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孩子喜歡“宅”家 專家:不出門未必就是真正的“宅”

2017-08-08 15:41:52 來源:央廣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高靜 字號:T|T
摘要】暑假已經過半,孩子們該旅遊的已經旅遊過了,暑假作業也做得差不多了。但是,新的問題又來了:有很多家長抱怨娃兒們現在在家是各種躺,無論是男娃、女娃、胖娃、瘦娃……“沒得辦法啊,既看不下去,也攆不出去”,這是不少父母的心聲。這些娃兒這麼喜歡“宅”家裏頭到底是否正常?為什麼父母好心讓孩子出去活動活動,卻想攆都攆不出去?

  原標題:暑假孩子宅家中各種躺 家長惱火:攆都攆不出去

  暑假已經過半,孩子們該旅遊的已經旅遊過了,暑假作業也做得差不多了。但是,新的問題又來了:有很多家長抱怨娃兒們現在在家是各種躺,無論是男娃、女娃、胖娃、瘦娃……“沒得辦法啊,既看不下去,也攆不出去”,這是不少父母的心聲。這些娃兒這麼喜歡“宅”家裏頭到底是否正常?為什麼父母好心讓孩子出去活動活動,卻想攆都攆不出去?

  家長非常惱火攆都攆不出去

  謝女士:兒子一到假期,白天就躺在床上用ipad看電視劇和動畫片,喊吃飯都喊不應。到了晚上就在電腦上打遊戲,有時候要打到深夜。我和他爸爸看到他這樣,都很生氣。“去外面玩一會兒,或者打打球什麼的,不都比像一攤爛泥一樣賴在房間裏好得多嗎?”兒子就跟沒聽見一樣。我要他一起出去走走,他也不要。他爸爸就急了,把他所有的娛樂設備全部拿走了。可是,他居然還是寧願在家裏待著,哪兒也不想去,喊他也不應,明顯是在向我們示威嘛!我們都很苦惱,這孩子天天在家不出門,不接觸外界,可怎麼辦?以後得不得變傻哦?

  李女士:我的孩子性格比較內向,平時就不愛運動,所以比較胖。上學時還能按部就班上學放學,現在一放假,感覺整個人完全“廢了”:天天除了早上做一小時作業外,就是玩電腦。實在看不下去了,別的孩子雖然也玩,但也不像他這樣啊。通常到下午五點多時,我就強行把他趕到樓下玩。小學時還給他報些興趣班,游泳、輪滑都學過,但到短訓班結束就再也不玩了。現在長大了,有主意了,也有脾氣了,讓找同學玩、看電影或參加什麼戶外活動,根本不去,真是沒辦法。半大小夥子了,都胖成個球了,簡直讓我們頭疼死了。

  郭先生:女兒小時候很喜歡出去玩,我也經常帶她出去。但從初中開始,就不喜歡出門了。假期第一個月,上個英語興趣班,出門的時候多。興趣班結束後,給她報了一個遊學項目,但是中途有變,沒能成行。現在好了,整天待在家,我們限制她玩那些電子設備,她就躺在沙發上看電視。看就看唄,橫起躺,豎起躺,四仰八叉地躺,好不容易坐起來,也是抱起被子做怪相,哪有一點兒女娃兒的樣子?女兒是典型的獅子座,性格也算開朗,就是不願出去。沒辦法,為了能鼓勵她出門,我想盡各種辦法,比如知道她對文學感興趣,我就給她開個書單,讓她自己去方所買回來;給她零花錢,讓她出去逛街……太惱火了!

  孩子抱怨

  老想把我攆出去,是要咋子嘛?

  欣欣(小學六年級):我和我的小夥伴們算是看明白了,平時不放假,大人都盼著我們放假;放了假吧,剛開始幾天還挺稀罕你的,給你好吃好喝,態度和藹、言語溫柔,這大概是整個假期最美好的幾天了。但是,過了那幾天,感覺你不新鮮了,秒變後爸後媽哦!就是你在家站著不是,躺著不是,選擇遠離他們視線躲房間也不是,各種嫌棄。他們的目的只有一個:把你轟出去。我的同桌前幾天還跟我吐槽,她媽媽為了把她轟出去,都給她強行流放到鄉下外婆家了,沒WIFI,沒空調,好可怕!比起她,我就沒有那麼倒楣,最多就是被媽媽拉到她單位陪她上班。

  小華(初中一年級):我覺得我還是比較乖的吧,每天會抽出一個小時,完成學校給列的任務清單,還有一個小時是練硬筆書法。偶爾在網上看一下原創小説什麼的。我自己覺得挺充實的,但是,我爸媽説,青少年還是應該多點兒活力,成天宅在家裏,那是老年人的生活……每當他們叨叨到這裡,我就給他們翻幾個白眼。他們還跟我説,他們小時候最痛苦的事情就是被關在家裏,在外面玩多開心啊!鬥蛐蛐啊,逮麻雀啊,多麼有趣。問題是,我去哪找蛐蛐、麻雀?在小區裏也沒幾個小夥伴,下樓也只能看別人遛狗。有時候被逼急了,只好向兄弟們求救,求他們收留,或是大家一起去網吧。

  濤濤(初中二年級):平時,爸媽一天不拿我和別人比,心裏就不踏實。沒放假時比成績,放個假在家,連幾點起床、起床後都幹啥子,還要跟別個比,説什麼你知道那個誰誰,人家早上起多早嗎?哪兒像你一覺睡到天黑;那個誰誰起床後,就會和爸爸去打羽毛球鍛鍊身體,下午去圖書館體驗“書香”,哪兒像你一天到晚悶在屋頭……我想説,我管他誰誰起多早啊,大夏天的我起那麼早,是要和他搶著出去曬太陽嗎?那誰誰去體驗“書香”,我不也沒閒著嘛,你們買的書我不是都在看嘛,除此之外,我還看電子書,以及很多你們見也沒見過的原創作品呢。還有,我還看各種養生視頻,時刻準備著給你們科普養生知識,這些,那誰誰比的過我不?還成天想著把我往外轟,不知道是咋個想的。

