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不但是地理資訊標誌,更是一座城市的歷史人文記憶。2017年4月,濟南市委副書記、市長王忠林先後兩次關注濟南道路命名工作,指出道路命名應體現濟南特色,與歷史文化相融合。如何讓地名能夠既有功能性,又能體現城市的文化特色,需要經過反覆論證。相關地名專家表示,道路命名應挖掘片區歷史,還應提高建立地名規劃聽證會制度,提高民眾參與度。
12條無名路命名
近兩年了沒結果
去年7月,濟南市曾發佈《關於同意克郎山路等道路命名、登出及調整部分道路起止點的批復》,城區67條“無名路”有了名字。該批道路中,位於槐蔭區的僅有一條,這引起了西客站片區不少居民的不滿。
其實,早在2015年6月和8月,建設單位濟南西城集團就已經向濟南市民政局遞交申請,申請對擁軍路、簸箕山南路、大廟屯路、克郎山東路這4條路和西客站片區的縱支1號路、縱支2號路、縱支4號路等10條道路進行正式命名。
同年9月,濟南市民政局復函,對除大廟屯路、克郎山東路以外的12條道路進行命名,並報請市政府審批。根據媒體公開報道,這12條道路曾計劃“以省內知名的山川、河流和湖泊名字命名”的原則擬定路名。然而,尚未公布於眾,這一方案在專家論證階段便被否決。
2016年12月6日,濟南市民政局做客“政務監督面對面”電視問政。針對市民反映的西客站片區“以城市命名過於簡單,無規律,也缺乏指向性”的問題,時任濟南市民政局局長趙玉海表示,以省內17個城市的名字命名該片區道路後,以後的道路再怎麼命名,濟南民政部門還需聽取方方面面的意見,“但最終的整體命名思路確定不下來”。
究竟怎樣給上述12條“無名道路”起名字,現在仍無定論。濟南市民政局相關工作人員透露,可能把多套命名方案公佈,徵求民意,“方案都會經過專家論證,下一步可能面向社會公開徵集路名”。
新區地名文化
應與城市歷史關聯
2017年7月3日,濟南西客站片區道路命名工作專題會議召開。濟南市委副書記、市長王忠林為西客站片區道路命名支招。他表示道路命名要體現濟南城市文化特色,要和濟南歷史文化特徵相結合。
其實,這並非王忠林第一次提出。4月24日,王忠林查看濟南公路重點工程建設情況時也指出:道路命名應體現濟南特色,與歷史文化相融合。
隨著城市擴張、新城區建設、棚戶區的大片拆遷,許多老地名所指代的地理實體早已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些新的地標性建築物。如何既能讓路名不失指向性,又能留住城市歷史記憶,成為當下道路命名工作亟須解決的難題。
濟南市政協委員、文史專家秦若軾認為,道路命名應該從本地區原有的歷史地理環境、人文特色、發展目標來確定,挖掘城市歷史發展的文化、典故,加強新區地名文化與城市歷史的關聯。
命名關係公眾利益
應建立聽證會制度
“規劃路到底指的是哪條路?”最近,細心的張先生發現,濟南多塊道路交通指示牌上都可見“規劃路”這個路名,小清河北路上有規劃路,奧體西路、解放東路上也有。據粗略統計,市區內至少有七八條路都叫“規劃路”,這讓他有點納悶。
其實,“規劃路”肯定並非正式路名,它一般是開發建設單位、市政、交通等部門為了便於施工、管理交通等臨時設置的。按照正常工作程式,道路建成通車後,開發建設單位會提出命名申請,濟南民政部門進行審核,然後報濟南市政府批准後正式命名,併發佈公告。
對於多條“規劃路”市民傻傻分不清楚的情況,山東大學社會學專家張洪英認為,這是城市道路地名規劃工作滯後於城市建設造成的結果。這種被動局面,往往還導致道路地名出現名不副實的嚴重後果。建設開發商往往不按程式由地名管理機構命名後再報批,而是在報批立項時自行命名,造成既成事實後再補辦報批命名手續,使得不規範的命名難以更改。
張洪英認為,城市道路作為城市的公共空間,其名稱應該體現公共性,避免城市道路地名的商業化和私有化。“公共資源冠名不僅是政府部門和企業之間的事情,更關乎公眾切身利益。公民對此擁有話語權,相關的項目論證、資格審查、冠名權拍賣等整個流程都應邀請公民參與,確保公民知情權。”
基於此,張洪英認為,相關政府部門應組建地名委員會,廣泛吸納普通市民的加入,建立地名規劃聽證會制度。
專家觀點
建地名數據庫留住城市記憶
秦若軾珍藏有一份清光緒年間的濟南市地圖——《省城街巷全圖》。該地圖為現存記載濟南老地名較全的一份地圖。據秦若軾走訪調查,這份地圖共記載了300多條古街巷名。“現存的僅剩下不到三分之一”。
以歷下區的棋盤小區為例。《省城街巷全圖》記載,棋盤街小區古有得勝街、小青龍街、富安街、離明街等街巷。但如今,小區內難尋“老濟南味”,得勝街等老街巷無一存在。
濟南市地名協會秘書長陳淑毅稱,隨著城市擴張,許多老地名、路名所指代的地理實體早已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些新的地標性建築物。如泉城廣場修建時,後營坊街、前帝館街、穆家園街等七條道路便因此被吞沒。
雖不可避免,但老地名的保護工作也不應忽視。“老地名是一個地方民眾的情感寄託,無法代替。”濟南考古研究所所長李銘稱,“像曲水亭街、芙蓉街等,飽含濟南歷史人文情懷,它們一旦消失,這座城市的文化都顯得淺薄且空虛。”
“當然,並非所有的老地名都應該保護或留存。”陳淑毅認為,地名保護有選擇性,並且應理性保護。“在保護老地名的同時,根據道路現狀,用新名也未嘗不可。”陳淑毅舉例稱,改造後的緯二路更名、命名便是成功案例,新路名既保留了有80多年曆史的濟濼路、有60多年曆史的天成路、有30多年曆史的英雄山路,以及有百年曆史的緯二路路名,同時,又為新路段命名了“望岳路”這一稱呼。
“目前最迫切的是建立城市地名數據庫,挖掘有價值的老地名,保留住城市記憶。”秦若軾稱,濟南市應該效倣美國、荷蘭等國家的城市管理經驗,將城市老地名等歷史地理要素一一登記造冊,“這樣既可以為城區新道路命名提供大量素材,又能保留住歷史記憶。”
濟南市民政局相關工作人員表示,目前濟南正結合國務院第二次地名普查工作,挖掘統計濟南老地名。“還會編制相應的書籍、圖錄,對於老街巷,能復活移用的就復活,對不能復活的進行記錄,我們還計劃建設濟南市地名規劃展館,保留老地名。”(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記者 王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