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新高考,招錄方式新在哪兒
當下,正處於高校錄取季,各批次院校陸續完成錄取工作。
2017年,承擔為國家高考改革先行先試使命的上海、浙江率先步入考試科目“3+3”和“兩依據、一參考”的“新高考”時代。
因應新高考,不僅兩地教育考試院做出調整,許多高校也做出相應調整。以不久前剛剛完成在滬錄取的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為例,為與上海高考綜合改革試點接軌,今年清華就專門設立了上海領軍計劃,北大則專門設立了上海博雅計劃,加上零志願批次招生、自主招生和藝體特長類招生,兩校在上海錄取200余名學生,招生類別、錄取形式和計分比例等,與以前相比都有所改變。
從按分取人到參考綜合評價,探索多元錄取
新高考方案的一大亮點,是實施“兩依據、一參考”的多元評價機制,即依據統一高考成績、高中學業水準考試成績,參考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資訊進行錄取。
上海教育考試院院長鄭方賢這樣概括上海高考綜合改革在招生錄取階段的目標和任務:“高考招生作為高校選才的主要方式和通道,既要保障高校招生自主權,也要滿足考生對不同院校或專業個性化選擇的要求。”
同濟大學招生辦公室主任廖宗廷和上海紐約大學中方招生辦主任周鴻都認為,高考改革是大學從“按分取人”轉向“看分+看人錄取”。
這樣的轉變最直接的體現,是今年復旦、上海交大、同濟、華東師大、華東理工等參加上海綜合評價錄取改革試點的9所高校校測面試環節。復旦、上海交大等高校都明確表示,以上海市普通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資訊管理系統提供的基本資訊作為專家初審的材料,學生不需要再單獨向校方提供綜合評價材料。華東師範大學還強調,在普通高考錄取環節,在嚴格遵照招生章程規定前提下,將把考生的綜合素質資訊報告內容作為專業調劑錄取的重要依據。
今年的面試環節,各高校的教師評委都會先查看面試考生的綜合素質紀實報告,初步掌握考生高中期間各方面表現,這使得面試過程中的問答交流針對性大大提高,更能達到綜合評價考生的目的。
與以往高校自主招生除高考成績外,校測部分主要看考生面試表現不同的是,今年上海所有大學都採用了“高考成績(60%)+面試成績(30%)+高中學業水準合格性考試成績(10%)”的計分比例,而且在綜合評價資格初審和面試環節,各校都高度重視並“充分使用”《上海市普通高中學生綜合素質紀實報告》,把它作為招生選拔的重要參考。報告主要包括每位考生高中3年在校期間所展現的品德發展和公民素養、高中學業成績、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身心健康與藝術素養等方面的行為素養記錄,是上海考試招生制度改革試點工作的重中之重。
而包括清華、北大等高校在浙江採取的“三位一體”招生也是如此,在高考和高中學業水準考試之餘,更強化高校對考生的個性考察,希望能夠在尊重高考統一選拔的前提下,實現高校與考生之間的“精準匹配”。
不僅在浙江和上海,在四川,綜合素質評價也開始在高校錄取中發揮重要作用。今年,就有6所綜合考核試點院校在四川的本科提前批招生,分別是:中國科學院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上海科技大學、上海紐約大學、南方科技大學。四川省教育考試院在投檔時便將符合條件的合格生源投給高校,由招生院校根據考生的綜合評價成績擇優錄取。6所在川綜合考核試點招生院校的錄取規則各不相同,但都是基於統一高考,實行高考成績、高中學業水準考試成績、參考綜合素質評價及高校自行測試結果相結合的錄取辦法。
“如何在招生中科學地使用考生的‘綜合素質評價資訊’,還有待研究,這也是高校探索考試招生制度改革與教育教學綜合改革的難得機遇。”廖宗廷説。
更大選擇權,更聚焦專業,增強高校與考生匹配度
根據方案,浙江在高考招錄和志願填報中,改革的步子是邁得最大的。
幾個變化很突出:一是取消文理及批次,新高考錄取分普通類、藝術類、體育類三類。二是從以往按批次分批填報志願、分批錄取,變為按考生成績分段填報志願、分段錄取。新高考各類各段分數線,是按實考人數的總分排序來劃定的。以普通類為例,總分排名前20%的考生劃為第一段,前60%、前90%分別劃為第二、三段。平行志願從高分到低分按計劃1:1比例投檔後,最後一名被投檔考生的分數,即為某院校的某專業(類)投檔線。原來看考生的“名次”,新高考則看在其所屬高考類別中的“位次”。位次是按照某類全體考生成績高低排定的相對位置,成為今年考生填報志願定位參考的重要新指標。三是從以往學校平行志願,變為專業平行志願。平行志願是按“分數優先、遵循志願”的原則來投檔的,以一所院校的一個專業(類)為一個志願單位。普通類志願依據考生成績從高分到低分分3段填報,考生每次可填報不超過80個專業。
