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濟南!焦家遺址為濟南“中心”變遷填補重要一環

2017-06-14 09:08:46 來源:大眾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高靜 字號:T|T
摘要】近日,濟南焦家遺址的考古發掘引起了眾多市民的關注,考古發掘的種種跡象表明,焦家遺址是距今5000年前後魯北地區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西河遺址8000年前濟南先民的生活  濟南地區時間最早的大規模聚落遺址,是位於章丘區龍山街道辦事處龍山三村西北的西河遺址。

  

“最早”的濟南!焦家遺址為濟南“中心”變遷填補重要一環

  近日,濟南焦家遺址的考古發掘引起了眾多市民的關注,考古發掘的種種跡象表明,焦家遺址是距今5000年前後魯北地區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同時,焦家遺址作為該地區大型的中心聚落遺址,也為以城子崖為代表的龍山文化找到了重要的源頭。

  換句話説,如果説以城子崖為代表的龍山文化是距今4000多年前“濟南的中心”,那麼在更早的5000年前,這個中心在焦家,在更早的8000年前,這個“中心”在西河。這些重要的遺址讓我們更為清晰地看到了濟南地區歷史、文化發展的脈絡,讓我們看到了“最早的濟南”。西河遺址8000年前濟南先民的生活

  濟南地區時間最早的大規模聚落遺址,是位於章丘區龍山街道辦事處龍山三村西北的西河遺址。西河遺址是山東省目前面積最大、保存最好、最具典型性的山東新石器時代早期遺址。遺址中出土的陶器,以及眾多房屋遺跡,清晰地呈現了8000年前濟南人的生活。

  西河遺址發現的30多至70多平方米的房子有近30座,那時候的房子都是半地穴式朝陽房,房內分居住、炊飲、活動三個區域。那時候的人用陶釜、燒灶做飯,喝小米粥,已不完全靠採集、狩獵生活。而燒陶技藝還較原始,陶器顏色深淺不一。

  專家估算,40至50平方米的大房子能居住十幾個人,30多平方米的小房子也可以住七八個人。從房屋佈局看,西河遺址的一排房屋,是由若干個核心家庭組成的一個家族,若干排房屋,則是若干家族組成一個氏族,最後由一兩個氏族構成聚落共同體。這應當是當時較為普遍的社會結構。而此時的社會形態還屬於母系氏族社會,因此有學者認為,這一時期的社會形態還處在公房制走訪婚階段。所謂走訪婚,是一種以女係為主招夫同居的臨時性婚姻,是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過渡時期産生的一種形式。

  焦家遺址 5000年前等級差別不斷加強 

  如果説8000年前的西河一直還是人與人基本平等的原始社會,那麼到了5000年前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的焦家遺址,社會分化和等級差別已經産生並不斷強化。其中一個明顯的證據就是焦家遺址迄今發掘的205座墓葬,出土了陶器、玉器、石器、骨器等大量器物,墓葬有不同的規格,陪葬品也有多少。比如,焦家遺址發現了大汶口文化時期唯一的“重槨一棺”墓葬,級別就很高。而很多墓中陪葬的玉鉞、玉刀等物品,都是墓主人具有較高的身份地位和軍事權力的象徵。

  焦家遺址發掘的104處房址則呈現從半地穴式向地上式轉變的過程。有意思的是,焦家遺址的房址大部分都是十二三平方米,面積明顯比西河遺址時期的房址要小,因此顯然不再是那時候的“公房制”,以住房區分的“社會單元”開始變小。從出土的陶器來看,焦家遺址也比西河遺址要精細很多,不僅有陶鼎、陶鬶等多種形制,還有彩陶和黑陶,這些物品表明,焦家遺址已經為此後龍山文化時期的物質文化奠定了基礎。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考古人員在發掘區南部發現了城墻和壕溝的線索,這進一步證明了焦家遺址是距今5000年前後魯北地區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著名考古學家蘇秉琦先生認為,在距今5500年前後,中國境內有六大文化區都開始從基本平等的原始社會邁向有等級差別的社會,這一時期被考古學界稱為古國時期。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夏商周斷代工程首席專家李伯謙因此認為,焦家遺址恰好處在距今5000年左右,是黃河下游進入古國階段的典型代表和確切例證。考古人員下一步也將重點探明併發掘城墻和壕溝,如果城墻和壕溝得以完整呈現,面積超過100萬平方米的焦家遺址將凸顯更為重要的考古學意義。

