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曬糧易致事故頻發 解決這個老問題山東有了新辦法

2017-06-22 09:51:55 來源:齊魯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高靜 字號:T|T
摘要】糧食豐收,這當然是好事,可糧食打下來,曬哪兒又成了問題。每年夏收和秋收,公路就變成了曬糧場。公路曬糧歷來都是一個老大難的問題,年年治理,可就是沒辦法。

 

齊魯網德州6月21日訊 眼下麥收已經接近尾聲,根據農業部門的數據顯示,今年山東的夏糧産量預計在470億斤左右。糧食豐收,這當然是好事,可糧食打下來,曬哪兒又成了問題。每年夏收和秋收,公路就變成了曬糧場。公路曬糧歷來都是一個老大難的問題,年年治理,可就是沒辦法。那麼到底該怎麼辦呢?

夏收時節,鄉間公路又變曬糧場

 

QQ截圖20170621161414_副本.jpg

 

記者在山東德州武城周邊的一條鄉間公路上拍到,公路兩側都曬上了小麥,目測至少有近千米長。而且小麥的擺放非常整齊,緊挨著白色實線,佔據了非機動車道。

曬糧食的是兩位老年婦女,一個62歲,一個58歲。據其中一位介紹,兩家的地加起來有20多畝,今年小麥收成不錯,一畝地一千多斤,這上萬斤的糧食就全曬在公路上了。

“曬在這個路上不影響吧”,説到這個,這位老人自己也有點不好意思了,但隨後她説她們也是沒辦法。“有過來找的,不讓曬的。沒辦法,都這樣。今天不管今天曬,明天不管明天曬。”

記者在旁邊觀察了一會,兩家的糧食佔了非機動車道,來往的自行車和電動車,就只能混在機動車道內行駛。

 

QQ截圖20170621161443_副本.jpg

 

在山東章丘的一條公路上,記者看到了類似的一幕。在七八米寬的公路上,兩人正在馬路對面整理晾曬的小麥。只是這條公路上的車輛要多得多,過往的車輛走到這裡,都會減速、鳴喇叭提醒,曬糧食的農民也會避讓一下。

曬糧農民説,這些糧食不是她的,是鄰村的一個人收購的,她只是過來幫忙晾曬。“前五天來,這裡一天空都沒有,大路小路都滿著呢。”記者沒看到這位村民説的壯觀場面。可不難想像,路上擺滿了糧食的樣子,可是這樣的路,又怎麼走呢?

今年6月5號,山東廣饒縣就因為公路曬糧發生了一起交通事故。一輛摩托車在與農用三輪車會車時,開到路邊晾曬的小麥堆裏發生翻倒,摩托車司機的頭部撞到了農用三輪車,當場死亡。

6月11號,在山東武城縣,一輛電動車和皮卡貨車相撞。電動車為躲避馬路上攤曬的麥子向左側並道,其後方順行的皮卡車緊急剎車,因為在麥子上行駛導致剎車距離過長,兩車相撞。

2014年10月28號,在山東濱州陽信,一輛紅色轎車側翻在水溝裏,女司機已經遇難。據交警部門分析,公路上鋪滿的玉米粒降低了機動車與公路的摩擦系數,二是駕駛員操作不當,致使事故發生。

農民無處曬糧,公路曬糧危險頻發,該如何根治

有人總結出了公路曬糧的七宗罪。一是影響交通秩序,二是影響駕駛員視線,三是傷亡事故多,四是污染糧食,五是搶佔地盤容易打架,六是造成環境污染,七是違法。根據《道路交通安全法》的規定,未經允許,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佔用道路從事非交通活動。可即便這樣,那公路曬糧屢禁不止的原因又在哪兒呢?

在山東章丘黃河鎮王家圈村的村主任王和新看來,曬糧難和農村公共空間減少有直接的關係。

“在以前,這些矛盾並不很突出。以前公路上還允許曬,另外還有一些土制的場地可以在那邊曬糧食。現在老百姓一般都種上樹了,種上莊稼了,原來預留的場院已經不存在了。現在公路上一禁止曬糧以後,老百姓確實曬糧難。”王和新説,他們村裏有一個種糧大戶,因為沒地方曬糧食,麥子到現在還沒收完。

 

QQ截圖20170621161520_副本.jpg

 

“我們沒地方曬了”,因為沒地方曬糧食,這位老人火氣有點大,對老伴也有點埋怨。“麥子沒收回來,咋整?人家都收完了,我們根本沒法收。”老伴也犯難,“100多畝地,你説上哪兒曬去啊?”這老兩口都是60齣頭的人了,不想出去打工,就承包了其他人的地,包了100多畝,每年一到夏收和秋收,是老兩口最高興也是最頭痛的日子。因為村子靠著黃河,往年可以在堤壩上曬糧食,可是今年堤壩上管的嚴,老兩口只好等著其他村民在路上曬完,騰出地方,他們只能收一茬,曬一茬。

“去年收的晚了,收了80多畝下了雨,麥子都泛黑了,一斤少掙了4分錢。今年老天爺還保祐,一直沒下雨,前天有孟星雨點,嚇得那個心裏啊……農民種點糧食不容易啊。”這沒地方曬糧,就得看天吃飯,趁著天氣好,老兩口趕緊把這最後幾畝麥子給收了,一車一車地運回家裏。“就堆在這兒了,撮上去就行了。在地裏就熟了,沒法曬。”

解決老問題,山東農村有了新辦法

農村現在的變化很大,房子大了,漂亮了,路平整了,可是公共空間卻越來越少。這一邊是農民沒地方曬糧食,另一邊又是公路曬糧的種種危害,難道真的就沒有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嗎?

