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中國扶貧看貴州:海拔1700米的荒山“扶貧經”
作者 楊雲 羅興
從貴州省黔南州貴定縣沿山鎮沿山村出發前往底至村高峰片區,海拔高度從980米陡然升至1700米,記者乘坐的交通工具由轎車改為越野車,再換為皮卡車,然後步行。
底至村高峰片區,山勢陡峭,石漠化嚴重,平均海拔1700米以上。這片土地原本是無人開墾的荒坡石山,如今卻種上了萬畝中藥材,當地群眾因此增收年均700余萬元。
底至村是沿山鎮最邊遠、高寒的貧困村,多個村民組分散在幾片大山之間。“望山走倒狗,見面累死人。春種一片山,秋收一小籮。”
貴定縣沿山鎮底至村中藥材基地。 楊雲 攝
“到沿山工作兩年,我走遍了所有行政村,70%的村民組,底至村高峰片區已經是‘五上’。”沿山鎮黨委書記王孟虎沿著去年才修好的通村路一邊小心翼翼開車,一邊告訴記者,“扶貧,越是偏遠山區越要多去,雖然一路顛簸、滿身風塵,但群眾見到你來了,脫貧就有了主心骨。”
王孟虎來看的,除了高峰片區的貧困戶,還有紮根在這裡的中藥材種植基地。
“平原沃土上招商引資都不容易,更何況在這片荒山野嶺。”王孟虎説,“這片中藥材種植基地,不僅是沿山的生態財富,更是山區群眾的脫貧希望。”
這裡的荒山生長著藥用價值極高的野生中藥材,適宜的環境、濕度、空氣及光照讓這裡的中藥材藥效得到提升。
“沒有想到,玉米馬鈴薯都種不了的地方居然是中藥材種植的好環境。”王孟虎感概,“天無絕人之路!既然有了出路,我們就要努力為山裏的群眾拼一條活路!”
2012年,在貴定官方的支援下,貴州一家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入駐沿山鎮,經沿山鎮及底至村協調流轉荒山1萬餘畝,總投資3380萬元(人民幣)建中藥材種植基地,主要種植小黃楊、黃柏、苦參、丹參、無患子、獨角蓮等10余種中藥材,每年用工在數千人次左右。
進入中藥材基地,記者看到,幾片山坡上種植著一株株中藥材植株,各類中藥材之間還放有詳細介紹中藥材種植區類別、科屬、藥用部位、功效的牌子。“中藥材基地建設初期,由於荒山土壤常年未種植利用,土壤嚴重硬化,必須人工松土,還需常年割草,才能保證中藥材的存活率。”中藥材基地管理人員張昭祥告訴記者。
通往貴定縣沿山鎮底至村中藥材基地的崎嶇道路。 楊雲 攝
在不遠的山坡上,十幾個管護工在林中清理野草。“這個種植基地給我提供了穩定的工作和收入,一年能掙兩三萬塊錢,基本夠家裏開銷。”底至村高峰六組的貧困戶石弟説。
石弟之前在外地務工,為照顧家人而返鄉。目前,他們組成了14人的團隊包山割草,清理山上野草,每一片區域3000元勞務費,一般4至5天能完工。
記者了解到,該基地已種植5000余畝120萬株中藥材,以每株藥材1.2元的種植勞務費支付給當地村民。種植基地預計5年後成型,年産值達到1億元。下一步,公司還將繼續擴大種植規模,採用“公司+基地+農戶”和“公司+村委會+農戶”的模式發展擴大種植産業。
“山沒變,人沒變,脫貧的思路改變,辦法就多起來了。”王孟虎説,“群眾想脫貧,幹部就沒有理由偷懶,只有擼起袖子加油幹!”
為形成産業鏈發展模式,保證該種植基地中藥材銷售渠道,貴定沿山現代農林科技産業園引入了貴州一家中藥飲片公司,這標誌著貴定縣依託中藥産業脫貧將邁出了實質性的步伐。
“今年5月10日,中藥飲片有限公司與沿山鎮底至村達成186戶346人3000畝1200萬元藥材收購協議。”王孟虎説,“海拔1700米上的貧困山區,終於摸索出一條致富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