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島全媒體記者 郭振亮 于紅靚
衣食住行,樣樣關切民生,尤其是在居住上,島城五年來通過多種手段改善居民住房條件。伴隨著城市空間的擴大,島城房産市場版圖也在悄然變化,向西、向北、向東是城市發展的主旋律。與之相對應,市民的置業觀念也悄然變化;保障房建設和供應也加緊步伐;棚戶區改造為3.6萬戶居民改善了居住條件;老舊小區改造更是改善了10萬多戶居民的住房條件和生活品質。
■商品房
熱點片區帶動置業觀念轉變
五年來青島房地産市場的版圖,隨著城市版圖的擴大在不斷變化,向西、向北、向東是城市發展的主旋律,品牌開發商也在這些片區紮根生長,帶動了整個區域的變化。用業內人士的話説,這些發展中的片區都拋棄了舊有的形象開始蛻變,它們在發展的變革中打了一場漂亮的“翻身仗”。東李、西海岸、紅島、藍色矽谷……這些熱點片區,成為了近年來青島商品房銷售的高地。
以2016年數據為例,2016年伊始,在“去庫存”的基調下,剛需型和改善型購房者紛紛出手置業。據青島銳理統計,2016年全年島城新房成交211608套,成交總面積22759382平方米,總成交額21632293萬元。分區域來看,熱點片區逐漸成為成交主力,像西海岸新區、城陽區等遙遙領先。特別是西海岸新區,無論是成交套數還是成交面積均居首位,2016年西海岸新區新房成交58343套,佔比超過全市的1/4;緊隨其後城陽區,新房成交40089套,成交面積4494434.1平方米,兩項數據環比上漲均超過80%。
與成交熱點片區相對應,島城市民的置業觀也發生明顯變化,不再糾結于“寧睡市南一張床,不要李滄一間房”。去年下半年,市民張濤湊了100多萬在西海岸買了一套套三的房子。“過去覺得西海岸是農村,買房從沒考慮過那,去年逛了不少樓盤,發現這種想法真要不得。”張濤説,早些年就有買房打算,當時主要考慮的目標就是市南區,但錢還沒湊夠市場變化了不少,這一拖拉就更找不到合適的。“其實,這些新的熱點區域真不錯,交通、環境都跟得上,以後入住,配套設施也就齊全了。”張濤表示。
據省住建廳提供的最新數據顯示,到2016年12月底,山東各地平均的商品住宅去化週期降至10個月,其中濟南和青島兩市已降至9個月左右。為防止因土地供應不足引發商品住宅供需不平衡,進而出現房價反彈,今年將加大這兩個城市的土地供給力度。
■保障房
近五年配租配售4.4萬餘套
在住房問題上,島城按照“市場+保障”的基本思路,一方面堅持住房市場化的基本方向,另一方面堅持政府主導,對中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實行保障。據統計,截至目前,全市累計基本建成保障性住房26.3萬套。
2月16日,島城1696套經適房和限價房開始公開選房,市民王女士是個無房戶,多年在滄口租房子住。由於打分不高,此前一直沒有買到稱心的經適房,這次成功入圍讓她欣喜異常。“這次肯定能買上房子,明年就在新家裏過年啦!”和王女士一樣,不少市民通過“保障房”實現了“宜居夢”。
目前,島城已建立起完善的住房保障工作體系。一方面,將四類保障性住房統籌建設、統一申請,實現了以公共租賃住房為主並軌運作。並通過適度擴大租賃補貼發放範圍,逐步將保障方式從實物保障為主轉向實物保障和租賃補貼並舉。另一方面,進一步擴大保障範圍,降低租賃補貼保障家庭的準入門檻,適當提高租賃補貼保障標準,使更多的低收入家庭解決了住房困難問題。
同時,島城也加快了推進保障房的建設和供應。2012年至2016年,全市開工建設保障性住房約7.2萬套,基本建成約7.6萬套。政府投入持續加大,全市累計直接投入保障性住房建設的財政性資金41.8億元,確保了保障性住房建設項目的順利推進。五年間,島城共配租配售保障房4.4萬餘套。
在堅持配建制度等推進保障房建設的同時,島城也重視保障房的品質和使用功能。在建設上,嚴格執行規劃許可、招標投標、施工圖審查等建設程式,要求配建項目的保障房與商品房同步開工、同步建設,同品質要求;在戶型設計上,努力做到“戶型不大、功能齊全”;在裝修標準上,要求公共租賃住房統一進行裝修;在配套上,確保水、電、氣等配套設施與商品房同步到位。
