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13歲手遊成癮男孩要輟學代打《王者榮耀》:一天掙15元
連日來,生活報“直擊手遊熱成癮問題多”系列報道,引起了省內外讀者的高度關注。7月31日,生活報社召開了座談會,專家、學者們就青少年手遊問題各抒己見,認為在家庭教育方面的缺失,是導致手遊成癮的主要原因。另外,讀者們日前也參與到報道中來,紛紛向生活報記者講述自家或是身邊的青少年手遊成癮的事例。
事例1
打一天掙15元 13歲男孩要輟學代打遊戲
某初中13歲男孩小悅是一個手遊的鐵粉兒,他玩《王者榮耀》已經有了半年了,每天無論是上課還是放學,只要是有機會就會拿出手機來玩,家長和老師多次發現並對他進行批評教育,但是沒有絲毫的效果。最近,小悅的爸爸發現兒子身上有錢了,經過詢問才知道,原來小悅現在有了一個業餘職業,那就是因為他玩得好,有同學花錢雇他玩遊戲,如果升級多就是20元,如果升級少或是沒升級,就付15元。“這孩子本來就喜歡玩遊戲,已經到了不想吃飯,不想睡覺的程度,現在又有錢可以掙,他現在所有的時間都在玩遊戲。”為了挽救兒子,小悅的爸爸將他送到了哈爾濱市普寧醫院心理科。
面對醫生,男孩仍然不改口,他説:“我不想再上學了,我要去當《王者榮耀》的代打員,照樣能掙錢養自己。”孩子的父親欲哭無淚:“15元錢,那只是一碗麵條的錢,你長大了也不能每天只吃一碗麵條啊。”但是小悅仍然不改變自己的決定。談話中,孩子的父親説他和妻子每天工作特別忙,有時候就會把他送到親戚家裏去住。“當然,我們不忙的時候,就會把他接回來。”孩子的父親補充説。
專家説
張海燕主任表示,在眾多病例中,多數手機成癮的患者都是在現實生活中得不到認可,而當他們的空缺在遊戲中得到滿足後,就陷進去不可收拾。小悅就是一個比較典型的例子,現實生活中他沒有固定的住處,在長輩親屬的輪流照顧中,他感覺自己是一個不被需要的人。而當接觸了手機遊戲之後,在遊戲中他成了英雄,成了能被大家依賴的人,所以與其説是他依賴遊戲,倒不如説他依賴的是這種被需要的感覺。
“對於這種手機成癮症,家長需要給他以極大的關愛,讓他認識到現實生活中他也是一個不可缺少的人,也是一個被需要的人,才能將他從手遊中喚回來。”張海燕説。
事例2
15歲男孩給母親打電話“不讓我玩遊戲就跳樓”
小強是一個15歲的少年,他媽媽來找到張主任,説了幾天前驚險的一幕,那天她正坐在窗邊的時候接到了電話,小強在電話裏説:“媽媽,我在你對面。”小強的媽媽向前望去,面前就只有窗戶了,而當她再仔細看的時候,嚇得手機幾乎從手中掉出來!原來小強此時正站在對面樓的樓頂。小強在電話裏説:“答應我,不再干涉我玩《王者榮耀》,並保證説話算數,否則我就跳下去了。”
小強是一個手遊上癮的少年,每天除了勉強上學以外,所有的時間都在玩遊戲上。因為成績不斷下滑,小強的父母親輪番勸説,在勸説無效後就打罵、斷網、摔手機,可是等來的卻是這樣的一幕。在記者近半個月的採訪中,幾乎所有的家長在訴説的時候都説出了斷網、打罵、奪手機這樣的經歷,而孩子除了搶手機、偷錢,有的甚至還手打父母。“他在玩上這個遊戲以後,幾乎就變了一個人。”父母們眾口一詞。
專家説
張海燕主任説,多數少年其實在被發現玩遊戲的時候,還都不成癮,恰恰是家長表達愛的方式有了偏差,在發現問題以後沒能做到相信孩子的能力、尊重孩子的人格,和孩子一起面對問題。而是以家長的絕對權威去壓制孩子,結果不信任勢必換來不信任,主觀高壓多數會換來強烈反抗。
“遇到這種情況,應該和孩子商量並約定規則。比如,可以玩遊戲,但是要約定一個時間,如果越過了規定時間,家長就可以行使自己的權力。每當到規定時間時,家長要提醒孩子。通常在這種情況下,遊戲不會對孩子造成太大的傷害。”張海燕説。
事例3
16歲男孩揚言自己是王者“我可以改變身邊的一切”
在心理醫生的病例中,還有的患者目空一切,這已經接近精神病中的幻想。“有一個16歲高中男孩目空一切,覺得自己可以領導並改變身邊人。”張海燕説:“這個少年就比較接近生理方面的心理疾病了。”
“那是一個重點高中的男孩,一年前玩上了《王者榮耀》,級別還挺高,在遊戲裏他是一個核心人物,大家都聽他的指揮。一段時間以後這個孩子就變得狂妄,經常説自己可以帶領身邊的人去做事,不願意聽老師的話,也不願意聽家長的勸告。經過我們診斷,這個男孩已經出現了幻想,屬於精神疾病的前兆,目前正在接受藥物治療。”張海燕主任説。
專家説
張海燕主任表示:“一些家長總説,我兒子太喜歡玩手機,現在都得精神病了,其實並不是這樣。因為遊戲不能導致精神病,而是這些人原本就是這樣的潛質,手遊只是一種外在表現形式,如果過分自大或是過分自卑,生活習慣過於懶散,已經超過了正常人的認知範圍,就應該到精神疾病的專科醫院去檢查一下了。”
初審編輯 房靜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