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優美的德州經濟技術開發區。
文/齊魯晚報記者劉振李榕通訊員陳鵬姜玲燕
片/本報記者馬志勇
監測體系漸完善空氣品質穩提升
這幾年,稱得上是全社會環境意識提升最快的時期。很多人形成了一個新習慣:每天通過電腦、手機,隨時隨地查看一下:今天德州的空氣品質怎麼樣?
而德州市環境品質和安全還是交上了一份令人欣慰的答卷:2016年,德州全市“藍天白雲、繁星閃爍”天數為182天,同比增加29.1%。在環保部公佈的京津冀及周邊地區“2+26”城市今年一季度空氣品質排名中,德州市空氣品質綜合指數位居第10。
氣質能逐步改良,完善的空氣品質監測體系居功至偉。去年以來,德州市對環保能力建設實行“飽和”式投入,市財政投入1.6億元完善監測預警體系,建設顆粒物源解析實驗室、質控實驗室、重污染天氣預警預報平臺和視頻會商系統。
新建69個空氣自動監測站點,構建起全方位、多層次、廣覆蓋的空氣監測網路。
張清爽在監測站已經工作了20年,現任德州市環境監測站大氣監測科科長,身在環保一線的他最能切身感受到氣質監測的巨變,在工作最初幾年幾乎忘了大學所學的化學專業,不過隨著近幾年空氣品質監測水準的日益進步,專業所學重新派上了大用場,像高分子化學等專業幾乎天天在用,這門功課對污染物成分解析和空氣品質預報都有幫助。
張清爽告訴記者,現在講求科研立站,需要學習的東西突然激增了,每天都在琢磨看什麼書、補什麼課、學什麼技術,“如今全世界都在看中國怎麼治理大氣污染,不看書根本跟不上工作變化,這種變化推著你往前學習新事物,然後不斷摸索著往前趕。”
超級站投用PM2.5監測有了“顯微鏡”
隨著空氣品質監測超級站的建成,德州的空氣品質監測水準有了質的提升,對顆粒物解析進入了常態化階段,PM2.5監測有了“顯微鏡”。6月25日,記者走進德州市空氣品質監測超級站探訪,偌大的房間裏擺滿了各種精密儀器,3D鐳射風廓線雷達、線上離子色譜分析儀、重金屬元素分析儀、黑碳儀、OCEC監測儀、PM1監測儀……整個超級站由九大部分組成,每台儀器承擔不同職責,譬如鐳射風廓線雷達能探測到10公里以外的污染物。
“德州的超級站是全省第二個投用的,在去年12月份試運作,每台設備都是身價上百萬元的‘鎮站之寶’,全部儀器加起來投資超過了3000萬元。
”德州市空氣品質監測超級站運營負責人趙書強介紹,比如這部PM1監測儀,全市唯此一台,常規監測站只能監測PM10和PM2.5,相比來説PM1直徑更小,監測難度更大。
趙書強告訴記者,超級站就是在常規監測基礎上實現深層次解析,首先是解析污染物的組成成分,目前已實現對影響空氣品質的100多種污染物進行監測,而普通監測站只能監測6種污染物。第二是解析污染物的傳輸通道,譬如説監測到某種顆粒物的含量很高,那就可以追本溯源,搜尋污染物從哪來到哪去。
記者了解到,每台設備都是24小時監測,實現了實時數據傳輸,超級站數據傳到了中國環境監測總站,納入了京津冀及周邊地區超級站組網,實現了聯網共同監測,這就為空氣污染防治提供了更精準的決策依據。此外,超級站對後期維護的要求也很高,9名值班人員24小時在崗,負責設備常規維護、耗材更換、污垢清洗等工作。
萬畝林場變綠肺防護山東北大門
作為山東的北大門,德州緊鄰河北省,由於冀魯邊界分佈了大量的高污染化工企業,德州城區所面臨的輸入性環境污染壓力非常大。而運河經濟開發區恰好位於城區西面,南、西、北三面被河北包圍,往西四五公里就到了河北,長期以來生態環境形勢堪憂。眼下,運河開發區正醞釀著一場生態巨變,計劃用3年時間在全區32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建成10平方公里的城市森林生態體系,屆時全區森林覆蓋率將大幅提升,通過生態濕地和防風林的降塵和凈化,德州中心城區的氣質水準將會顯著提升。
“大運河生態林場地處魯冀兩省交界處,是中心城區與河北省重要的防護林帶,將起到良好的空氣凈化和降塵防塵作用。”運河經濟開發區黨工委委員張釗告訴記者,運河開發區基本沒有閒置土地,逢建必拆成了顯著特點,土地流轉費高達每畝地1500元/年,土地基本上是通過村莊改造、舊廠房拆遷方式獲得的,這需要大量的政府財力支援,但要把眼光放長遠,因為運河面貌一經改變,生態效益將加倍返還,受益的還是老百姓。
據悉,大運河生態林場項目總投資30億元,總佔地10000畝。目前項目一期工程已種植各類喬木、灌木10萬餘株,種植樹種包括白蠟、國槐、木槿等49個品種。林場項目劃分為“兩帶三區”綠化區域,“兩帶”即為運河生態林帶和西陳溝生態林帶;“三區”即為西北防風林區、中部企業降塵林區和西南污處企業隔離林區。
在這其中,三區裏的西南污處企業隔離林區,分佈著德州市餐廚垃圾處理廠、綠能電力公司、市垃圾填埋廠、市污泥處理廠等多家固體廢棄物處理企業,擔負著中心城區和周邊縣市垃圾集中處理任務,對周邊環境的保持帶來很大壓力,大運河生態林場的建設,將包圍隔離全部污染物處理企業,形成有效生態間隔,優化區域生態環境。
千畝濕地增綠意生態廢點變亮點
除了萬畝林場,運河開發區的千畝濕地在改善氣候、控制污染、維護區域生態平衡等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6月22日上午,在運河經濟開發區西陳溝濕地項目,連夜的大雨澆透了土壤,將栽植不久的林木沖刷得很清新。眼前的西陳溝濕地公園雛形已現,600畝核心區已建成,其中400畝林地成方連片,200畝湖面水天一色,種植喬灌木30000多株,水生植物70多畝。整座濕地北高南低,點綴四座起伏小島,河道與表流濕地、潛流濕地融會貫通,遠有高嶺起伏,近有清水碧波。
“西陳溝濕地是全省第一個建設在中心城區,以工業中水為主要水源的人工濕地,開發前是李莊廢棄的坑塘,從國土資源開發的廢點,變成了生態修復的亮點。”張釗説,西陳溝生態濕地建成後,可有效隔離工業企業、凈化工業中水,降解工業熱島效應,對調節區域生態環境具有重要意義。“濕地開挖前地下水超標20多倍,建成後第三天就出現了小野鴨和水鳥,對生物多樣性的恢復也是立竿見影。”
“前幾年水裏的浮萍一層,水發黑,那個時候菜長得很慢,現在沒問題,年年種,長得都挺好。”在運河經濟開發區,陳莊社區居民陳柱祥是因綠而受益的一批住戶,他的家就在西陳溝旁,房屋依水而建,平時沒事就喜歡收拾收拾房前的小菜園,而在四五年前,這樣的愜意生活想都不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