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解讀中國民宿發展:須澄清五個誤區(圖)

2016-11-21 10:10:00 來源:中國網 作者:徐雲松 責任編輯:朱益民 字號:T|T
摘要】近些年來民宿儼然成了香餑餑,另一方面,由於各方對民宿本質的理解不一,動機和目標追求不一,亂象也不少,故將這種認識和實踐中的誤區歸納成以下五個方面,以引起各方重視。

專家解讀中國民宿發展:須澄清五個誤區(圖)

源自網路

  近來,筆者一方面深感於民宿發展的迅猛,政府、鄉村、工商資本、規劃設計部門多方聯動,民宿儼然成了香餑餑;另一方面,由於各方對民宿本質的理解不一,動機和目標追求不一,亂象也不少,故將這種認識和實踐中的誤區歸納成以下五個方面,以引起各方重視。

  首先要特別強調的是,筆者對民宿的理解是基於其與生俱來的兩個“關鍵基因”:一是它的鄉村性,二是必須體現主人或經營者的情懷。

  誤區之一:城市民宿 

  有文章將城市民宿定義為“由小村落髮展而來,多以公寓大樓的形式出現,以現代風格的建築為特色”。這樣的概念顯然不夠嚴謹,因為它僅僅從建築形態角度出發對一種不是以觀瞻為核心功能的事物下了定義。另外,這個定義中的民宿已經沒有了上述的兩個“關鍵基因”。一種事物,如果不具備了應該有的關鍵基因,就是一種變異的東西。正如筆者在前文“給民宿取一個我們自己的名稱”中引用的觀點一樣,這樣的民宿實際上是“民辦的住宿處”,是“私人辦的市場化的大小酒店、旅館、客棧”。所以,它顯然不是我們要探討的民宿。

  誤區之二:規模效應

  報載,國內某著名主題公園也瞄準民宿市場,計劃在開園之前推出100間配套民宿。筆者沒有去核實這則消息的真假,但以100間的規模已經不小,於是就産生了這樣一些疑惑:這100間民宿是集中一個地塊建設還是分散在該主題公園的幾十平方公里之內?是統一經營還是租賃經營?如何體現當地的生活方式、風土人情?主人文化、家庭文化如何體現?等。思考了這些問題之後,也就有了另一個擔憂:民宿何為民宿,組團化的開發是不是一種“偽民宿”?而現實中類似組團式開發的民宿還真不少。

  誤區之三:集群發展

  有觀點認為:民宿是一個集群性非常強的産業,因此,必須要抱團發展,同一區域共用基礎設施。個體民宿的單打獨鬥,自立門戶,一切問題自己解決,不僅會增加民宿的成本,抬高民宿的消費單價,而且將導致同一地區的民宿無法形成合力而産生惡性競爭。這裡的集群發展如果是“大集中,小分散”,筆者不持異議。但需要指出的是,如果把集群式發展理解為諸如“民宿一條街”“民宿村”“民宿鄉”等“群眾性運動”,則恰恰將導致惡性競爭,其發展結果也必將是幾家歡喜幾家愁。

  誤區之四:資本運作

  目前我國大陸地區民宿基本可分為兩類,一是家庭情懷的生活性民宿,一是資本驅動的商業性民宿。與境外民宿發展不同的是,我們的民宿投資方多數是城裏人。就投資人身份來説,或企業老闆,或從事規劃設計的,或文化人,或對民宿情有獨鍾者;就資金來源説,或單一主體投資,或合夥,或眾籌。總之,愛好、衝動、利潤追逐等都有。市場經濟條件下,各類人群出於各種目的投資無可非議,也都有可能取得成功。但我們必須要思考以下幾個根本性問題:追逐利潤的商業投資行為和民宿的以個人情懷分享為特質是否衝突?眾籌或合夥經營如何來體現主人的生活情趣或家庭的文化特色?退一步説,急遽而來的投資熱潮對項目選址、經營特色、市場環境、未來供求是否都做了有效研究?總之,做民宿必須認真研究其“靈魂”的問題,否則就可能淪為和賓館等差不多的標準化住宿産品。

  誤區之五:設計為王

  縱觀大陸地區的民宿業,重設計之風甚囂塵上。近些年來,不少地方舉辦了民宿設計大獎賽這樣的活動;一些報人也在媒體上撰文“呼籲”如“設計,是鄉村民宿産業的問路石”“設計,成就民宿精品”等“聳聽”話題。設計之於民宿,固然重要,但還不能戴上“為王”的皇冠。

  在《尋找台灣的民宿精神》一文中,作者用8個關鍵詞、8句話來概括台灣的民宿精神:朋友——民宿讓你找到更多朋友;家——民宿承載著幸福家庭的不同版本;快樂——民宿是成全主賓獲得快樂;故事——民宿是過往記憶的載體;責任——民宿承擔社會積極角色;共榮——民宿應該是讓大家都好起來;美好——民宿傳播的是人和物的美好。對於這樣的觀點,我們是否可以理解為:沒有人氣的民宿,設計再好,也只是一個建築物而已;人情味永遠是民宿的靈魂,是關鍵的關鍵,是根本的根本,是民宿的本質所在。

  民宿發展可能還有其他一些誤區,只有謹防這些誤區,我們的民宿才有可能健康有序發展。

              熱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