  老師意見

  家長過分操心,其實沒什麼用

  林老師(小學教師):現在很多娃兒都這樣,就是因為從小大多數時候都待在家裏,所以習慣了,變成宅男宅女了。像班級平時組織的一些戶外活動,有相當一部分孩子不願主動參加。就算是課間休息,很多孩子也是躲在一邊埋頭打遊戲,不會去操場或是教室外活動。有些孩子看起來壯壯的,其實體質很差,上下樓梯都氣喘吁吁,這種情況下,你強行拉他去運動或是出門,要麼中暑啊,暈厥啊,孩子也各種受罪。所以,要一下子改變孩子這種習性,還真有難度。

  王老師(小學教師):凡事都要有個度,“宅”也應是如此。平時工作中,就有不少家長反映孩子在家太宅了,不願意出門,也不愛給人打招呼,是不是抑鬱、自閉了?但是,這些家長擔憂的孩子中,有相當一部分孩子在學校裏是非常開朗的,根本不存在家長所擔憂的什麼自閉、變傻之類的。所以,我有時候就覺得,家長對於“宅”這個概念的理解太過於形式化了,一看到孩子不出門,就覺得一定是有問題。

  李老師(初中教師):暑假是一種和上學時不一樣的學習生活狀態,但它並不意味著學生們就要像脫韁的野馬一樣失去控制,而是在放鬆的過程中仍不放棄對自我的管理。所以,家長還是在這方面多操心,多付出時間監督孩子,或是幫他好好規劃時間,這個規劃可以很具體,包括幾點起床、幾點運動、幾點休息等等。之所以每學期開學,班主任和老師們都要花很大功夫來調整孩子們的散漫狀態,有些娃兒甚至開學一個多月了,都還沉溺在假期的“放飛自我”模式中,就是孩子在假期無節制放縱自己,打亂學習、生活節奏的後果。

  專家視線

  不出門未必就是真正的“宅”

  劉傳星(四川省教育科學研究所心理教研員、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

  在大城市裏,就整個的人際關係而言,可以説是一個“陌生人社會”,住在同一樓層的人都可能不太熟悉,更不要説一個小區,甚至整個街道了。孩子出去後,不知道該和誰玩。客觀上就造成了孩子只能宅在家裏。加上,現在的電子媒介比較發達,對孩子的吸引力是很大的。但是,家長也不必對孩子的“宅”過於驚慌。

  有些喜歡宅在家裏的孩子,如果平時比較開朗,看不出什麼問題,那麼,這種“宅”只是一種短期的生活習慣。平時在學校,跟同學、老師打交道比較多,假期就想在家休息,只想以自己覺得舒服的方式,看看書,與朋友微信視頻、語音、文字聊幾句,躺著看會兒電視等等,都無可厚非。而且,這個過程中,孩子也是有社交的,只是不同於傳統的社交方式,走出門去面對面交流。網際網路興起後,人際交流形式更加多元化,這種情況下,孩子不出門也不缺乏社交生活,甚至比以前更多了。而進入青春期的孩子,會比較關注自己的外在形象,內心也有一個“完美的自我”要求,也總想能把這個“完美的自我”展現給別人。出現這種心理異常之後,想表現而不敢表現,反而會更加封閉自我。所以,一些在青春期前很活潑、外向的孩子,進入青春期後,就會慢慢地自我封閉了,不願意出門。説起來只能算是青春期這個特殊階段的正常現象。加上,青春期的很多孩子,各方面的心事也會比較多,想要有自己的空間與獨處的自由。只是有的孩子錶現比較明顯,有些不明顯而已。

  在家長看來,孩子平時是在學校專心學習,正好可以趁假期在人際交往、語言表達、溝通協調等能力上鍛鍊孩子,所以會有意識地提供機會,讓孩子出去鍛鍊。出發點是很好的,但是,沒有好的方法也不能解決問題。如果家長有意通過一些平臺鍛鍊孩子的話,首先要尊重孩子的意願和興趣,畢竟父母最想要受益的是孩子。比如,家長有意讓孩子去搞人際交往,而孩子平時比較內向,不善於語言交流,但動手能力很強,可以讓孩子去科技館等需要動手的場所,孩子可以從中學以致用,鍛鍊動手能力,中間也有和其他人的溝通;有的孩子擅長人際交往和語言表達,如果你把他帶到美術館等比較安靜、需要用心感受的地方,就沒法和孩子的個性進行對接;喜歡唱歌、表演的孩子,可以讓他去接觸川劇等傳統藝術,都是很好的。總之,家長應該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和興趣點,在這些方向上進行引導,這樣,孩子對於出門這件事才不會明顯抗拒。

  還有一點,不建議家長不分青紅皂白,直接“攆”孩子出門,尤其是處於青春期的孩子。如果家長硬來,多數孩子大概會強硬表態:“我就不出去了!”建議家長應該學會“共情”,類似于換位思考,站在孩子的角度,談一下對孩子感受的認知,比如跟孩子説:“你待在家裏這麼久了,可能也很想出去,但是出去了又不知道要去哪兒,也不知道怎麼去和別人打交道,更不知道到底要幹些什麼……”這就是“共情”。這樣,孩子會覺得父母很理解自己的感覺、顧慮,後續的溝通就會比較順利。

初審編輯 房靜靜

              熱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