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沂:從山東領先到全國典範的跨越

2017-01-12 08:44:37 來源:中國網山東 作者:王雪梅 何曉霞 王長亮 責任編輯:王雪 字號:T|T
摘要】【從山東領先到全國典範的跨越】作為後發崛起的代表,以“大城市”“大市場”為標誌形成了“臨沂模式”。與經濟大市、商貿強市、文化名市和宜居城市比較,臨沂既是農業大市,又是品牌農業強市和全國農産品品質安全市。

  中國網山東臨沂1月12日訊(王雪梅 何曉霞 王長亮)本網從臨沂市農業局獲悉,蒙山高,沂水長,沂蒙山區好風光。山東臨沂,作為革命老區,聞名遐邇。作為後發崛起的代表,以“大城市”“大市場”為標誌形成了“臨沂模式”。與經濟大市、商貿強市、文化名市和宜居城市比較,臨沂既是農業大市,又是品牌農業強市和全國農産品品質安全市。

  近些年來,臨沂糧食綜合生産能力穩步提高,糧食年總産穩定在425萬噸以上,優質農産品基地發展到574萬畝,認證的“三品一標”産品1737個,數量居全省第一 。“十二五”期間,農村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13.4%,達到10828元。

  作為革命老區,臨沂如何趕超跨越,打好脫貧攻堅戰?作為農業大市,臨沂怎樣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如何實現農業品牌建設水準從“山東領先”到“全國典範”的跨越式發展,如何推動農業農村轉型升級?

  金秋九月,走進臨沂的村莊和田野,感受擁有千年農耕文化的臨沂,發揮獨有的生態資源和人文優勢,探索現代農業發展的創新實踐。

  “三融合、一支撐”,形成“一村多業、一戶多策、一人多崗”産業扶貧新路子

  作為革命老區,臨沂過去一度經濟發展緩慢,13個縣市中有7個被列為重點扶持的貧困縣。如今國民生産總值已經排到山東省的第六位,但仍有51.7萬貧困人口。

  “要緊緊拉住老區人民的手,不讓他們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中掉隊。”習近平總書記視察臨沂時留下的囑託,時時激勵著這裡的人民。

  近年來,臨沂市委市政府把精準脫貧定位為“新時期孟良崮戰役”,堅持“摘窮帽”與“拔窮根”並舉、“村增收”與“戶脫貧”並重,組織實施了“百千萬”沂蒙老區脫貧攻堅行動和“雙16”推進行動。

  蘭陵縣尚武鎮是扶貧工作的重點鎮,近幾年來,尚武鎮突出産業扶貧,加大對轄區內農業項目的産業整合,並進一步輻射帶動周邊村民的發展致富。在惠東社區,鎮武裝部駐村幹部孟祥傑説,惠東社區就是由易地搬遷貧困村組成,市政府辦公室任職尚武鎮駐村幹部姜學寶和陳大偉把附近8個貧困村整合,組建了社區和農業示範園,成立了現代農業合作社,利用復墾耕地規劃建設1000畝蔬菜大棚基地和3000畝雪桃基地。為了讓致富項目更好地帶動貧困戶脫貧,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直接種植、直接收益,無勞動能力的貧困戶實施託管方式,對收益進行分紅,帶動了128戶、246人脫貧。65歲的杜付珍老人因病致貧,通過託管及養羊,一年收入1萬多元,“我們家終於不再為吃飯發愁了。”杜付珍老人説。

  對於惠東社區今後的發展,孟祥傑將根據現實情況,成立雪桃加工廠,將雪桃加工成果蔬飲料、罐頭,提升産品附加值,發展壯大産業。

  蘭陵縣農業局局長郭再立介紹,蘭陵縣以發展種、養、加優勢産業為基礎,以“合作社+”模式為依託,實施産業扶貧突破。全縣用於産業扶貧資金3840萬元,每年可帶動4500余戶貧困群眾脫貧,實現每人平均增收5000元。

  臨沂市汪溝鎮依託城郊區位優勢,重點建設提升了“海棠園、百合園、竹柳園、茶葉園”四大園,積極打造“汪溝一日遊”近郊遊線路,將生態農業與精準扶貧相結合,讓周邊村的貧困戶到農業園區內務工,能有效地帶動貧困戶增收,早日實現脫貧。2015年,四個園區已實現帶動周邊16個村剩餘勞動力就業800多人。

  “現在已經第二年在園區幹活了,活也不是很累,每天收入60元,多時能拿到100多元。”周學蘭説。

  周學蘭是汪溝鎮貧困戶,由於老伴喪失勞動能力,家庭非常困難,2014年建檔立卡貧困戶精準識別時,老兩口被納入貧困戶管理系統進行精準幫扶。周學蘭介紹打工的情況,“今年底就能實現脫貧,日子越過越好了。”

  2016年,汪溝鎮10個貧困村中建成12個市級優質農産品基地,優質農産品基地達到26.5萬畝,新增苗木花卉專業生産基地3個,苗木花卉龍頭企業2個,示範帶動貧困戶增收脫貧。

