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染地塊土壤環境管理辦法》於今年7月1日起開始正式施行,前不久,我國首部土壤污染防治的專門法律——《土壤污染防治法(草案)》也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在國外,土壤修復並不是一個新的詞語,而在國內,卻還是一個比較新的行當。我省土壤環境處於何種水準?土壤修復的行業前景如何?又面臨著哪些難題呢?
山東省97%的土地
是清潔綠色的
早在2005年4月至2013年12月間,我國就開展了首次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調查結果顯示,全國土壤環境狀況總體不容樂觀。在調查的81塊工業廢棄地的775個土壤點位中,超標點位佔34.9%,主要涉及化工業、礦業、冶金業等行業。
從2003年到2013年10年的時間,山東省地質調查院先後在全省範圍內組織開展了生態地球化學調查,繪製了一個山東土壤污染地圖,將土壤環境品質分為五個等級,清潔和較清潔都屬於一類土,輕度污染屬於二類土,中度污染屬於三類土,重度污染屬於劣三類土。全省範圍內97%以上屬於清潔的綠色土地。相對於一些南方省份,山東的土壤污染情況算是比較樂觀的。
不過少數地區土壤污染較嚴重。省農業環境保護和農村能源總站二級研究員姚希來介紹,在環渤海一帶,比如濱州、東營、壽光,由於石油化工比較多,産生的有機物污染比較嚴重。
姚希來介紹,國家針對土壤污染已經做了很多投入,一方面是環保部在行動,另一方面,農業部也在配合進行土壤修復。“山東農業土壤污染的治理試點從2014年開始就已經起步,現在試點已經從2個縣發展到4個縣,農業部一年撥給山東大約幾千萬的資金,每個縣都有一千多萬,一方面是土壤污染的修復,另一方面是土壤肥力的提升。”不過,姚希來認為光靠國家扶持遠遠不夠,各個行業各個部門都需要動員起來,效果才能顯著。
修復企業數量翻番
未來將面臨洗牌期
姚希來提到,土壤一旦被污染,治理起來比較困難,特別是土壤中的重金屬不能消失,只能穩定固化,保證不再擴散,但實際上還在土壤當中。
一位業內人士告訴記者,目前需要進行土壤修復的情況較多。一種是歷史久遠的老企業,建廠時環保意識沒那麼好,也沒有防護防滲措施,地下重金屬和有機物污染比較嚴重。另一種情況就是企業偷排造成的土壤污染。然後就是農田在使用肥料的過程中,産生的重金屬污染。
未來的市場空間有多大?業內人士預計,政策法規完善之後,將帶動數以萬億的投資。數據顯示,2015年,全國從事土壤修複業務的企業數量增長至900家以上,在2014年約500家的基礎上翻了近一番。
近幾年來,山東老工業區搬遷,化工企業退城進園,原廠地都需要進行評估修復。幾乎每個地市都能有幾百家,工業比較密集的地市甚至能達到上千家。
土壤修復行業雖然在山東啟動較晚,不過從去年下半年開始,就不斷有全國比較知名的檢測公司頻繁在山東設辦事處,盯上山東這個大市場。
“土壤污染修復還處在起步階段,也就三四年的時間。看到了這個行業的巨大市場,不少土壤污染修復企業紛紛成立,但實際上就是成立個實驗室,找幾個技術人員,了解並不深入。經過幾年的行業洗牌,就可能要倒掉一大批。”姚希來説。
僅一個化工廠
就至少需要三四年
投入巨大、資金瓶頸,成為土壤修復不能承受之重。
按照法規,企業搬遷後必須對土壤進行評估和檢測,判斷是否需要修復。按照“誰污染,誰治理”的原則,治理與修復的主體責任往往由原企業來承擔。而現實情況卻是,老工業區搬遷留下的地塊需要修復,這些企業已垂垂老矣,根本沒有資金來承擔修復所需要的費用。
拿濟南裕興化工老廠區來説,裕興化工老廠區需修復土方量為105.4萬立方米,投資約6.29億。雖然按原來計劃是2017年年底完成,但目前,僅高架橋西側污染場地及全廠區污染建築垃圾修復工程開始招標,完全治理修復需要三四年的時間。濟南裕興化工廠的土壤修復項目,算得上是國內鉻污染最大的修復項目,不少修復企業都在盯著這個項目。
由於需要修復的土方數量大,前期需要修復企業自行墊資,少説幾千萬,多則一兩個億,如果不是資本雄厚的企業沒有能力完成這個項目。也正是因為這樣,記者了解到,裕興化工廠的招標準備分工段招標,所需工程量和資金都相對較少,對企業來説負擔減輕。
資金缺乏造成了土壤污染治理的更大隱患,對於一些效益本來就不是很好的企業來説,這就造成了很多企業都止步于檢測這一階段,由於花費巨大,不少企業對於檢測數據不認可,或者擱置不動,或者通過非合理非正規方式出具一個合格的報告。(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張玉岩 朱洪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