場的每個攤位都實現了移動支付。公開數據顯示,2016年中國移動支付規模是美國的50倍。
“我國在大數據應用方面處於世界前列,特別是在服務業領域,蓬勃發展的電子商務衍生出一系列基於大數據的網際網路金融及信用體系産品,網際網路創新應用普及速度非常快。”潘文説。以網際網路金融領域為例,螞蟻金服推出了芝麻信用,其芝麻分來自淘寶、支付寶的數據佔30%-40%。通過綜合考慮個人用戶的信用歷史、行為偏好、履約能力、身份特質、人脈關係等資訊,直接與其信用掛鉤,準確率非常高。
與世界各國相比,中國大數據體量位居前列。我國大型數據中心跨地區經營網際網路數據中心業務的企業已達到295家。李冠宇指出,目前中國網民數量超過7億,行動電話用戶突破13億,均居全球第一。中國已是世界上産生和積累數據體量最大、類型最豐富的國家之一。
“中國網路用戶規模大,終端數量多,産業經濟規模大,因此在數據規模上具有天然的優勢。”樊會文説。
在今年的電子資訊博覽會主論壇上,科大訊飛董事長劉慶峰播放了一段視頻——美國前總統奧巴馬感謝科大訊飛讓他學會了中文。其實這段視頻是由科大訊飛人工智慧語音合成系統完成的一次逼真模倣。2016年,科大訊飛在國際語音識別大賽、國際(機器)認知智慧大賽中超過了IBM、微軟等行業巨頭獲得大賽指標第一名。
“在許多垂直領域,中國的大數據核心技術處於全球領先。比如在智慧物流領域,中國就比美國發展得好。”徐強表示,調研表明,菜鳥網路、運滿滿等企業的智慧物流建設,通過為貨主和司機提供實時資訊數據匹配,可以降低物流運價5%至10%,單車運作效率可以提升30%以上,降本增效效果顯著。
中國發展大數據已經具備一定的技術和産業基礎。作為資訊産業大國和網際網路大國,2016年中國軟體和資訊技術服務業産值4.9萬億元,全球10大網際網路企業中國佔據4席,為大數據應用奠定了基礎。百度、阿里巴巴、騰訊等國內的龍頭網際網路企業利用自身掌握大量數據資源的優勢,不斷創新和積累數據處理分析等關鍵技術,並基於大數據分析優化提升現有業務、開拓新業務,已經具備了建設和運維超大規模大數據平臺的技術實力。
加快建設數據強國
2017年,全球大數據市場結構繼續向服務化轉變,同時從壟斷競爭向完全競爭格局演化。典型的表現是,企業數量迅速增多,服務的差異度增大,技術門檻逐步降低,市場競爭越發激烈。據美國國際數據公司(IDC)統計,2017年世界大數據産業市場規模將達1508億美元,比前一年增加12.4%。其中美國為788億美元,西歐為341億美元,兩者之和佔全世界市場規模的四分之三。
“不同國家、不同公司的統計標準不一樣,因此無法絕對比較中國大數據産業市場規模在全球的佔比。但可以肯定的是,中國大數據産業規模發展迅速,將很快步入全球前列。”潘文介紹説,賽迪研究院統計數據顯示,2016年,包括大數據硬體、大數據軟體、大數據服務等在內的大數據核心産業達到3100億元,大數據關聯産業規模達到6萬億元,大數據融合産業規模達到3.5萬億元。工信部發佈的《大數據産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提出,到2020年,大數據相關産品和服務業務收入將突破1萬億元。
中國發展大數據有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據李冠宇介紹,目前我國已經頒布實施了《促進大數據發展行動綱要》《大數據産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等一系列重大政策,有20多個地區出臺了相關的政策措施,還有20多個地方設立了專門的大數據管理機構,已先後建立8個大數據綜合試驗區。中國大數據發展呈現良好勢頭,形成了京津冀、長三角、中西部和東北地區等一批聚集發展區。
潘文認為,中國大數據産業發展將迎來“黃金期”。隨著國家大數據戰略配套政策措施的制定和實施,我國大數據産業的發展環境將進一步優化,大數據的新業態、新業務、新服務將迎來爆髮式增長,産業鏈進一步成熟和擴張。同時網際網路的高速發展,將帶動社會各領域對大數據服務需求進一步加強,政務、工業、電信、金融、交通、醫療等領域的應用層出不窮。預計2017年我國大數據核心産業規模有望達到4185億元,未來3年中國大數據市場規模還將維持40%左右的高速增長。
儘管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大數據發展還存在數據資源開放共用程度低、技術創新與支撐能力不強、大數據産業支撐體系不完善等差距,“但中國要發揮出市場規模大、應用需求旺的優勢,以企業為主體集中攻克大數據關鍵技術,全面提升我國大數據的資源掌控能力、技術支撐能力和價值挖掘能力,加快邁向數據強國。”李冠宇説。(記者 黃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