  城子崖遺址 4000年多前的龍山文化“城” 

  焦家遺址作為魯北地區中心聚落衰落之後,另一處重要的中心崛起,那就是距離焦家遺址只有4公里的城子崖。城子崖遺址,是龍山文化的發現地、命名地,享有中國考古聖地的美譽。城子崖龍山文化城面積約20萬平方米,始建於距今4500年左右的龍山文化早期,城垣由堆築、版築方法結合築成,城屬臺城,有南北門,其間有道路連接。這也是全國最大的龍山文化城址之一。有專家認為,城子崖龍山城是古代中國東方某一方國的都城。這一古國存在明顯的“都、邑、聚”三級結構,其周圍的黃桑院、寧埠鄉馬彭東南、明水馬安莊、棗園季官莊、相公牛官莊、刁鎮小坡等遺址,面積都在五六萬平方米或更大,屬於方國的鄉邑,是二級行政權力所在。其他幾十處龍山小遺址,則是方國的村聚,是方國的社會基礎。這些村聚主要從事農業生産,血緣親族關係在村聚內起著重要的作用。而作為古國的統治中心,城子崖龍山城也是當時整個濟南、魯西北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中心。

  大辛莊3000多年前商王朝經略東方的統治中心 

  如前所述,西河、焦家和城子崖都在如今的龍山街道辦事處,各個遺址相聚很近,但到了3000多年前,情況有所變化。那時,由於商王朝統治中心的逐漸東移,在商王朝對東方的戰爭中,濟南成為商王朝經略東方的重點地區,大辛莊中心聚落的興建就是最好的證明。有考古專家因此認為,大辛莊應該是商王朝在濟南一帶所建諸侯國的都城。

  位於歷城區王舍人鎮大辛莊村東南的大辛莊遺址,涵蓋的文化遺存包括龍山、商、西周、戰國和漢代各時期。但商文化是其主要內涵,它也是山東地區最重要的一處商文化遺址之一。大辛莊遺址歷經多次考古發掘,出土了眾多文物。其中包括殷墟之外唯一的甲骨卜辭。另一件銅鼎,直徑40釐米,通高60釐米,堪與鄭州商城出土之同期大鼎相媲美,應為當時的重器。甲骨卜辭、青銅器和玉器等文物的出土,充分説明大辛莊遺址是商王朝經略東方的統治中心,在商代前期後段至後期早段,為我國東方地區規格最高的一處遺址,在商代考古與歷史研究中具有極其重要的價值。

  東平陵城2000多年前的“老濟南” 

  商王朝在大辛莊建立據點,首先是出於軍事地理方面的考慮,目的是為了實現向東部海岱縱深地區大舉擴張的戰略構想。因此,隨著商王朝大踏步地向東擴張,大辛莊的衰落也不可避免,到了周革商命,改朝換代,大辛莊就連小區域中心的地位也保不住了。

  而濟南的“中心”也再一次回到了龍山一帶。城子崖遺址有龍山文化、岳石文化和周代三個時期的城址堆積,城墻年代的下線在春秋末年,到戰國時已被廢棄。而在戰國時開始興建、繁榮于兩漢的,是距城子崖只有2公里的東平陵城。東平陵城位於龍山街道閻家村北,為漢代濟南郡、濟南國、東平陵縣治所。東平陵城呈正方形,邊長約2000米,四週墻垣至今猶存。城內面積約400萬平方米。城中還發現東西總長50余米、南北寬30米的宮殿基址。雖然宮殿上部的梁架、屋頂等木構結構早已不復存在,但夯土臺基週邊的散水相對保存較好,與散水連接的地面廊道還殘存著部分鋪地磚、柱礎石、柱洞。從發現的大量的瓦片堆積,以及瓦當、錢紋空心磚等分析,該建築基址基本可認定始建於大約西漢中晚期,一直到東漢時期仍沿用。考古人員根據現場的發掘資料,復原出了這座宏大宮殿建築的想像圖。另外,東平陵城是漢代中國北方的手工業基地,如今的東平陵城遺址也是全國保存最好的古城址之一。

  西晉永嘉(西元307年到312年)後,濟南郡治所由東平陵西遷至歷城,濟南的“中心”再一次轉移,並延續至今。

              熱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