澆旱田電機燒壞8台 萊西店埠鎮杏花村苦尋水源

2017-06-29 16:59:21 來源:大眾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高靜 字號:T|T
摘要】在鮑家莊村的農田裏,記者看到一片種植胡蘿蔔的地裏,只收了地頭上一小片,多數胡蘿蔔仍未來得及拔出來。店埠鎮杏花村共有135戶,耕地面積800畝,面對嚴重的乾旱,杏花村黨支部書記崔敬濤籌集資金40萬元,新挖兩座平塘8000立方米,增加取水水源20000立方米。

  文/圖 半島全媒體記者 劉鑫 王洪智

  前兩天島城下了一場及時雨,村民趁機種上了玉米,但由於前期有效降雨太少,乾旱形勢依舊在持續,6月28日記者趕赴萊西店埠鎮探訪發現,村民種植的馬鈴薯和胡蘿蔔等蔬菜出現了發黃現象,甚至有的因長勢太差賣不出去。為了抗旱保苗,村民千方百計尋找水源,為緩解旱情,當地政府和村民想方設法調水抗旱,有的村採用“北水南調”和“西水東調”的方式給蔬菜和莊稼“解渴”,位於店埠鎮杏花村的一個大池塘給800畝旱田進行引水灌溉,解決了菜農的後顧之憂。

  

  鮑家莊村民在地頭蓄水。

  

  杏花村將三個平塘中的水集中到一個平塘中。

  莊稼“喊渴”葉子發黃

  胡蘿蔔長勢差扔地裏

  6月28日記者來到萊西店埠鎮探訪,沿途看到村民種植的玉米已經長了出來,而路邊的馬鈴薯也快要成熟,但玉米和馬鈴薯的葉子普遍有發黃的現象,看起來明顯缺水,“前段時間馬鈴薯還長勢喜人,現在葉子已經黃了,大蔥也是這樣,不澆水就蔫了。”在村民崔先生看來,今年特別乾旱,而乾旱短時間沒有緩解的跡象,這幾天他愁得吃不好睡不好。

  “幸虧剛下雨的時候把玉米種上了,要是現在種,説不定連芽也發出不來了。”村民李老漢嘆息道,雖然小麥早就收完了,但是由於沒有有效降雨,乾旱缺水玉米眼看著無法種植,這次下雨非常及時,但當地的降雨量只有20毫米,久旱的莊稼仍沒有“喝飽”,大家盼望著再次下雨,給蔬菜和莊稼“解渴”。

  在鮑家莊村的農田裏,記者看到一片種植胡蘿蔔的地裏,只收了地頭上一小片,多數胡蘿蔔仍未來得及拔出來。“按照往年的情況,現在胡蘿蔔早就收了,但是今年缺水,胡蘿蔔長得很差,很多商販到地頭一看,胡蘿蔔太小,再便宜人家也不收。”一種植戶説。記者看到,在胡蘿蔔地裏,隨處可見長約10釐米、指頭粗細的小胡蘿蔔,這些都是因太小而扔在地裏的。

  地頭水溝變蓄水池

  村民就地蓄水

  “葡萄幾乎要天天澆水,這樣下去真不是辦法。”記者沿著大沽河採訪的時候,果農張先生告訴記者,雖然前幾天下雨了,但降雨量實在太小,這幾天天也不下雨,抗旱只能靠人力,這幾天他天天泡在果園中想辦法抽水澆地。

  在店埠鎮,鮑家莊村的旱情最為嚴重,儘管前幾天下過雨,但是仍有一些農戶沒來得及種玉米,雖然旱情嚴重,但村民們並沒有放棄,為了抗旱保苗,村民們想方設法尋找水源,採取各種辦法來進行自救。“這裡以前是水溝,現在我們把它一挖,然後打個小井,將水一點一點抽出來,攢在這裡面。”村民張先生告訴記者,這些水溝下雨的時候有一些積水,雨停後大家第一念頭就是把這些積水存起來,為了蓄水村民買來了塑膠布鋪在水溝裏,然後把水抽到水溝中,為了防止“蓄水池”蒸發,他們又在上面覆蓋了塑膠布,“之所以就地取材,就是因為蓄水不花錢,這樣就不用出去買水了。”

  科學調水

  為800畝旱田解渴

  記者沿途探訪中發現,到處都是村民忙著抗旱澆地的景象,有水塘的可直接抽水澆地,而沒有水塘的只能在地頭打井來解決乾旱。在獅子口村農田間,記者找到地頭上的一口井,兩台水泵安在井口,卻沒有抽水。

