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現金社會”到來 “跟不上”的人有啥痛點(圖)

2017-07-21 10:06:09 來源:中國新聞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高靜 字號:T|T
摘要】今年以來,杭州、武漢、福州等城市相繼宣佈加入“無現金城市”計劃。在人們快速奔向“無現金社會”的同時,還有一些群體,比如老年人、殘障人士等,他們感覺“跟不上”。

  原標題:面對“無現金社會”:移動支付老人“跟不上”咋辦?

  7月17日,盒馬鮮生北京大成店開業。此前,盒馬鮮生多家門店因鼓勵消費者使用盒馬APP付款、不提倡使用現金而引起爭議。

  人民視覺

  今年以來,杭州、武漢、福州等城市相繼宣佈加入“無現金城市”計劃。很多人為手機支付帶來的快捷、便利拍手叫好。然而,在人們快速奔向“無現金社會”的同時,還有一些群體,比如老年人、殘障人士等,他們感覺“跟不上”。手機支付會帶來哪些不便?手機支付會取代傳統支付嗎?怎樣讓手機支付更普惠?這是我們面對“無現金社會”應該思考的問題。

  手機支付=“無現金”?

  在許多人享受手機支付便捷的同時,也有一些人特別是老年人,認為這個新鮮玩意兒很不方便

  “手機付款?用現金不行嗎?”60歲的北京居民王霞在家收到一個到付快遞,需要支付18元。

  “不好意思,阿姨,我們現在不收現金,得用微信或支付寶。”快遞員小侯拿著智慧終端解釋道。

  “可我不會用手機交錢呀,要不等晚上我女兒下班你再來一趟?”王霞感慨,現在社會發展太快了,幫孩子收個快遞都這麼費勁。

  在很多人享受手機支付便捷的同時,也有一些人特別是老年人,認為這個新鮮玩意兒真不方便。

  “採用哪種方式支付,消費者擁有自由選擇權。電子支付可以廣泛存在,但不能消滅現金支付,強勢支付方式不能排擠其他支付方式。”中國政法大學金融創新與網際網路金融法制研究中心副秘書長趙鷂説。

  王霞發現她家樓下的理髮店、小區旁邊的菜攤、路口的早點車都擺上了二維碼,“我看別人用手機掃一掃就把錢交了,是挺好用。但我不會,對我來講,買幾塊錢的東西,就是用現金最方便。如果不能用現金,那得多麻煩?”

  趙鷂認為,現階段我國網路支付規模已居世界第一,小額零售支付領域並不需要刻意推廣非現金支付,手機支付和傳統支付方式各有優勢。從交易成本看,比如買包口香糖,用手機支付和用現金支付,交易成本沒什麼區別。“但在大額交易時,非現金支付能夠明顯降低交易成本。”

  “只有消費者可以依據個人偏好選擇合適的支付方式,支付才能真正實現便利、快捷。手機支付不會對傳統支付取而代之,恰恰相反,手機支付應是傳統支付的有益補充。”螞蟻金服品牌與公眾溝通部高級公關專家孫洋説,“無現金社會”不是消滅現金,而是既能用現金也能用移動支付。現在很多地方已經實現一部手機就能出門,手機支付還能幫助用戶積累信用,獲得便利的金融服務。

  近年,“無現金景區”“無現金機場”“無現金城市”等概念相繼提出,有些已成為現實。我國會步入“無現金社會”嗎?

  趙鷂認為,“無現金社會”更準確的説法是“非現金支付”,非現金支付早已有之,銀行卡、支票都是非現金支付。現在發展較快的手機支付,只是非現金支付的一種方式。經濟學有一個基本的理論:消費者喜歡多樣性,多樣性可以促進市場競爭,讓消費者用更低的價格享受更好的服務。要警惕一些企業試圖推廣某種支付方式,剝奪消費者使用現金支付的權利。未來的發展方向,不是所謂的徹底消滅現金,而是多種支付手段並存。

  值得注意的是,無論微信支付、支付寶還是其他第三方支付平臺,都要依託銀行系統完成支付。“現在不僅有刷卡支付、手機支付,以後還有可能出現生物特徵支付等。但只要支付對像是法定貨幣,支付清算的流程是不會發生變化的,交易、清算、結算三個環節的風險點也不會變。支付創新還是不能跳出中央銀行和商業銀行構成的二元體系。這關係到國家的金融安全,也關係到每個人的賬戶與資金安全。”趙鷂説。

  “跟不上”的人有啥痛點?

  支付創新要考慮到人群、需求、偏好,進行有針對性的産品設計,這不僅有商業價值,還有社會價值

  1元,5元,10元……青島居民孫濤有視力障礙,過去他每次出門都要提前摸索著紙幣上的盲文,把錢分成幾疊,便於取用。

  現在,孫濤在超市選購完商品,不用再摸索每一疊鈔票,而是用上了手機支付。與別人不同的是,他不用看,而是用聽。“沒想到我也能用上手機支付,自從學會了密碼鍵盤讀屏功能,我就可以用支付寶付款了,很多視障的朋友嘗試後都很喜歡。”

  採訪孫濤時,是他無現金消費的第二十二天,他介紹:“前兩天我到南京出差,沒用現金,手機支付很方便,比如接入信用分後,酒店退房結賬時可以省去查房的等待。”

  可見,通過技術創新完善産品設計,能讓手機支付走進視力障礙者、中老年人等“跟不上”的特殊群體。那麼,“跟不上”的他們,究竟期待怎樣的手機支付呢?