■改造房
棚戶區改造創新“青島模式”
從2012年以來,青島將棚戶區改造作為改善民生的“托底工程”來抓,啟動了主城區危舊房改造,將主城區的“危舊房”以及各區市的“城中村”納入了棚戶區改造範疇,全力推進該項工作。“十二五”期間,在全市範圍內共改造棚戶區居民近8萬戶,市區兩級政府累計投入資金近300億元,其中2015年進一步加大改造力度,惠及居民約3.6萬戶,政府投入資金130余億元,使越來越多的棚改居民圓了“宜居夢”。
“原來住的房子又臟又破,一家三口住在一室一廳的老樓裏面,廁所、廚房都是公用的,現在我們家通過棚戶區改造拿到了補償款,再添點積蓄,使使勁在李滄九水路買了一套套二的房子,現在跟之前比,生活條件不知道要好了多少倍。”劉女士告訴記者。
據介紹,青島市2013年5月1日在全國房屋徵收領域頒布了第一部地方性法規—《青島市國有土地上房屋徵收與補償條例》,同年11月制定出臺了《關於加快棚戶區改造工作的意見》(青政發〔2013〕24號),以此指導全市棚戶區改造工作,為加快推進全市棚戶區改造提供了政策保障。
同時,青島市還連續出臺了一系列棚戶區改造配套政策文件,積極探索棚戶區改造的“青島模式”。如制定出臺了《關於居民參與監督房屋徵收工作的意見》,建立居民監督委員會制度,有效減少了徵收工作阻力,大大提高了群眾工作效率。再如,在國家明確棚戶區改造中鼓勵貨幣補償意見後,青島市在全國範圍內率先制定出臺政策文件,下發了《青島市主城區棚戶區改造房屋徵收與補償辦法》,鼓勵貨幣補償或異地安置。其中,徵收住宅房屋,在規定期限內,居民選擇異地房屋安置並簽訂協議的,給予每戶6萬元的獎勵;居民選擇貨幣補償的,給予貨幣補償金5%的獎勵,不足6萬元的按6萬元計算。在規定期限內搬遷騰房的,還給予每戶1萬元的速遷獎勵。此外,該辦法還提出了補償房屋的公攤面積單獨計入應補償面積,房屋徵收評估實行一戶一評等一系列新措施。
“在推進簽約、下達徵收決定過程中,創新、總結、推廣了‘化整為零’的方式,改變過去對整個項目下達徵收決定的固有模式,以樓座為單元,對全部簽約的樓座單獨下達徵收決定,以此帶動其他樓座簽約,取得良好成效。”市城鄉建設委工作人員介紹説。
■改善房
老舊小區改造任務量全省第一
既有居住建築節能改造是一項民生工程,同時又是一項資金需求巨大,融資和改造困難的難點工程。“十二五”期間,尤其是2014年以來,市城鄉建設委創新工作思路,充分利用市場機制,借助創新的合同能源管理模式,積極引入社會力量進行改造。實施改造的面積,從“十二五”初期的每年100多萬平方米,飆升至2015年的300多萬平方米。整個“十二五”期間,全市共完成節能改造835萬平方米,改善了10萬多戶居民的住房條件和生活品質,每年可節約煤炭約5.68萬噸,減排二氧化碳約15.02萬噸。節約下來的這些煤炭,可擴大供熱面積約500萬平方米,在提升百姓居住舒適度的同時,也減少了社會採暖能耗,有助於解決供熱需求矛盾。
島城還加強了老舊小區的改造,2017年,青島市初步確定整治老舊住宅項目315個,建築面積829萬平方米,較去年增長30%,涉及11.4萬戶,比去年增長32%,改造任務量位居全省首位。根據省對老舊小區整治改造項目7月份開工的要求,為了較快推進本市老舊小區整治改造和物業管理工作,做到早謀劃,早準備,爭取改造項目早開工。目前,各區市已就今年擬確定改造的老舊小區抓緊進行前期準備工作,為下一步順利開工奠定良好基礎。
“我們家住在五樓,住了十幾年了,老人身體越來越差,因為沒有電梯,現在基本上是不敢出門了,也特別希望能夠讓老樓加裝電梯,讓老人走出門,對身體也有很大的好處。”家住寧夏路的吳先生告訴記者。據介紹,老樓加裝電梯問題備受社會關注,2016年島城出臺加裝電梯實施方案,成為全省首個給老舊樓房加裝電梯“指路”的城市。
製圖/牟小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