  店埠鎮杏花村共有135戶,耕地面積800畝,面對嚴重的乾旱,杏花村黨支部書記崔敬濤籌集資金40萬元,新挖兩座平塘8000立方米,增加取水水源20000立方米。在杏花村,記者看到一個大平塘,其中存了不少水,還有兩個水管不停地往裏灌水,平塘邊上正安裝著5個潛水泵,正往附近農田裏澆水。

  此外,杏花村西頭有個大平塘,邊上有個上世紀90年代建設的泵站,過去該村利用泵站的優勢,從事蔬菜種植。因連年乾旱,泵站現已無水可供。因為村裏的800多畝地都在村東邊,為了保證農田用水,一旦平塘內有水,泵站就開啟向村東頭的農田送水。近半年來,已經燒燬8台電機,這才保證了用水。“

  據店埠鎮政府工作人員介紹,面對嚴峻的抗旱形勢,店埠鎮黨委、鎮政府成立了抗旱工作指揮部,實行鎮領導成員抗旱包區域,鎮機關幹部包村責任制。店埠鎮首先對村莊現有水源和水利工程進行全面的摸底和狀況調查,充分掌握各村水源工程蓄水情況,為下步抗旱掌握了第一手資料。

  “緊急建設應急水源工程,做到抗旱有水可用,大力實施挖長塘、大口井等應急水源及輸送水工程的建設,保障當前抗旱用水。”工作人員説,截至目前,店埠鎮籌措資金1810萬元,完成了多個水利工程。為保障後屯等缺水嚴重村莊種植的胡蘿蔔及時澆上水,鎮政府調配送水車300余輛,分別在店埠村南平塘、李家橫嶺村東機井、杏花村西平塘、獅子口村北機井等幾處為供水點,全天24小時不間斷供水。

  據了解,店埠鎮已有17個村莊5691戶19919人吃不到自來水,為此,鎮政府採取針對性措施,為保障群眾飲用水,在天同太陽城社區東南打260米深水井一眼,並配套供水、凈水設施,在東黃埠村西打150米深井一眼,積極協調村莊內純凈水加工點,定時到無水村莊送水。

  □半島全媒體記者 肖玲玲 通訊員李晨 報道

  半島都市報6月28日訊 前幾日,雨水如約而至,青島“乾渴”缺水的現狀卻並未明顯緩解,“珍惜每一滴水”仍然需要每個市民的參與和支援。這一點,湛山街道的居民們正在踐行著。六七個水桶、3個清洗池……在這些小小細節中,沒有什麼刻意的籌劃,只有日常的點滴,卻傳遞出一種節約用水的文明風尚。

  説起節水,家住太平角六路的楊桂芝一家絕對是典範,73歲的她跟老伴、兒子兒媳以及孫子一起居住。走進楊桂芝家,大大小小的一排水桶非常矚目。楊桂芝告訴記者,他們家的水桶可是都有一番“大作用”:兩個大白桶專接凈水器廢水,4個小水桶裝的是洗菜淘米水,還有1個大盆則是洗澡水的專屬容器。從2008年開始,楊桂芝家的水桶數目就一直維持在7個左右。憑藉這些桶,“我們一家五口人走上了‘系統化體系化’節水的道路。”楊桂芝笑著説道。

  楊桂芝家有100多平方米大,“我每天都會拖兩遍地,家裏也養著許多花草,隔幾天就要澆一次。”這些用水都是必需的,而即便如此,他們一家5口人每月的用水量也基本不超7噸。“直接用馬桶沖水基本耗水約3~6升,我們家凈水器廢水和洗澡水我都存起來用來拖地、衝馬桶,基本上就夠了,馬桶沖水功能基本用不著。”她的家人也都堅持節約用水。

  在“湛愛之家”華嚴一路助老食堂裏,每逢午飯,食堂裏的餐盤碗筷就要經歷一場“神奇”的洗刷之旅。中午12點以後,老人們用餐後會自覺將餐盤收拾好,並將其放入門口附近的3個清洗池中最靠邊的一個,開始了餐盤碗筷的洗刷之旅。“為了節約用水,清洗食具我們都採取幹刮、浸泡、集中清洗三步進行,老人如果沒有將殘渣傾倒乾淨,我們就再仔細刮一遍,這樣易於清洗,用水自然也少。另外,集中清洗的方式既可以避免多次用水浪費水,也有助提高清洗效率。”食堂周師傅告訴記者。

              熱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