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大搞開發到重視環境保護 是社會發展必然趨勢

2016-01-20 10:20:21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朱益民 字號:T|T
摘要】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上強調,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在區域發展過程中,由以前的大搞開發建設到現在重視資源環境容量限制、生態環境保護,是社會的進步,也是歷史的必然選擇。

    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上強調,長江擁有獨特的生態系統,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寶庫。當前和今後相當長一個時期,要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

  國家最高決策層的堅定表態振聾發聵。這意味著,以修復長江生態環境為主要目標的大保護戰略將成為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最緊迫而重大的任務”。這是從中華民族長遠利益考慮作出的重大戰略調整。如何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使綠水青山産生巨大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使母親河永葆生機活力,是值得我們思考的重大現實命題。

  長期以來,一提到區域發展,我們往往想到的是大搞開發建設,爭取大上項目、上大項目,迅速拉動經濟增長。不可否認,在一定的歷史時期內,這種強烈的發展衝動可以理解,它是我國經濟發展必然經歷的階段。

  但在大開發過程中,囿于自身利益和認識水準的局限性,各地往往忽視了資源環境容量限制和生態環境保護。日積月累,環境不斷惡化,生態功能日漸衰退,成為經濟社會進一步發展的瓶頸。長江沿岸分佈著五大鋼鐵基地、七大煉油廠以及40多萬家化工企業,僅規模以上的排污口就有6000多個。2012年水利部水資源公告數據披露,全國廢污水排放總量785億噸,其中近400億噸排入長江——幾乎相當於一條黃河的污水排進了長江。高強度開發帶來的污染觸目驚心,加上水土流失、石漠化加劇、河湖濕地退化,使得河流通航能力下降、物種瀕臨滅絕、地質災害頻發,成為母親河不能承受之重。

  正因為如此,習近平總書記才提出“要在生態環境容量上過緊日子”,發展規劃要發揮引領約束功能。在保護生態環境、建立統一市場、加快轉方式調結構方面,要用“快思維”、做加法。而科學利用水資源、優化産業佈局、統籌港口岸線資源和安排一些重大投資項目,如果一時看不透,或者認識不統一,則要用“慢思維”,有時就要做減法。對一些二選一甚至多選一的“兩難”“多難”問題,要科學論證,比較選優。對那些不能做的事情,要列出負面清單。

  這就是説,今後在長江經濟帶,凡是有利於保護、修復生態環境的事要多做、快做,比如長江防護林體系建設、水土流失及岩溶地區石漠化治理、退耕還林還草、水土保持、河湖和濕地生態保護修復工程等。而那些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換取一時經濟增長的事要少做甚至不做,比如修建小水電、毀林開墾、過度放牧、圍湖造田等。要有所為、有所不為,共同努力把長江經濟帶建成生態更優美、交通更順暢、經濟更協調、市場更統一、機制更科學的黃金經濟帶。

  從大開發到大保護,體現的是生態文明的進步,也是歷史發展的必然選擇。

              熱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