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榮背後的隱憂
一片叫好聲中,鄉村火了,“慢生活”“自然態”“純田園”叫好聲一片,各種讚譽與願景遍佈各大媒體,也成為地方政府新的政績表現。然而,繁華背後卻多有隱憂,如果不給予清醒的認識,不久之後我們將會嘗到自己種下的苦果。
首先,多數鄉村遊産品重復性明顯,一個縣級區域打出十幾、甚至幾十個鄉村遊品牌,幾乎每個鄉鎮都有。然而,這些産品有著同樣的文化、類似的景觀、重復的農家菜,同質化的産品帶來的是重復化的建設和惡性競爭的隱患。
其次,缺乏統一管理,缺乏品質管理,導致産品品質不斷下降,也引發眾多投訴和糾紛。農家菜的雞號稱散養卻來自養雞場,衛生管理不到位,服務意識基本靠自覺……凡此種種弊端,已經逐漸顯露出來,極大地損害了鄉村遊這個整體概念。
第三,産品單一,行程乏味。多數鄉村遊是以原生態山林、水域和保存完好的古村落建築作為主要賣點,但由於大部分鄉村遊産品行銷半徑有限,半徑內産品又大多重復,目前還處於在産品研發上非常初級的狀態。遊客除了爬山走路吃農家菜,基本沒有其他旅遊産品可供消費,體驗性、參與性産品嚴重缺失。
第四,扶持資金投入流於表面。許多縣市在鄉村遊上投入的扶持資金動輒幾千萬甚至幾個億,但大多數資金用在了修葺村口和門面,或者是一些建築小景和雕塑,相反對體驗性參與性産品開發、總體規劃和行銷以及特色項目扶持、甚至旅遊服務配套等方面,都基本沒有投入。背後原因是資金使用上基礎建設更容易展示政績,還是智力和服務投入審批複雜?這一點筆者不妄加評論,然而這樣的資金配置結果,就是鄉村遊的資金投入沒有收到實效。目前看到的很多鄉村遊項目,已經出現因為沒有經過前期的市場分析和策劃,也沒有後期的行銷跟進,從而導致建設完就處於入不敷出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