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7月16日電 星期六一大早,媽媽在催吃早飯,但昨晚熬夜的你只想多睡會兒,這種常見的小小矛盾也許有著進化上的深遠意義。美國科學家最近提出,老人與年輕人作息時間的差異,可能曾幫助遠古人類群體在夜間保持警醒、防範危險。
美國杜克大學研究人員在英國《皇家學會生物學分會學報》上報告説,該校科學家觀察了非洲坦尚尼亞一批狩獵採集者的睡眠模式,認為不同年齡段的人作息不同是一種進化上的遺留習慣,它可以保證夜裏總有人醒著,起到放哨的作用。在附近隨時可能潛伏著猛獸的原始時代,這一點非常有意義。
這個部落生活在坦尚尼亞的埃亞西湖,稱為哈扎人,他們在生理上與現代人相同,但完全靠狩獵和採集生活。在農業誕生之前的至少幾十萬年時間裏,人類祖先都是這樣生活,不種糧食,不養牲畜,沒有固定的居所。
哈扎人常常以20至30人為一個群體共同生活,白天各自出去狩獵、採集野果和蜂蜜等,晚上回到營地,席地而睡。研究人員讓33名健康成年男女戴上手錶一樣的監測儀,記錄他們夜間的睡眠和活動狀況。研究參與者的年齡在20歲到60歲之間。
觀察發現,儀器記錄的約220小時裏,所有參與者“都在熟睡”的時間只有18分鐘。平均而言,任何時刻總有約三分之一的人醒著或睡得很淺。人們的作息各不相同,老年人通常早睡早起,年輕人多半是起得晚的“夜貓子”。
研究人員説,不同年齡的人作息的差別,加上衰老導致深度睡眠自然減少,足以使這個哈扎人群體幾乎任何時候都有人處於警醒狀態,不需要特地安排人在夜間放哨。此前曾發現鳥類、老鼠等動物群體中存在這種現象,新研究是第一次在人類群體中觀察到。
評論:我要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