 

QQ截圖20170621161847_副本.jpg

 

在山東武城縣的一個糧食收購點,一位農民正把自家的小麥賣給這裡,但是奇怪的是,他的小麥沒有經過晾曬,收割以後直接就賣到這裡。

“原先割了就曬,老百姓也費事。現在割了就賣,賣了就給錢。原先得三四天,現在一天就完事。”這位村民告訴記者,他們夫妻兩平時在城裏打工,農忙的時候才回來幫忙,以前夏收的時候,收小麥,曬糧食,種下季的,怎麼也要在家裏忙活一個月,現在不到一個星期,就全忙完了,可以繼續去城裏打工,節省了時間,就相當於多賺錢了。

就在這家糧食收購點,陸續有其他村民過來賣小麥,有曬好的,也有剛割下來,分類存放之後,村民拿了賣糧的憑證就離開了。

那這家糧食收購點收了這麼多沒有曬過的小麥,是不是也要組織人手晾曬呢,它的曬糧場地又在哪呢?

記者看到,這家糧食收購點的曬場並不是之前想像中的場院,而是一台台機器。

“這是潮糧區。潮糧和原糧都放在潮糧庫裏了,通過這個下糧層、提升機、用篩子過完篩以後,直接進烘乾機了。”耿兆江是這家名叫眾祥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的老闆,他收購的糧食不需要露天晾曬,而是利用烘乾機直接在廠房裏烘乾。

 

QQ截圖20170621161934_副本.jpg

 

2014年耿兆江收購當地糧站,建設的烘乾廠房,只上了三台小型的烘乾設備,當初完全是自家用。後來規模擴大,2015年的時候,耿兆江就又建設了二期工程,一口氣上了6台大型的烘乾設備。除了自用之外,還對外營業,這在當時引來了不少人的嘲笑。

即使現在也有不少農民選擇自己曬糧,然後再賣給耿兆江。

糧食的收購和儲存,對含水量有一定的要求,標準是12.5。含水量越少,那價格自然就越高,這也是很多農民選擇自己曬糧的原因,但是在耿兆江看來,賣潮糧其實更賺錢。

“賣潮糧食有時候比賣乾糧食收入還高。水分控制不均勻,曬乾達標的一般都是百分之七八十超幹,剩下的是達標的。一般都會減産,會造成收入降低。”按照耿兆江的説法,農民自己曬糧往往會超過糧食收購的標準。雖然價格高,但是産量下來了,最後算下收入,並沒有直接賣潮糧合算。而且烘乾比自然晾曬還有更多的好處。“在路上晾曬靠天吃飯,有時候陰雨天,會出現霉變,還會造成二次污染。”

也有一部分農民覺得,烘乾雖然合算,可是烘乾還要另外花錢,又多增加了一筆成本,還是自己曬吧。“烘乾一斤要4分錢,烘不起。”來送曬乾糧食的農民説。

耿兆江説,他這裡的烘乾收費大概是一斤4到5分錢,按照農民畝産1000斤來算的話,一畝地糧食烘乾的費用大概是40到50塊錢。如果和曬糧的的人工費用比較,其實差不多。

“只要賣過潮糧食的,他不會再曬糧食。但是沒有賣過的,他就感覺曬的糧食價格高,其實一核算都不高。”現在越來越多的農民接受了烘乾的做法,今年在夏收高峰期,耿兆江的公司一共烘乾了5000多噸小麥,約佔他所在的鄉鎮李家戶鎮小麥産量的六分之一。“我們一天休息的時間就幾個小時。從早上6點收購到12點,人們還送糧食,有時候到12點以後還送。 ”

正因為需求量非常大,耿兆江今年又開工了建設了三期工程。“三期就是標準化的自動化的,一天可以解決3000畝的糧食。”

正在建設的三期廠房烘乾設備已經安裝好,其他輔助設施正在建設,投資有上千萬。可是這麼大規模的投資,每年夏收滿打滿算才1個月的時間,僅靠烘乾,能收回成本嗎?

耿兆江介紹,“秋收的時候,玉米的時間特別長,三四個月。三四個月我們的設備是24小時運轉。他的用途就是跟天氣賽跑 。秋收的時候天氣不好,沒法晾曬。”

雖然僅在夏收和秋收的時候,這些烘乾設備才工作,但是因為有糧食收購的利潤支撐,所以前期投入雖然很大,但是耿兆江有信心在幾年之內收回成本。而且國家在農機購買方面也提供了補貼。“一台機器補貼七八萬。”

 

QQ截圖20170621162246_副本.jpg

 

2014年開始,國家對烘乾機進行農機補貼。2015年,烘乾機成為農機中重點補貼對象。記者算了一筆賬,如果一個公司購進4台30噸的烘乾機,加上建廠費用,投資400萬元左右,購機國家補貼35萬元,所有成本大約兩年時間就可以收回。

據了解,武城縣現在有農機專業合作社110多家,其中24家擁有烘乾設備,一共有各種型號烘乾機72台,而整個縣冬小麥種植面積是63.4萬畝,按全縣所有烘乾機的運作能力,40%的冬小麥能夠實現烘乾。與傳統的曬糧方式相比,烘乾顯然更有優勢,然而推廣起來也並非易事。“唯一的缺點就是投入成本太高。但是他的出來的品質是非常好的。”

其實糧食烘乾是糧食種植規模化的要求,同時對於防止自然災害造成糧食的減産、保證糧食品質都有較大的優勢。

編後:人人都知道公路曬糧有危險,可實際情況卻是農民除了公路,沒有地方曬糧,烘乾機的出現,是比較可行的一條出路。希望能有更多地方推廣這种先進經驗,徹底解決麥收時節公路變曬場的老問題。

 

 

 

 

              熱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