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流行的“電人玩具”是否安全?外形逼真“誤傷”人(組圖)

2017-08-02 10:49:37 來源:中國西藏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高靜 字號:T|T
摘要】校園裏的“電人玩具”安全嗎 瞬間電壓最高達350V---昨日,中國家用電器研究院實驗室內,即將被測試的8種電人玩具樣品。根據相關國標,玩具供電的額定電壓不應超過24V,且玩具的任何可觸及部件間的電壓差不應超過24V直流或等效交流電。

昨日,中國家用電器研究院實驗室內,即將被測試的8種電人玩具樣品。

經測試,打火機樣式的電人玩具瞬間最高電壓可達350V,為8個樣品中最高值。

一個被拆開的電人玩具內部由四塊紐扣電池及一個電壓放大器裝置組成。

原標題:校園裏的“電人玩具”安全嗎 瞬間電壓最高達350V

拔出口香糖片的瞬間,一陣刺痛穿過手指;拿起易拉罐,一股電流穿過手指……這些看似平常的口香糖、圓珠筆、巧克力等日常用品其實是一種可以“電人”的玩具。據媒體報道,這些“電人玩具”開始在中小學校園流行。這種“電人玩具”是否安全?

外形逼真“誤傷”實驗人員

近日,記者通過網路購買8種不同樣式的“電人玩具”,並於昨日來到中國家用電器研究院實驗室測定玩具放電時的瞬間電壓。

這些“帶電玩具”的外形極具欺騙性。有一個玩具製作成圓珠筆的造型,筆尖還能見到圓珠筆芯。然而,一旦使用者無防備地按下筆帽頂端的按鈕,這支筆就會釋放出電流。另一個製作成易拉罐模樣的玩具,瓶身下方和邊緣處,隱藏著兩個不起眼的開關,一旦被打開,只要有人將易拉罐提起來,瓶身下方可活動的小鐵片不受桌面壓迫自然彈起,電流就會順著瓶身傳遞。

這些玩具有些還兼具多重功能,如圓珠筆能夠寫字,手槍狀的玩具只要按對按鈕就能當打火機,這些功能更令人放鬆警惕。記者在將玩具送往實驗室時,一位實驗人員不小心按了一下圓珠筆筆帽上的按鈕,結果感覺指間一陣疼痛,被嚇一跳。

玩具包裝簡陋無電壓標注

測試結果發現,這8種玩具放電時的瞬間最高電壓均超過150V。其中,樣式為打火機的“電人玩具”瞬間最高電壓達到350V。

根據相關國標,玩具供電的額定電壓不應超過24V,且玩具的任何可觸及部件間的電壓差不應超過24V直流或等效交流電。

中國家用電器研究院檢測所小家電事業部主任畢崇強表示,這些“電人玩具”的電壓均已超標。另外,這類玩具的帶電體裸露在外,沒有較好絕緣保護,存在觸電等安全隱患。

此外,記者購買的8種帶電玩具包裝無一例外非常簡陋。不僅沒有關於玩具電壓的標注,有些連名字都沒有。

 

■ 實驗

8樣品最高電壓均超150V

實驗地點:中國家用電器研究院實驗室

實驗樣本:8款購自網路的“電人玩具”

實驗器材:示波器、鋁片

實驗分析:8款玩具瞬間放電最高電壓都在150V以上,有兩個還超過了300V(具體見下表)。實驗中,測試人員用手觸碰“玩具”表面後,可明顯感到一股穿過手指的刺痛感。根據示波器顯示讀數,測試人員表示,釋放電壓的時間較短,且最高電壓持續時間較少。以黑色管狀“電人玩具”為例,250V最高電壓僅持續900毫秒。他表示,由於玩具為接觸性放電,帶電體裸露在表面,可能會發生漏電等安全隱患。

■ 追訪

升壓變壓器將電壓放大數倍

在實驗室,測試人員拆開其中一個“電人玩具”後發現,這個玩具的電源僅為4個紐扣電池。測量電壓後為1.5V,加起來共6V。為何6V的電源可釋放出超過200V的瞬間電壓?

觀察該玩具電路後,中國家用電器研究院檢測所小家電事業部主任畢崇強猜測,該電路中存在一個纏繞線圈的變壓器,且為一個升壓器。他認為,接通電路的一瞬間,升壓變壓器可將電路中原來的電壓放大數倍。比如,如果升壓器為1:10的關係,那麼釋放的電壓為60V。

根據測試結果,該升壓變壓器放大比例為30多倍。

由於電源為直流電,畢崇強解釋,電壓為瞬間變壓,並不會持續,因此只會瞬間放電。

帶電體裸露在外存觸電隱患

根據2014年國家標準委頒布的GB6675-2014《玩具安全》系列強制性國家標準,玩具供電的額定電壓不應超過24V,且玩具的任何可觸及部件間的電壓差不應超過24V直流或等效交流電。畢崇強認為,這些“電人玩具”的電壓均已超標,不符合國家標準。

此外,根據國家標準規定,玩具部件如果可連接到或可能接觸到會導致電擊的電源,該部件應與其電線或導電體一起進行適當地絕緣和機械保護,以防止發生電擊等風險。

但這些“電人玩具”表面大多為金屬導電體,北京工業大學實驗學院資訊工程系副教授王卓崢表示,雖然時間較短暫,但其帶電體裸露在外,絕緣部分較少,也會造成兒童觸電等安全隱患。

惡作劇或引發學生心理陰影

這些“帶電玩具”多在學生中流行,記者瀏覽“帶電玩具”的網上購物評論時,有人説“看到朋友們淚流滿面的樣子,心裏別提多高興了”,還有人説“那些被我整的同學都不敢靠近我了,真的拿糖給她們吃,她們都不敢接了”。

北京安定醫院心理科主治醫師劉軍表示,借助這種帶電玩具來刺激他人,本質上是一種惡作劇,惡作劇者往往有著操控與攻擊的慾望,存在虛榮心和逞強好勝的心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心智的不成熟。

“如果惡作劇頻繁針對某一個孩子,可能會令這個孩子失去安全感,對人際關係産生懷疑與不信任。這種心理陰影,嚴重時甚至産生焦慮或抑鬱,這個時候,惡作劇或許就上升為了校園欺淩。”劉軍提醒,家長和學校不能輕視這種惡作劇,而要提高孩子的道德意識。如果青少年通過惡作劇獲得心理滿足,必須引起重視,必要時惡作劇雙方都可向專業的心理諮詢機構尋求幫助。(采寫/新京報記者 信娜 戴軒 攝影/新京報記者 侯少卿)

 

              熱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