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去年以來,昌邑市北孟鎮針對鎮域面積較大、村莊較多、群眾辦事不方便、服務管理水準不高等實際情況,科學設置了農村社區15個。北孟鎮著力加強社區建設,努力提高農村社會服務管理水準,大手筆、大格局、大夢想如春風化雨,催開“花園”座座。
明確定位,理順社區運作構架
北孟鎮有92個村,共計居民20322戶、7.2萬人口,其中黨員3167名,轄區總面積178平方公里。針對鎮域面積較大、村莊較多、群眾辦事不方便、服務管理水準不高等實際情況,北孟鎮科學設置了農村社區15個。自去年以來,北孟鎮堅持把農村社區建設作為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和推進新型城鎮化的配套工程來抓,以消除割裂城鄉的二元結構為目標,以充分發揮服務管理作用為重點,創新思路,延伸服務,全力做實社區平臺,努力構建新型治理機制,夯實了基層基礎,促進了農村的和諧穩定發展。
明確目標,統一思想。根據有關指示要求和精神,北孟鎮確定了農村社區建設的目標,即通過鎮級事務下放和村級事務上收,全面建設以社區服務中心為主體、專項服務設施為配套的農村社區服務管理新網路,使農村社區成為農村社會服務管理的基本單元,力爭2017年實現以社區單位換屆,形成一社區一村委會的格局。
擇優選拔,配強力量。選拔12名農村工作經驗豐富、工作積極性高的機關幹部和3名威信高、能力強的村黨支部書記擔任社區書記,選拔15名優秀村黨支部書記擔任社區主任。積極推行機關幹部力量下沉,並將全鎮享受財政補貼的162名村幹部納入社區幹部隊伍進行統一管理,徹底解決了社區工作人員不足的問題。
健全制度,規範運作。制定了《北孟鎮農村新型社區工作規範》,建立集中辦公制度,各社區至少有2名工作人員固定坐班,接待辦事群眾,處理日常事務;建立集中議事制度,每週一上午召開各社區例會,傳達上級有關要求,安排部署相關工作;建立集中學習,建立村級事項監管制度,對村級重要事項適時召開社區會議集體研究把關;建立包村聯村制度,確定每名社區幹部直接包靠和聯繫一到兩個村;建立矛盾化解制度,通過隨機走訪、民情懇談等形式,及時了解社情民意,化解矛盾隱患。
突出重點,增強社區運作實效
社區建設突出服務主題,實現便民惠民。在堅持審核把關、確保安全保管的基礎上,將村級公章放到社區管理,化解了社區服務群眾的制約瓶頸。堅持利民為本、權隨事走、該放則放、能放即放的原則,梳理整合現有鎮級行政審批事項和服務資源,將民政救助、社保、司法調解等相關職能最大限度地下放到社區,並制定服務清單,將社區能夠辦理的業務進行全面公示。主動徵求群眾意見,在塔耳堡社區鳳凰山規劃和街道綠化過程中,多次指導召開村支部書記會議,書面徵求塔耳堡社區127戶沿街業戶意見,確定把鳳凰山改造作為今年的重點建設項目,並對綠化標準、方案進行提前公示,採納群眾的意見,前期投資200多萬元完成了規劃和街道綠化,工程正在有序推進。
突出穩定主題,化解矛盾糾紛。把維護穩定作為社區工作的重要任務,組織社區幹部按照聯繫和包靠村分工,定期走村入戶,了解社情民意,掌握基層動態。對發現的不穩定苗頭,能當場解決的當場解決,不能當場解決的立即回社區共同研究解決方案。在此基礎上,建立信訪聽證、風險預警、警民聯調、司法機關介入和邀請法律顧問參與等機制,確保了把矛盾問題化解在萌芽狀態。今年第一季度,全鎮到鎮以上信訪量下降40%,已化解信訪積案3起。突出黨建主題,實現和諧發展。
立足資源,推動産業轉型發展
北孟鎮將發展村級經濟作為社區産業轉型發展的有力支撐,按照“一社區一品牌”的思路,發揮各社區的自主性,立足本社區的經濟基礎、資源優勢、文化傳統等情況,把所屬村莊聯合起來抱團發展,壯大集體經濟,帶領群眾增收致富。