  更簡便——

  “我女兒教過我掃碼支付,她給我發了一個微信紅包,我手機裏就有零錢了。但我學了好幾遍,等到自己用的時候,還是記不住點哪,要是點開微信能看到支付按鈕就好了。”王霞説。

  趙鷂認為,所有的支付設計都是越簡便越好,準入門檻要低、流程要少、具有便利性。現在掃碼支付都需要用智慧手機,雖然我國智慧手機普及率很高,但也有一定的門檻。比如Apple Pay要使用蘋果手機支付。而在印度,普通功能手機通過短信確認即可完成手機支付,這個門檻就很低。讓更多的人使用手機支付,就要設計更簡便、適用的界面和流程。

  更安全——

  “現在手機支付為了便捷,開通了免密支付功能。雖然額度不高,但如果被盜刷多次,也是一筆不小的錢。而且有些免密支付功能是在客戶不知情的狀況下被動開通的,風險就更大了。”黑龍江省佳木斯市退休職工王慶富最擔心手機支付的安全。

  一般來説,在同等技術條件下,支付的安全性和便利性是一個蹺蹺板,難以兼具。但隨著技術進步,指紋識別、人臉識別相繼問世,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支付的安全性。孫洋介紹,若一個人1小時前位置識別在北京,1小時後卻在其他城市進行大額交易,支付系統會要求本人進行指紋、臉部或其他身份驗證。

  除了增強技術保障,還可以增加保險保障手段。消費者花幾元錢給自己的支付賬戶買一份保險,如果在操作過程中證實是非個人原因造成的經濟損失,可以申請最高達百萬元的理賠。

  更細分——

  “現在老年手機很常見,希望也有專門給我們視障人群設計的手機,並且裝上更適合我們的支付工具。”孫濤説。

  “支付創新要考慮到人群、需求、偏好的多樣性,進行有針對性的産品設計,這不僅有商業價值,還有社會價值。歐美國家有專門面向殘障人士的定制手機,印度也有專門為文盲設計的手機,支付工具設計可以細分化、定制化。”趙鷂説。

  目前支付寶、微信支付是使用比較廣泛的第三方支付工具,但用戶數量趨於飽和,擴展新用戶的難度加大。因此,商家們也把目光投向了視力障礙人群、老年人群等特殊需求群體。“在産品開發和維護上,我們要與特殊群體用戶建立反饋機制,及時了解使用情況,改進軟體設計。我們也正在聯合手機製造商,推出針對特殊人群的定制手機,爭取打開硬體細分市場。”孫洋説。

  手機支付能否更普惠?

  手機支付是“數字鴻溝”中的障礙之一,要引導不同人群尤其是“跟不上”的人群學會使用新事物,帶著他們分享新産品新服務

  時下,“共用單車”在不少城市流行起來,但對於62歲的王慶富來説,“手機一掃就能騎走”這看似簡單的操作流程卻有點“難”,主要是卡在手機支付環節。

  “聽説得用手機綁定銀行卡,交了押金才能騎共用單車,我現在只會用微信聊天、看新聞,不會綁卡,還挺不方便的。”王慶富退休後從老家到上海照顧孫子,覺得大城市有很多新鮮事物。

  “最近遛彎看到一家便利店,用手機點點就能進去買東西,我也覺得好奇,但是不會用。”王慶富説。

  共用單車、無人超市等移動網際網路的創新應用,給很多人帶來了便利,但有一部分人因為不會使用資訊時代的工具,與這些創新應用之間存在著“數字鴻溝”,手機支付是其中的障礙之一。

  傳統商品和服務的支付方式,在長期發展過程中,逐漸由現金支付、刷卡支付,升級到手機支付,比較容易實現多種支付手段並存。但共用單車、無人超市等産品和服務,從誕生之初就與手機支付綁定,把只會用現金支付的消費者排除在外。

  如何讓手機支付更普惠,讓更多的人分享移動網際網路帶來的便利?

  “何謂‘普惠’?就是讓某些方面存在困難的人也能享受到公平、同質的服務,讓他們也能跟上技術更新的步伐。”孫濤説。

  讓手機支付普惠更多人,要引導不同人群特別是“跟不上”的人群學會使用新事物,帶著他們走向新産品新服務,這需要國家、企業、個人三方共同努力。

  趙鷂認為,實現手機支付更普惠,需要做很多科普工作。比如,借助每年的金融支付宣傳日,提高特殊人群對金融支付的認知;用通俗的語言和案例,提醒老年用戶各種支付手段的風險;製作一些小視頻、小手冊,詳細介紹和演示刷卡、掃碼、NFC(近場支付)等新支付手段的操作流程;教老人用手機交水電費等,從其身邊熟悉的支付場景開始學習、適應手機支付。

  手機支付的普及也有助於金融服務的普惠。以往缺乏抵押物和信用記錄的人很難從銀行貸款,但手機支付可以通過數據沉澱,幫用戶累積信用,讓過去從銀行借不到錢的人也有機會享受小額借貸等金融服務。

  初審編輯 高聰聰

              熱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