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民説,他最大的願望是,將來能有一份好工作,把爸爸和奶奶接出大山。
□記者牛潔實習生付曉媛文記者許俊文攝影
核心提示|楊絳先生筆下的“我們仨”,在李安民的眼裏,是爸爸、奶奶還有他。
李安民,19歲,家住三門峽盧氏縣一個小山村。他從小被抱養,但養父和奶奶對他的好,會讓他時常忘記這個事實。今年,李安民的高考成績是494分,已被河南理工大學錄取。“爸爸有一半兒功勞,供我上學,他盡了全力。”李安民説,他最大的心願是,將來找一份好工作,把爸爸和奶奶接出大山。
艱辛土坯房裏,三人相依為命
日前,大河報·利群陽光助學直通車和宋河老子國學教育基金會有關人員來到盧氏縣范裏鎮裏舖村。繞過幾圈山路,沿著一條小徑上去,便是李安民的家。上世紀80年代的土坯房,沒有圍墻。旁邊,幾孔舊窯洞,多數已廢棄,還有兩孔,用來做飯和放柴。
電燈和電視,是家裏僅有的兩件電器。屋內,獎狀上的紅是最亮的顏色。李安民的養父李鐵,59歲,因為家裏窮,結婚沒多長時間,媳婦兒就離開了家。因要照顧老和小,父親不能經常外出打工,生計主要依靠7畝地。之前,父親負責種地賺錢,奶奶承擔家務。可是,兩年前,奶奶患小腦萎縮,意識開始不清楚。裏裏外外的重擔,全落到了父親一人身上。付出終有回報,得知兒子的高考分數後,李鐵很開心。奶奶也用含糊不清的語言叮囑李安民:“要往好處學。”
大愛爸爸和奶奶的愛,讓他忘記自己是被抱養的
抱養這件事,19年來,父子倆都沒有提過。“在我心裏,他就是我親爸,不想提這些,讓俺爸傷心。”李安民説。
在李安民的記憶裏,總有一個場景難忘:每個月從學校回來,看到父親在地裏忙碌,脊背彎著,汗水濕透衣服。李安民去幫忙,可是,父親總攆他回家。“都説城裏的獨生子女是父母的寶貝疙瘩,雖然俺家窮,但俺爸對我也是這樣。”李安民説,在父親眼裏,他也很辛苦,每天5點多起床學習,然後走1小時山路,再坐車去學校。“其實俺爸比我辛苦得多……”説著,李安民有些哽咽,“俺爸和奶奶對我都可好,如果不是刻意提起,我都想不起自己被抱養這件事。”
堅持只要你上學,我想啥辦法都會供你
李安民很懂事,很少與父親爭執,少有的一次“被罵”經歷,是因為考高中那年他想退學。“不是不想上學,而是想儘快幫爸爸分擔。”李安民説。
那一次,一向寡言的父親,和他聊了一個上午。有一句話,讓李安民至今難忘:“不要考慮家裏,只要你上學,我想啥辦法都會供你。”從那以後,李安民再也沒有提過退學的事。
支援兒子上學,李鐵不遺餘力。“我沒啥文化,就是想讓他多讀書,別像我一樣。”李鐵説。
心聲不管過得好不好,俺仨在一起最重要
“貧窮沒啥大不了的,解決辦法很簡單,多努力點就行了。”對於未來,李安民十分樂觀。
有村民説,安民畢竟是收養的,有出息了心就遠了。“他不會!”李鐵回答得斬釘截鐵,“我和他奶是他最親的人,俺仨是最親的。”
對於這個問題,李安民的回答同樣沒有猶豫,“不可能,我、我爸、我奶,俺仨是相依為命過來的!”他和爸爸很少表達自己的情感,但一切都在心裏。
李安民説,他最大的願望是,將來能有一份好工作,把爸爸和奶奶接出大山。“你顧著自己就行了,以後在外面買個房子,有空了,回來看看我就行。”旁邊,爸爸搶話道。李安民笑笑,沒有吭聲,但趁著父親不在身邊,他告訴記者,自己從未想過跟爸爸和奶奶分開,“不管以後過得好不好,俺仨在一起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