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家社區便利店內,營業員正在理貨。 記者郭堯 攝
家住萬盛園小區的周女士很長時間沒去過大超市了。“家裏缺了調料就去樓下的便利店,想買點生活用品就去路口的統一銀座。”與周女士一樣,濟南很多市民的購物習慣伴隨著便利店的興起而悄然改變。另一方面,沃爾瑪陽光新路店關門、華潤萬家經四路店停業整頓……在電商衝擊下,洋超市的日子越發難過,而本土超市的戰場早已深入到社區。
【外來超市日子難】 有人退場有人瘦身,擴張的只剩大潤發
“要不是聽朋友説,都不知道它已經關門了。”説起對去年關門的沃爾瑪超市的印象,家住陽光100小區的陳女士日前告訴記者,她平時購買生活用品要麼在網上下單要麼去社區便利店,很少去陽光新路的沃爾瑪超市。
沃爾瑪堪稱世界第一品牌超市,2003年沃爾瑪登陸泉城路,在濟南率先掀起了超市“土洋之爭”。2011年4月,沃爾瑪陽光新路店在一片期待中開業,不過剛過完五周歲生日,這家店就宣佈停業了。
沃爾瑪遇到的困難並非個例。易初蓮花和樂購等知名品牌超市相繼敗走濟南,後者在濟南的兩家店一家撤店一家被華潤萬家並購,而被並購的經四路店至今仍處於停業整頓狀態。“現在大家都習慣了手機一鍵下單,大超市的好日子一去不復返了。”一位業內人士告訴記者,受電商影響客流量萎縮明顯,不少大超市選擇了縮減店面減少運營成本。
唯一一家日子過得不錯的“外來戶”當屬大潤發。2000年9月,大潤發在濟南的第一家店洪樓店正式開業,此後短短一年多時間,相繼開了天橋店、歷城店、歷下店、山水店,隨後直到去年才開了第6家店——省博店。一位業內人士告訴記者,大潤發成功秘訣在於快速適應當地市場,積極求變。“比如國際大超市來到濟南,都是總部統一採購,很多商品不接地氣。大潤發則不同,會賦予地方超市相當大的採購權,以符合當地居民的消費習慣。”他表示,其華北區總部在濟南,綜合採購成本較低,其商品也具有價格優勢。
【進口超市一陣風】 開店潮到閉店潮,只隔了一年多
“海淘”一族劉女士,這兩年去的最多的超市不是大潤發也不是華聯,而是有著濃郁異國風情的進口超市。但她從去年底發現,很多進口超市開始關門謝客了。位於泉城路時光海商業廣場的B.D.C進口商品直營中心,早在半年多前就停業了,比時光海關門還早四五個月。此外,聚洋貨進口超市、山東丰采進口商品保稅中心、進口商品超市C-sea-mart……好像是一夜之間,這些地處濟南保稅區附近或核心商務區的知名進口超市集體關門謝客,從高調開門到退出濟南大多不超過兩年。
與其他實體業態類似,在電商的劇烈衝擊下,進口超市的價格優勢並不明顯。採訪中,記者隨機比對了幾款較為流行的進口商品。如南韓某知名品牌洗髮水,其500ml裝的産品在濟南國際商品展示交易中心零售價為82元、會員價76元,其他個別超市售價為75元,而在京東搜索同款産品發現,其銷量最高的一家網店售價僅為65元,不僅包郵且第二件立減5元還有贈品。
一位業內人士告訴記者,在經過初期的無序生長之後,濟南進口超市已經從去年底開始進入第一輪洗牌期。今後想真正在濟南市場立足,除了進貨渠道過硬以及為消費者提供更好購物體驗,還要提高企業的科技含量,比如最好建立專門的大數據分析團隊,及時找出百姓最關注的産品系列,不好賣的産品實行末位淘汰,確保店內産品的良性迴圈,避免過多積壓造成資金鏈困難。
【本土超市走訪基層】 銀座華聯忙開店,200多家便利店進社區
洋超市品牌日漸式微,以銀座、華聯等為代表的本土超市卻將觸角伸進了社區。
從2014年8月開始,華聯嘗試在一些中高檔大型社區開起華聯鮮超。截至目前,華聯已在濟南開設了50多家社區便利超市。統一銀座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他們在濟南目前有160多家門店,分佈在各小區和主幹道。在他看來,2000年到2010年,是大賣場經濟的黃金十年,2010年逐步進入穩定期,甚至開始下降。而隨著零售業與網際網路的關聯,便利店小業態的優勢體現得更加明顯。“就算是線上業務,最終落地點依然是顧客,便利店就是線上線下的結合點,承擔著溝通和銜接顧客的作用,電商無論如何發展,百姓也需要身邊有個便利超市,至少買個醬油醋這些生活用品方便的多”。
該人士表示,社區便利店應該做好商品差異化。除常規商品外,統一銀座主打購物體驗與台灣品牌風味食品,華聯則依靠渠道優勢主打生鮮食品。採訪中,兩大品牌相關負責人都表示年內還將加大開店步伐,在他們看來,在拆違拆臨大環境下,社區店在濟南將大有可為。
■業內觀察
社區超市能與電商“兩相安”
大超市還是社區超市?對於深耕超市業態多年的零售巨頭來説,似乎已經有了答案。一位業內人士直言,近年來,隨著大賣場整體行業低迷程度持續加深,不少大賣場早已開始著手轉型尋求新的出路。與傳統百貨向購物中心轉型相比,超市升級換代的速度似乎更快,“小而精”的精品超市已經成為了新的選擇。
一組數據顯示,目前濟南市平均2.2萬人、青島1.3萬人擁有一家便利店,而飽和度較高的廣州、上海分別是3230人和3466人就擁有一家。不少業內人士認為,無論是進口超市還是傳統超市,社區化是超市未來的主旋律。“電商發展與社區超市可以完美共融,互不影響。大賣場動輒幾千或上萬平方米的面積,要想找一個合適的場地相對較難。而便利店面積不是很大,相對來説較易選址。尤其在一些大型社區,幾百平方米的地方容易找到。”濟南華聯一位負責人如是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