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老城保護”成熱點 明府城商埠區雙城並舉

2017-04-12 11:20:17 來源:大眾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高靜 字號:T|T
摘要】濟南市規劃部門有關人士稱,為了更好地適應濟南老城的保護和發展,2014年濟南啟動了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的修編,目前已經取得了初步成果。

  “傳承好老城肌理和城市文脈”,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的“老城保護”成為關注的熱點。報告中要求完成歷史文化名城和芙蓉街—百花洲等3處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規劃。濟南市規劃部門有關人士稱,為了更好地適應濟南老城的保護和發展,2014年濟南啟動了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的修編,目前已經取得了初步成果。規劃明確了歷史城區的範圍,要形成保護歷史城區古城及商埠區雙城並舉的歷史格局。

 

 

  明府城片區一期改造去年6月投入使用,在保留原味的同時進行了提升。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劉雅菲 攝

 

  保護古城整體風貌

  經二路經四路橫向連雙城

  濟南市人大代表、歷下區區委書記馬玉星説,老城肌理通俗來講就是歷史上形成的小街巷和保留下來的建築。“這就是老城肌理,就是歷史的記憶符號。”

  “傳承好老城肌理和城市文脈,對於濟南而言,可以結合濟南的歷史文化名城保護來理解。”濟南市規劃局有關人士説,通俗地説,城市肌理就是城市的特徵,比如城市的形態,質感色彩,路網形態,街區尺度,建築尺度等都屬於城市肌理。

  濟南市規劃局有關人士説,《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完成歷史文化名城和芙蓉街—百花洲等3處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規劃。濟南1989年完成了《濟南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成果,但是隨著城市的發展,已有的名城保護規劃雖然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但是規劃內容也有了局限性,缺乏對濟南工業遺産、歷史村鎮等遺産要素的重視。

  “2014年9月,濟南市政府啟動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修編工作。”該人士説,此版規劃確定了歷史城區的四至範圍:北沿膠濟鐵路,東至歷山路,西至緯十二路,南到經十路。面積共計16.03平方公里。歷史城區相較于原有的明府城面積要大很多,比市民一般意義上理解的老城區也有所不同。歷史城區確定之後將成為法定概念,老城區僅是口頭上的稱呼,在多數人觀念裏,老城區是指的老商埠區加明府城片區。

  該人士説,根據歷史城區的保護,要求形成保護歷史城區古城及商埠區雙城並舉的歷史格局,重點保護古城整體風貌及“一園十二坊”商埠區特色小網格街巷風貌片區,保護經二路、經四路橫向連接雙城的格局特色。

  與此同時,要求挖掘濟南的歷史文化元素,尤其是各類歷史文化遺産的利用,這是文化名城保護的重要內容。

   歷史街巷周邊梯次限高

  形成視覺走廊

  “延續城市歷史文脈,保護歷史街區肌理,周邊建築要梯次限高,形成視覺走廊。”濟南市規劃局有關人士説,明府城和老商埠區傳統街巷兩側要進行視廊控制,即採用人視45度角沿街巷兩側建築物,後側建築呈現退臺效果,與傳統街巷尺度相協調,不出現突兀的建築高度。在“一園十二坊”的保護措施中,地塊改造更新要延續“小網格”的肌理,保持歷史形成的沿街連續立面,控制建築退線,增加街角廣場處理,控制建築檐口高度。

  “劃定歷史城區範圍並不是説內部所有的建築都不能動,而是進行不同保護級別的劃分。”該人士説,比如説歷史街區內部不能新建、擴建,但相關協調區將進行風貌、高度等的控制。以風貌控制為例,依託歷史城區文化特色空間等進行4類風貌控制分區,包括古城傳統風貌控制區、商埠區近現代風貌控制區、古城週邊風貌協調區和過渡地段色彩協調區等。

  對於城市裏的優質資源,包括醫院、學校等醫療設施和文化設施,二環以內的老城原則上不進行新建和擴建。在濟南市整體發展中,優質資源到東部新區和西部新區建設,歷史城區內實現人口密度疏解、重點片區總建築面積只減不增。

   老城區進行

  生態修復、城市修補

  濟南還將堅持新城老城聯動發展,打造歷史文化底蘊與現代化氣息相融合的現代都市。老城區將凸顯底蘊,完善功能,開展“城市雙修”,促進城市更新。對老城區的建設採取城市雙修的方式,既進行生態修復,也進行城市修補。生態修復主要包括對城市中被破壞的山體、河流、濕地等自然環境的修復;城市修補主要包括完善城市功能、延續城市文脈、提升城市風貌、改善交通出行、填補基礎設施欠賬、整治違法建設等工作。

  在今年的規劃重點工作中,濟南市規劃局表示要啟動城市“雙修”,編制“生態修復、城市修補”總體規劃,制定雙修工作方案,助力彌補城市欠賬。“城市修補”將給“城市病”一個更好的解決路徑,讓老城更宜居;“生態修復”則將讓老城區找回自然之美。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喻雯 王皇 唐園園 實習生 董澤)

 

 

 

              熱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