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區生活垃圾分類試點8月啟動
垃圾分類投放的居民家庭將建立“綠色賬戶”
膠東線上6月28日訊(通訊員 李尚鈞)記者昨天從市城管局獲悉,市區生活垃圾分類試點工作將於8月正式啟動。根據市城管局印發的《關於開展生活垃圾分類試點工作的通知》,六區正在進行前期準備,從轄區黨政機關、基礎設施條件較好的居民小區、學校中,分別選擇1個單位進行試點,根據不同人群探索適宜的生活垃圾分類模式,預計參與人數約為6萬人。試點成功後,將循序漸進擴大生活垃圾分類範圍,在市區逐步建立以法治為基礎,政府推動、全民參與、城鄉統籌、因地制宜的垃圾分類管理體系,到2020年底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達到35%以上。
市城管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國務院辦公廳於今年3月轉發了國家發展改革委、住房城鄉建設部《生活垃圾分類制度實施方案》,全國46座城市被列為首批實施生活垃圾強制分類的城市,要求於2017年底前結合當地實際制定具體實施辦法。我市雖然未列入首批城市,但根據市政府各項工作要走在全省前列的要求,市區兩級城市管理部門圍繞生活垃圾分類試點的設施配套、人員培訓、費用測算、獎勵機制、運作方式等問題積極開展前期調研,於今年6月制訂了試點工作方案,並著手開展前期準備。
整合建立生活垃圾分類減量系統
根據國務院要求,此次開展生活垃圾分類,在源頭分類後要同步做到分類收集、分類回收、分類運輸和分類處理。
根據我市生活垃圾處理設施運作情況,對試點單位産生的生活垃圾將按有害垃圾、易腐(廚余)垃圾、可回收物、其他垃圾四類,進行分類投放、收集、轉運和處置。各區向參與試點的單位按需配發垃圾分類指導手冊、垃圾袋、垃圾桶,建設垃圾轉机、分揀站,購置分類運輸車輛,規範建立分類收運體系,避免分類投放後混合收集、運輸和處理。
2012年我市開展生活垃圾分類試點工作時,市區沒有建成餐廚垃圾處理設施,有害垃圾和危險廢物的無害化處置體系不健全,嚴重影響了分類試點工作的效果。近年來,市區建成了餐廚垃圾處理設施和收運體系,不斷提高廢棄物無害化處置和綜合利用能力,基本具備了開展生活垃圾分類試點的設施基礎。可回收物通過再生資源回收利用企業進行資源化處理,易腐(廚余)垃圾、其他垃圾通過現有的運輸系統運送到餐廚垃圾處理廠、生活垃圾處理場。有害垃圾運送到具備危險廢物無害化處置資質的專業企業處理,暫時不能處理實施暫存。通過生活垃圾分類試點,將加強垃圾分類收集、運輸、資源化利用和終端處置等環節的銜接,形成統一完整、能力適應、協同高效的全過程運作系統。
居民家庭將建立“環保檔案”
“生活垃圾分類是一個龐大複雜的社會系統工程,需要調動居民家庭、學生等參與人員的積極性,動員、整合社會資源形成合力。”採訪中,市城管局負責人介紹,此次垃圾分類試點,前期將探索“兩個創新”:
一是運營主體創新。各區在落實政府主體責任的基礎上,結合實際科學確定運營主體,可以由城市管理、環境衛生等政府部門和管理單位直接承擔垃圾分類試點的具體工作,也可以按照“管幹分離、市場化運作”的方式,通過公開招標等方式依法、依規引入專業化服務公司承擔具體工作,鼓勵社會資本參與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積極探索特許經營、承包經營、租賃經營等方式。
二是運營模式創新,加快建設智慧環衛系統,運用大數據記錄、分析生活垃圾分類的效果,通過“網際網路+”等模式,促進垃圾分類回收系統線上平臺與線下物流實體相結合。對居民家庭,將通過建立“綠色賬戶”、“環保檔案”等方式,正確分類投放垃圾的居民或其他參與者給予可兌換積分獎勵,逐步將生活垃圾分類主體納入環境信用體系。探索建立利益導向機制,運用經濟杠桿對積極參與生活垃圾分類、工作成效顯著的試點單位、收運企業和資源回收利用企業給予獎勵。建立垃圾分類投放、收集指導員及志願者隊伍,探索“社團+社工+志願者”等社會參與模式。
市城管局負責人告訴記者,目前,市區生活垃圾年處理量達到82萬噸,年平均增長率達到4%,推進生活垃圾分類處理與迴圈利用,對加快“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有著重要意義。希望社會各界、全體市民共同參與垃圾分類,為子孫後代營造“藍天碧海、青山綠水”的生態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