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多年發展,我國旅遊業已經從奢侈消費發展為百姓常態化生活選項。新華社記者日前赴全國多地調研發現,我國正快步邁向“旅遊社會”。
對“旅遊社會”,業界學界給了4個重要衡量指標:一是居民實際收入增長;二是個人可自由支配的閒暇時間增多;三是居民旅遊需求旺盛,旅遊成為大眾化常態化生活方式;四是旅遊影響社會的方方面面,全社會都是旅遊環境,需要按照“大旅遊”來管理。
我國從1995年5月1日起實行五天工作制,全年雙休日有104天。1999年起實施黃金周假期,此後經過調整確立法定節假日11天,數量居於全球中等偏上水準。
從國際上看,衡量一個國家旅遊消費普及率的重要指標是國民出遊率,中等發達國家居民每年出遊超過3次,發達國家居民每年出遊8次以上。2015年我國國內旅遊人數突破40億人次,每人平均出遊率達2.98次。今年春節,全國接待遊客3.02億人次。
中國旅遊研究院院長戴斌認為,從國民年每人平均出遊率看,旅遊已成為我國百姓常態化的生活選項。遊客從過去關注景點,逐漸轉向慢遊體驗城鄉生活,與城鄉居民共用常態化生活空間。
據統計,目前96%的國內旅遊、65%的出境遊是散客自助遊。專家認為,我國旅遊業已基本實現了休閒化、大眾化和社會化,成為人們的一種普遍生活方式和基本權利。
旅遊正影響社會的方方面面。旅遊扶貧是新時期扶貧開發的重要力量,“十二五”以來,通過發展鄉村旅遊,帶動了1000萬貧困人口脫貧,佔全國貧困人口的10%;通過旅遊外交,中國進一步走向世界,越來越得到國際社會的認可和關注。
旅遊業作為綜合性産業,産業鏈條長、産品形態多,對餐飲、住宿、交通、零售、文化、金融、電信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拉動作用。世界旅遊組織測算,旅遊收入每增1元,可帶動相關行業增收4.3元。
來自國家旅遊局的數據顯示,2015年旅遊業對全國GDP的直接貢獻為3.32萬億元,佔GDP比重的4.88%;綜合貢獻為7.34萬億元,佔GDP總量的10.8%。旅遊直接和間接就業7911萬人,佔全國就業總人口的10.2%。
中國社科院研究員戴學鋒認為,急需改革創新旅遊業和城市管理模式、機制,建立與旅遊發展相協調的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機制;加強旅遊綜合執法,形成旅遊、交通、公安、工商、環保、文化等部門聯動,也顯得尤為迫切。
“閒”來的産業 覆蓋面廣拉動力強
在人們印象中,旅遊是小産業,是“閒”出來的産業。在國家統計局多年的統計年鑒中,旅遊業的統計口徑只代表“旅行社”業的相關數據,直到2015年才針對旅遊業開展了一次專項統計;在很多地方,城鄉總體規劃和土地利用規劃往往不會考慮旅遊業。
“到一個地方,人們通過旅遊近距離接觸各個行業。然而,人們往往忽略了旅遊業作為支柱産業的潛力。”中國旅遊智庫秘書長石培華説。
據介紹,旅遊業的關聯産業超過110個,且近年來對相關産業貢獻不斷凸顯,對住宿業的貢獻率超過90%,對民航和鐵路客運業的貢獻率超過80%,對文化娛樂業的貢獻率超過50%,對餐飲和商業的貢獻率超過40%……“一業興、百業旺”,更重要的是,旅遊業改善著當地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
據介紹,2015年全國旅遊總收入達4.13萬億元,完成旅遊投資10072億元,同比增長42%。國家旅遊局預測,未來3年,我國旅遊直接投資累計將超過3萬億元,並將帶動15萬億元以上的綜合投資。
近年來,很多國家爭相出臺吸引我國遊客的政策,要求與我國開展多種形式的旅遊合作。今年春節前,很多國家和地區紛紛出招吸引我國遊客:日本東京淺草寺前,仲見步行街懸挂起金猴圖案;美國紐約帝國大廈演繹著“大聖歸來”燈光秀;阿聯酋迪拜地標建築帆船酒店秀出中文書法“猴”和“猴年吉祥”字樣……
“旅遊業既拉動投資又拉動消費,富民富財政,融合度高、覆蓋面廣、拉動力強。我們一定要建設好這一國民經濟的戰略性支柱産業和現代服務業。”國家旅遊局局長李金早表示。
形成合力 建立有效監管機制
三亞,我國南部熱帶濱海旅遊城市,常住人口約70萬,2015年接待遊客1500萬人次,是常住人口的20倍;今年春節7天假期接待遊客83.9萬人次。
目前,幾乎所有的省區市都將旅遊業列入戰略性支柱産業,85%以上的城市、80%以上的區縣將旅遊業定位為支柱産業。然而,記者了解到,多地未對此給予相應的規劃。
李金早説,我國旅遊要從“景點旅遊”向“全域旅遊”轉變。全域旅遊是空間全景化的系統旅遊,跳出傳統旅遊謀劃現代旅遊、跳出小旅遊謀劃大旅遊。
“青島大蝦”“哈爾濱天價魚”,背後反映出工商、物價、旅遊等多頭管理,未形成合力的體制現狀。“旅行中出現的問題,不能指望旅遊部門一家來管,相關部門應各司其職、形成合力。”中國旅遊研究院院長戴斌表示。
在雲南,西雙版納成立了州旅遊發展委員會,由發改委、公安、工商、質監、衛生、文化等11個部門聯合建立旅遊發展委員會綜合協調機構。截至目前,全國已有10個省區市實現旅遊綜合管理體制改革創新。
2月19日國辦印發通知,強調要加快建立權責明確、執法有力、行為規範、保障有效的旅遊市場綜合監管機制,進一步解決擾亂旅遊市場秩序、侵害旅遊者權益等突出問題。
摸清家底 創新旅遊産品
“出門找廁所”關鍵時刻急煞人。針對這項最基礎、最緊迫的需求,國家旅遊局在全國範圍內發起了頗具聲勢的“廁所革命”。截至去年12月底,各地已完工的廁所22009座,佔全年總計劃的104.67%。
從身邊具體事出發,政府、學界、業界愈來愈關注旅遊業大課題。
做好旅遊統計工作。記者在調研中發現,目前我國多部門對旅遊的統計遠遠不足。家底不清,家境不明,為此,國家旅遊局去年12月成立數據中心,負責旅遊行業統計和經濟核算工作。據悉,各地也將相應建立地方旅遊數據中心。
力促旅遊消費轉型升級。國家旅遊局數據顯示,2015年我國公民出境旅遊達1.2億人次,出境人次和消費均列世界第一。專家指出,我國應進一步完善旅遊購物的稅收政策,採取綜合手段引導境外消費回流。
加大旅遊業創新驅動。記者在調研中發現,大到景區建設,小到旅遊商品生産,目前雷同、低質現象突出。三亞市政協副主席鄭鋼説,必須加強創新,創造更豐富多彩、有特色的旅遊産品。
提升全民文明旅遊素質、更加科學合理的休假制度安排、推進旅遊管理改革創新……
今年,我國與聯合國旅遊組織將共同主辦首屆世界旅遊發展大會。“世界從未像今天這樣關注中國、在意中國、審視中國。中國也從未像今天這樣關注世界、融入世界、影響世界。”李金早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