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山東東營5月22日訊 (賈漫華) 廣饒縣李鵲鎮小張村村西邊有一片1130畝的家庭農場,這是“85後”女大學畢業生劉超的承包地。從“孔雀東南飛”到“家鄉種梧桐”,劉超和現在的很多大學生一樣逃離“北上廣”,返鄉當起“歸雁族”。
去年,劉超經營的“守鳳家庭農場”全部種植了胡蘿蔔,訂單式的生産銷售模式,給她帶來900萬元的收入,她説:“沒想到家鄉成了我的新起點,實現了我的創業夢。”
大學畢業生返鄉創業,這一重要群體的巨大逆轉深刻折射出人才流向的悄然嬗變,返鄉創業的大學生不僅為我市經濟發展注入強大活力,更成為激活農村經濟的一支“生力軍”,被看成是“最有希望的新動能”。
從“上班族”變成“農場主”
2011年7月,劉超從山東師範大學管理系畢業,通過層層篩選,她順利進入上海一家國有企業工作,成為標準的“上班族”。工作努力地她,不久後就得到領導和同事們的認可,工作環境和待遇也非常優厚,這樣的工作生活曾讓她想過要紮根異鄉。
然而,在上海工作三年,南方的城市幾乎都被她轉遍,這無形中也讓她看到了農業商機,她意識到家鄉的農業發展大有可為。2015年春節,懷揣著對農業發展前景的認可,劉超毅然辭職回鄉,成為“家庭農場主”。
早在2013年,劉超的父親劉廷義就成立了農村合作社,2014年正式註冊了守鳳家庭農場。隨著種植規模越來越大,劉廷義覺得管理經營這麼大的農場有些力不從心,而二女兒劉超的返鄉給了他一個巨大的驚喜。劉超説:“返鄉創業初期,最大的感觸就是和父輩們的理念差別太大,他們種植靠的是多年的實踐經驗,而我更多是想嘗試一些新的種植技術和不同的品種,搞多元化經營。”説到從大都市來到小農村,劉超感慨地説:“在農村沒有大都市的擁擠和喧囂,雖然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但過得比城市舒服。”
返鄉創業之後,劉超並沒有直接接手經營農場,而是到廣饒縣參加農業局組織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班,對於“一號文件”“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等中央最新涉農政策,劉超張口即來。劉超説:“縣裏只要有農民培訓班我就去,因為我畢竟不是學習農業出身,聽聽當前的農業形式和以後的發展方向,對以後經營農場有很大的幫助。”劉超明白,現如今要發展農業,離不開先進的農業科技和綠色的生産迴圈方式,在經過一段時間的培訓後,返鄉當年,劉超就為千畝胡蘿蔔種植基地引進了水肥一體化設施,48小時就能完成整個農場的澆水施肥,省時省力。學過管理、做過財務的劉超慢慢贏得了父親認可,她還利用第三方支付等解決了農資買賣、胡蘿蔔交易時需要反覆跑銀行的問題。
現在,劉超正在探索“羊-沼-菜”綠色生態迴圈農業發展模式,在家庭農場場區內,一座沼氣池正在悄悄的發揮它的作用,它上承養殖業、下連種植業,把養殖區産生的廢棄物通過厭氧發酵,進行無害化處理,産生的沼氣、沼渣、沼液加工成有機肥,為農場提供清潔能源及有機肥。
在劉超的家庭農場,95%的工人都是農村婦女,加上每年土地流轉的費用,周邊村民平均每人每年增收8000多元。
廣饒縣農業局經管站站長鄭金玲説,現在的大學生返鄉創業人員在眼界、技術、現代經營理念上都高出一籌,他們回鄉後多成立家庭農場、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通過土地流轉實現農業規模化、精細化,增加農業效益,而從土地上解放出來的勞動力可以到上述新型經營主體打工,也可以轉移到工業項目上,實現增收。
目前,劉超的家庭農場年收益達900萬元。除了18名長期雇工外,農忙時還能為300余名周邊農村婦女提供就業。她們在農場有需要的時候來幹活,而且因為離家近,不影響接送孩子和照看家庭,也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留守老人、留守兒童等問題。
在小張村東幾公里的段家村, 2013年碩士畢業的李國敬在工作一段時間後也決定返鄉創業,2015年他回到家鄉專心投入特色農業。他培育的觀賞雞非常受歡迎,最貴的一隻賣到1000元,去年僅觀賞雞的銷售額就有10余萬元。與此同時,他還幫助其他農戶在網上銷售農産品,帶動的周邊養殖戶也越來越多。
初審編輯 趙文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