對於新變化,浙江省教育考試院相關負責人介紹:新高考專業平行志願按1:1比例,以一所高校的一個專業為志願單位投檔。作為錄取新變化及亮點之一,取消文理科和錄取批次,首次實行專業平行志願,有效地減緩廣大考生志願填報心理壓力,解決了長期困擾考生的專業和院校難以兼顧、不能錄取到自己喜歡的專業的糾結問題,擴大了考生在錄取環節的選擇權,並使考生最大程度地“錄其所願”。
上海的變化,則體現為“更加聚焦專業”。“從目前上海錄取工作進展看,高校完全能夠適應以院校專業組為投檔模式的錄取工作,新的投檔錄取資訊系統運作正常。從已經完成的錄取結果來看,呈現出更加聚焦專業的特點。”鄭方賢説。
與“3+3”的考試科目選擇與組合相適應,上海的招生院校製作了新的“專業功能表”即“院校專業組”,供考生選擇。由招生院校根據不同專業(含專業或大類)的科目要求和人才培養需要設置,一所高校可設置一個或多個“院校專業組”,每個“院校專業組”內可包含數量不等的專業,同一“院校專業組”內專業可調劑。考生的選考科目只要有1門與該“院校專業組”科目要求相同,即具有填報資格。
“院校專業組”的志願填報選擇,等於把原來“一個學校”的選擇拆分成了“幾個專業組”的選擇,讓考生有了更多的選擇空間和靈活填報方案,鼓勵學生遵從個人的興趣、特長,體現了本次高考改革“尊重個性,鼓勵選擇”的精神,突出“專業導向”;同時,也激勵高校建設特色專業、錯位發展。
上海應用技術大學副校長葉銀忠介紹:學校共設置了4個“院校專業組”,其中“物化生”組包含了4個專業大類和17個專業,“物化地”組包含了1個大類和7個專業,“物化史”組包含了4個專業,“不限”組中有2個大類和9個專業。比如建築學專業屬於工科,但帶有技術和藝術相結合的特點,含有歷史底蘊,因此被歸類在“物化史”專業組。如此一來,考生不僅可以憑藉理科的優勢,也可以發揮文史科目的優勢考入。他認為,“院校專業組”的設置方式,能讓高校更為綜合地考察考生的學科基礎,增強高校與考生相互選擇的匹配度。
鄭方賢介紹,往年高校招生的專業必須以文科招生專業或理科招生專業呈現,容易出現差異度較大的專業放在同一個類別中招生,比如復旦大學提前批次的理科專業包含了“核工程與核技術”專業和法語、德語等非通用語種專業;或者同一類別的招生專業必須按文理計劃分別設置,比如復旦大學的非通用語種專業,華師大的學前教育專業、特殊教育專業等均安排在文科招生專業和理科招生專業中。今年高校通過“院校專業組”的方式,就可以將同類專業歸併在一起,也使得考生可以自由地表達對特定專業或學科的興趣愛好。
高考改革帶動基礎教育的變化,研究型學習大量進入高中課程
衡量高考綜合改革成效的標準很多,最根本的一條就是考生和家長的獲得感,這是改革取得社會認同的基礎所在。
為了增加考生和家長的獲得感,今年上海高考與各省市接軌,改為考後填志願,並且將原來的一次徵求志願環節增加為兩次。有考生説,為學生提供了更多選擇,應考心態會更輕鬆一些。
正因為是“新高考”,不可避免地,還是有家長和考生有些無所適從。“目前高中學生普遍缺少個人生涯規劃的指導和能力培養,家長一味盲目追隨熱點,對高校專業設置和辦學特色了解不夠。高考錄取結束後,今年高考改革試點的初步實踐中發現的新情況、改革設計之初可能存在的尚不完善之處,都會繼續修正完善。”有專家分析。
周鴻認為,隨著大學招錄與中學教育不斷雙向磨合,學業水準、綜合素質、志願特長等方面,人才供需的匹配度將不斷提升。
“高考改革,還在路上,遠遠不是結束。”上海大學葉志明教授這樣説。在他看來,高考綜合改革實施,已給基礎教育帶來了很多積極樂見的變化。比如,走班教學已在上海絕大部分高中學校展開,選課權、選考權交給了學生,大量的研究型學習和科創活動開始進入高中教育的培養內容,“以學生為本”和因材施教理念得到落實,高中特色化辦學屬性將愈加顯著,如催生一些人文、藝術、理工等特色高中,為各類高校輸送不同人才。由於綜合素質評價的要求,在校外,整個社會系統也動員起來參與青少年的全面素養培養。據悉,今年秋天,不再將部分學科成績簡單相加作為錄取唯一依據、同樣採用綜合素質進行評價的中考改革試點方案,也將在上海開始出臺實施。
《 人民日報 》( 2017年07月19日 12 版)
初審編輯 房靜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