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如何當好大學生的家長
又一年高考塵埃落定,一批高三考生家長即將成為大學生的家長。筆者擔任班主任多年,還從事課堂教學,並參加招生工作,從學生入學到畢業各環節,與大學生家長們有著全方位、全流程的接觸,頗有些感觸,因此想談談如何當好大學生家長這一話題。
為人父母,舐犢情深,從孩子們走出家門、步入學校開始,瞻前顧後週詳考慮各種問題,都可以理解,然而不少家長對於大學和大學生的認識在想法和做法上有著一定的誤區:
第一,混淆高考分類、大學學科、工作部門的差異和區別。這一現象與我國目前教育人才培養的定位目標和歷史發展有關係。目前高考分為文、理科,學科分為理、工、農、醫等,走向社會工作,又有部分部門與學科名稱接近,這樣分類雖叫法上“差之毫釐”,但有時實際含義卻“失之千里”。作為家長一定要認識到這一點,才能做好孩子的未來規劃,做好大學生成長的好幫手、好參謀。當然,人才培養是國家大計,除了家長,學校也有責任,在做好當代大學生的學習和職業導向方面,要進一步加強和完善。
第二,把孩子送到大學之後開始“大撒把”。學生走出家門,來到大學,是走向社會的中間階段。這一階段雖然離開了父母羽翼的保護,但絕對不意味著家長可以完全把孩子託付給學校。一方面,家長作為陪伴大學生18年左右的人,所謂知子莫如父母,比較學校老師而言,更熟悉和了解學生的個性。另一方面,雖然有各種學工制度,但相對而言,工作資源的短缺、考核評價制度的偏差等客觀因素,學校方面不可能提供適合每一個學生的精準培養方案。最典型的是一些高分考生到了學校之後,沒有了高中時期的那種約束,挂科科目數量驚人,甚至連畢業要求都達不到。
第三,將高考的遺憾延續到大學校園。不可否認,由於我國目前的高等教育優質資源稀缺,以及高考中存在的偶然性,難免會造成有些學生無法進入自己理想的大學。懷著對“夢想”的堅持,有些家長從高考填報志願的那一天起,就鼓勵孩子樹立考研目標,把自己理想中的大學作為大學畢業四年後的去向。應該來説,這種做法大體上值得鼓勵,但是也有一些問題。對於一個尚未形成穩定的人生觀、價值觀,對自己的事業發展僅僅是存在想像時期的學生來説,過早固執地堅持一個方向,存在著選擇錯誤的風險,也不能讓他們更好地投入到大學的生活和學習中。其實,有不少著名學者在他們上大學的時候,也有過所謂的“專業”或者“學校”選擇糾結,但放下這種執念,認真地了解自己的學校、自己的專業時候,發現自己慢慢喜歡上了,並成為事業的選擇,做出了一番令人敬佩的成就。
為了避免以上誤區,讓大學生們在校園的四年更加快樂成長,筆者建議家長:
第一,多渠道、多方面了解自己孩子所去的學校。目前我國深化教育改革仍然處於一個重要時期,不斷出現的新情況在不斷更新各個高校的發展情況。出於不同目的出臺的各種有關高校的情況,由於角度不同、數據來源不同、口徑不同,對高校情況的介紹還是存在著一定的偏差,這種偏差在網際網路背景下有時候還被一些別有用心的人加以放大。以排行榜為例,除了兩三所實力超群的高校排名基本穩定,大部分高校的排名還是有一些變化的。學校作為大學生四年成長的場所,是一個立體多方面構建的“小社會”,作為家長,不僅要了解學校的校園設施環境硬體情況,還要了解學科建設情況、師資隊伍情況等軟體情況,更要了解學校的學習風氣、學生工作開展情況等文化氛圍、學校領導班子的風格特色,甚至於校友所折射出來的培養導向。一個良好的大學氣場,對於塑造一個人終生持續性發展是一種核心稀缺的基礎要素。
第二,多層次、多方式與學校各方面聯繫。從培養人才的角度來説,高校各部門、各層次的教師都是願意看到自己的學生獲得成長和發展,願意和家長保持暢通的溝通,而且有些學校也有一些良好的制度和做法,例如大一新生的成長報告制度,通過信件的方式,將大一學生第一年在學校的各方面情況,向家長進行報告。家長可以在對孩子所在高校了解的基礎上,根據不同的需要,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上聯繫學生所在的班主任、輔導員,在孩子的未來工作就業上聯繫學校就業管理部門,一些專門性的問題可聯繫學校的專業部門,例如心理問題可以聯繫所在學校的心理輔導中心。另外,雖然存在著代溝問題,但在需要和孩子的同學、學生組織聯繫時,也不要猶豫,可以在其他聯繫渠道幫助下建立溝通。
第三,多元化、多角度理解孩子的成長。了解情況、溝通問題的目的是為了孩子的健康順利成長,幫助他走得更遠。一方面,要鼓勵孩子根據自身情況,樹立大學和人生的遠大目標,激勵他們為了這一目標努力學習,當然,這種目標要儘量多元化、個性化地量身定制,不可以“別人家的孩子”為參照係;另一方面,有時候現實總是和理想存在著一些差距,如果出現這些情況,家長要理解自己的孩子,懷著“爸媽等你回家吃飯”的心態,靜心等待孩子的成長和“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到來。
初審編輯 房靜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