以土地入股的形式成立社區土地儲備中心,進行土地整體流轉。充分發揮社區的土地儲備中心帶動作用,開啟土地整體流轉新模式,加快推進農業發展方式轉變,提升農業綜合生産能力、農産品核心競爭能力和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各社區如想進行土地集體流轉,可通過此中心進行協調民事或對外聯繫,並以收取土地流轉資金的5%作為社區運作的經費。
推進社區農業産業化、規模化、品牌化經營,鼓勵興辦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運用發展企業的思路發展農業,強化品牌發展,支援現有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參與規模化經營,組織有條件的村組建勞務隊伍服務規模化經營,延伸産業鏈,構建從田間到餐桌、從原料到成品、從生産加工到消費,産加銷一體化、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的産業鏈條,讓農民變成“職業農民”,提高收入,減少風險。北孟鎮共有家庭農場80余家,專業合作社173家。在此基礎上,對四個省定貧困村有針對性的制定脫貧計劃,對東屯村實施遷村並點工程,將整村搬遷到鎮區,改善群眾的居住環境;對北孟一村、郭家上疃村的村民實施大棚技能培訓的同時,開展土地整體流轉,發展家庭農村和專業合作社;對李家井村重點實施光伏發電項目,真正實現脫貧。
堅持內引外聯,推動産業發展升級。自去年以來,全鎮共籌措資金500余萬元用於硬化道路、安裝路燈、植樹造林等,並把大力發展飛地經濟作為突破濱海、發展工業經濟的總抓手,分別在濰坊濱海工業園、昌邑濱海工業園先後引進了投資5.5億元的濰坊奧利通機械設備有限公司組裝50萬套空調項目和16億元的濰坊德潤石油機械有限公司年産600萬支抽油桿等項目。
加大投入,強化社區運作保障
落實運作經費,加強督導考核。進一步加大了社區經費投入力度,在前期核算的基礎上,按照較近社區每月1萬元,距離較遠社區每月11000元的標準,確定了社區運作經費的標準。同時,按照村支部書記崗位工資1:1的比例配齊績效工資,保證村支部書記每年的工資在3萬元左右,社區工作人員每年的工資在2.5萬元左右,確保社區人員的職業化。制定了“2016年度社區工作考評細則”,實行百分制,按照4:5:1的比例將其分為“社區運作管理、村級事務管理、分管領導評價”三個方面內容,其中,將社區運作管理分為七項具體內容並設定了評分標準,將村級事務管理單獨列出,制定村級考評辦法,將各分管領導的分管工作打分作為分管領導評價,並將最終考核結果直接與社區運作經費掛鉤,實行“一月一考核,一月一公示,一季度一總結,一季度一兌現”。
創新工作方式,引入資訊管理。針對鎮區與偏遠村莊之間距離較遠、來回不方便的實際,利用“網聯網+”思維,建立了“北孟鎮黨群視頻互動平臺”,與社區之間搭建了可視化的互動交流平臺,實現“面對面”的技能培訓、召開會議、業務諮詢和領導幹部線上接訪等;建立“北孟鎮業務協作平臺”,實現黨政幹部在社區可以隨時閱文辦文,確保社區幹部能夠“心在社區、身在社區”;建立工作交流微信群,並設立“北孟政務資訊”公眾號,及時發佈機關資訊和惠農政策等。針對普通黨員的管理,15個社區92個村分別成立了掌上黨支部,能夠將最新的政策及時傳達到每一名黨員。
完善硬體設施,規範社區運作。按照“一廳一校十室”標準,對15個社區逐個進行了自查,確定了目前整改的重點,立足實際,按照由遠及近、分步實施的原則,確定整改期限。
記者採訪結束的時候,一位前來塔耳堡社區的辦事的村民頗多感慨,他説現在的社區建設真的是便民惠民,生活在社區裏啥事都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