  臨沂堅持把培育發展農村現代農業産業體系作為脫貧攻堅的務本之策和長效之舉,探索“一村多業、一戶多策、一人多崗”,把貧困群眾拉進産業化鏈條。在推進産業扶貧的過程中,形成了獨具地方特色的“三融合、一支撐”理念,農工融合、農商融合、農旅融合、金融支撐,著力打造一批現代農業扶貧園區,實現了抓一個扶貧點帶動一個産業,惠及一批貧困群眾。抓一個扶貧項目推動一方經濟,造福一方百姓。

  “三方合力、三牌同創、三措並舉”打造“世界級菜園子”

  臨沂鐘靈毓秀,地靈人傑,素有“魯南古城秀,瑯琊名士多”之美譽。宜人的氣候,豐富的農業、生物資源,悠久的農耕文明,發展品牌農業,具有天然的區位優勢。

  近幾年,臨沂借助沂蒙山區域和資源優勢,實施品牌引領戰略,叫響“生態沂蒙山、優質農産品”的品牌口號,通過品牌農業帶動農産品安全,在農業品牌建設及現代農業方面走在山東全省前列,也正在走向全國走出世界,“打造世界級菜園子”,形成了“工業品牌看青島,農業品牌看臨沂”的現象,構建了山東省乃至全國品牌農業發展領域的“臨沂樣本”。

  在蘭陵縣“鴻強蔬菜種苗基地”, 38歲的鴻強蔬菜産銷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郭軍見,他説,合作社是集産、加、銷、供、技術服務為一體的村級服務體系,目前入社社員6410余戶,基地生産的黃瓜、辣椒、番茄等8個品種獲得了農業部綠色産品認定。近幾年合作社不斷擴大蔬菜基地,打造品牌建設,通過農超對接,一天在上海就能賣出八九十萬斤的蔬菜,其中上海江橋市場平均每天售出3萬斤。合作社引進無土栽培的番茄,一上市就賣出每公斤40元的價格,合作社社員平均年收入3萬多元。目前,合作社正在擴建集約化育苗基地130畝,育苗一項,年利潤就達100多萬元。

  在蘭陵縣,像鴻強這樣的蔬菜産銷專業合作社遍地開花。近幾年來,蘭陵蔬菜産業迅猛發展,成為全國蔬菜大縣。常年蔬菜種植面積110萬畝,2015年總産量420萬噸,總産值達85億元。得益於便利的交通,蘭陵菜農淩晨收的菜,當天便能進入上海人的廚房。從收到賣,不需要轉机,從三輪車直接裝上大卡車,到了目的地就能上市場。上海坊間流傳“一天不見魯Q,吃菜犯愁”。每天夜裏,大量懸挂魯Q的臨沂牌照大貨車裝滿蔬菜駛離臨沂,第二天淩晨到上海,上海市場70%以上的蔬菜就是出自臨沂。

  蘭陵蔬菜産業的發展成為臨沂農業品牌化建設的一個縮影。平邑罐頭、費縣板栗、郯城銀杏、臨沭柳編、河東脫水蔬菜、沂水生薑,在臨沂幾乎每個縣都有拿得出手的“國字號”優質農産品,但都代表不了臨沂的公用品牌。今年4月,臨沂市推出“産自臨沂”的市域公用品牌,這也是山東省首個地市級農産品區域公用品牌,把區域文化積澱融入農産品品牌建設,逐步豐富拓展臨沂品牌農業的思想內涵。

  市農業局局長鞠艷峰介紹,臨沂品牌農業的異軍突起,得益於近幾年來市委市政府發展理念和工作的創新。臨沂實行三牌同創、三措並舉、三方合力的“三三模式”受到山東省委書記姜異康的批示:“臨沂品牌農業的經驗和做法值得在全省借鑒和推廣。”

  鞠艷峰進一步解釋,所謂三方合力,即政府、協會和企業三方的密切配合,政府是引導者,協會是助推器,企業是主體。臨沂市合理配置資源,三方找準定位,各司其職,建立了高效的品牌建設機制,實現了“1+1+1>3”的效應。三牌同創,就是將區域形象品牌作為概念,區域公用品牌作為母品牌,企業、産品品牌作為子品牌,三種品牌,共同提升。三措並舉現在已發展成了五環聚力,基地、品質、文化創意包裝、推介活動和市場建設成為開拓沂蒙優質農産品行銷市場的五環。

  品牌的帶動效應越來越明顯。目前臨沂優質農産品基地面積達到574.82萬畝,提升基地面積105.9萬畝,優質農産品産業園區203個,有影響力的農産品區域公用品牌42個、企業産品品牌98個,居全省第一位;“三品一標”認證達到1737個,居全省第一位,綠色食品認證居全省前列;臨沂市先後被授予“中國蔬菜之鄉”“中國大蒜之鄉”“中國牛蒡之鄉”“中國金銀花之鄉”“中國桃業第一市”“中國板栗之鄉”“中國核桃之鄉”“山東南菜園”“中國茶葉之鄉”“中國大銀魚之鄉”等,“産自臨沂”名冠天下。

 

              熱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