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購”是啥?百度説:“通俗一點,就是找人幫忙購買需要的商品。”當代購成為一種職業時,聚焦海外代購行業並驚嘆“瘋狂代購催生了瘋狂套路”。
常規套路:買進賣出
代購行業的興盛源於中國和海外商品的差價。最初,很多中國在海外留學生和華人利用業餘時間買些奢侈品代購回國,賺些外快。這種代購方式現在看來太普通。
近些日子,代購風潮如火如荼。據美國《世界日報》報道,今年暑假,芝加哥時尚奧特萊斯寇馳專賣店曾舉辦過代購專場特賣會,在購物中心傍晚6時打烊後,特別對代購大客戶推出一場2小時的特賣會,來自大芝加哥地區的華人代購,開場前一個多小時就在名品店外大排長龍。根據市場調查顧問公司貝恩研究顯示,約六成多的中國消費者,曾經使用過代購服務,而2015年中國代購市場總金額約在80億美元左右。華人代購小莉當晚搶了90多件以皮包為主的皮件。她表示,特賣會全場只看到一位白人,一位墨西哥裔,其餘清一色是華人代購。除了奧特萊斯名牌店十分重視華人採購實力外,一般專賣店也時常借著私下舉辦員工折扣時,廣邀代購前往。
美國世界新聞網報道,英國公投脫歐後,英鎊匯價大跌至31年來新低,英鎊下跌也讓英國産品變得相對便宜,吸引掃貨一族,海外網上代購業務瞬間熾熱。英鎊兌人民幣的匯率驟降,也適逢英國夏季打折促銷季,英鎊下跌相當於商品獲得額外九折,令網上很多關於華人代購英國産品的資訊大受關注。倫敦大學國王學院博士生楊一帆日前表示,他一夜之間已接獲兩三位朋友的微信消息,要求代購英國手袋或奶粉。
瘋狂套路:公司經營
華人代購已經由以往的“單打獨鬥”變為“集團出戰”,代購規模已經吸引媒體聚焦。
澳大利亞澳洲網報道,中國高端消費者喜歡的澳大利亞綠色與健康的麥片、維生素保健品及嬰兒配方奶粉,通過澳中間頻繁的“行李箱貿易”,每年可以幫助4萬名澳大利亞華人代購獲得最高可達100萬澳元的銷售額。而從中看到商機的澳籍華人,則替代了傳統的澳洲超市與藥房,紛紛開起了自己的商店,借此成為代購們的供貨渠道。數百家為代購提供商品的倉庫及禮品店遍佈在雪梨各地。除了提供比本地超市與藥房價格更實惠的貨源外,這些店舖還提供打包服務。年僅26歲的徐小姐當了幾年代購後,建立起了一個成熟的公司,雇傭15名員工並供應2000種澳大利亞與紐西蘭的産品。
隨著代購産業化,代購的衍生産業也生意興隆。在美國華人生活和居住的洛杉磯,以移民為中心的快遞公司正如雨後春筍般涌現:聖蓋博市現有的所有15家向中國運送貨物的公司,都是在2011年以後成立;僅在2015年,南艾爾蒙地市就開辦了4家華人海運公司。此外,在周邊的亞裔社區內還散佈著幾十家此類公司。這些快遞公司中最大的一家兩年內就擴展到70個營運點和6家倉庫,而一個倉庫每天能發送3000多件包裹。該公司負責人認定代購行業將繼續擴張。
提示:風險難料
“代購”的拼音已作為新的英文詞彙,進入了歐美媒體的話語體系。這種由中國人首創的商業模式不僅拉動了西方的零售業銷售額,也給許多生活在海外的華人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好處。但在聚焦華人代購後,也友善地提示:“代購有風險”。
法國《歐洲時報》報道,隨著海外商家的限制、假貨和運輸的問題、中國海關政策的調整,給海外代購帶來“淘汰”和“轉型”陣痛。根據中國關稅調整方案,進口服裝、鞋靴、廚房用品、護膚品、醫療用品、堅果、嬰幼兒奶粉等日用品關稅下調,這讓代購“散戶”受到衝擊。此外,凡是未按照規定辦理報關手續的跨境電商交易和代購行為,都會涉嫌走私。這樣規定,直接讓代購進入了一個灰色地帶。
隨著國際間跨境電商的興起,對海外個人代購也造成了一定的衝擊。日本《中文導報》報道,隨著日元貶值,激發了不少中國人購買日本商品的熱情,在日中國留學生、家庭主婦紛紛加入了代購大軍“人人做代購”;2016年以來,日本各大生産商、銷售商看到商機紛紛建立直銷中國的網路平臺,華人代購的生意每況愈下。日本企業也發現了巨大商機,紛紛建立面向中國市場的網路平臺,並吸引了越來越多消費者。據日本經濟産業省統計,借助跨境B2C(商對客,即企業直接面向消費者銷售産品)海淘模式,2015年中國消費者從日本海淘消費的總金額約為7956億日元,較上年同比增長31.2%。華人準備大規模投入代購産業需要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