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濟南市城市總體規劃,主城區規劃形成兩條景觀主軸、兩條景觀副軸和六個風貌分區。泉城特色風貌帶,嚴格控制大明湖周邊地區建築高度,保護大明湖至千佛山之間“佛山倒影”這一故有景觀。
兩條景觀主軸,一是南北泉城特色風貌軸:以千佛山、古城、黃河為主線,串聯四大泉群和大明湖等重要自然、歷史要素,是展現和延續自然山水城市特徵的景觀風貌主軸。二是東西城市時代發展軸:以經十路為主線,串聯泉城特色風貌帶、燕山和臘山新區及東、西部城區,是體現城市發展時代特徵的景觀風貌主軸。
兩條景觀副軸,一是燕山新區現代城市景觀軸:以燕山中心區為核心,以大辛河為紐帶,向北串聯華山風景區和黃河,向南串聯龍洞地區。二是臘山新區現代城市景觀軸:以臘山中心區為核心,以臘山河為紐帶,向北串聯美裏湖和黃河,向南串聯臘山。
風貌分區方面,規劃形成古城—商埠區、臘山新區、燕山新區、王舍人—賢文片區、東部城區和西部城區六個風貌分區,統籌協調各風貌分區景觀的整體性和獨特性。
泉城特色風貌帶集中體現了“山、泉、湖、河、城”有機相融的城市特色,體現自然山水和古城的有機結合,突出自然景觀和地方傳統文化,保持風貌帶特有的空間形態。
嚴格控制風貌帶內重點地段的建築高度。大明湖周邊地區高度控制:北至膠濟鐵路,控制高度由南至北為24—50米;東、西分別控制至東、西護城河以外約200米,控制高度由內向外為18—36米;南至泉城路,控制高度由北至南為15—45米。保護大明湖至千佛山之間“佛山倒影”這一故有景觀,滿足大明湖北岸至千佛山一覽亭以上山體的通視要求。
三大歷史文化街區嚴格保護街巷道路
作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濟南對歷史文化和特色風貌的保護尤為重要,建立“歷史文化名城、歷史文化街區、文物保護單位”三個層次的保護體系。
以古城為主體的泉城特色標誌區重點保護整治“一城一湖一環”(古城、大明湖、環城公園),控制建築高度,保護古城的街巷肌理和泉池園林水系,增加開敞空間。規劃保護3個歷史文化街區,即芙蓉街-百花洲歷史文化街區、將軍廟歷史文化街區、山東大學西校區(原齊魯大學)歷史文化街區。
芙蓉街-百花洲歷史文化街區核心保護範圍南至芙蓉巷,北至大明湖路,東至珍池街,西臨貢院墻根街,面積約8公頃。建設控制地帶,南至泉城路、曲水亭街南側,北至明湖路,東至縣西巷、珍池街、院前街、西更道街一線,西臨貢院墻根街,面積約17公頃。
將軍廟歷史文化街區核心保護範圍南至鞭指巷49號南外墻,北至壽佛樓後街4號北外墻,東至鞭指巷東邊界,西至太平寺街、西城根街,面積約9公頃。建設控制地帶,南至泉城路,北至大明湖路,東至鞭指巷東邊界,西至西城根街、太平寺街西邊界,面積約6公頃。
山東大學西校區歷史文化街區核心保護範圍為校園內和齊魯醫院內的歷史建築集中區域,總面積約18公頃。建設控制地帶,北至齊魯醫院北界,南至經十路,東至山東大學西校區東界,西至廣場西溝,總面積約25公頃。
歷史文化街區內的建築保護與更新應體現歷史的真實性、風貌的完整性和生活的延續性。嚴格保護街區內的街巷道路和空間尺度,逐步調整不合理的土地使用功能,完善市政設施和綠化環境系統。建設控制地帶內新建和改建的建築,要與歷史文化街區內的整體風貌相協調。
(生活日報記者 趙國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