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果品倉庫曾瀕臨破産 24年後成濟南最大文化市場

2016-07-31 09:32:33 來源:大眾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高靜 字號:T|T
摘要】作為濟南市民週末常去逛的地兒,英雄山文化市場算是一個。圖書業戶從幾百家減少到幾十家,圖書的種類也變了不少,曾經還有很多社科類讀物,現在基本都是兒童讀物和教輔書。現在的文化市場每逢週末等節假日,日均客流量能有兩三萬人,業戶也早就滿滿噹噹,有的人已經在這兒經營了十幾年。

    原標題:瀕臨破産的果品倉庫,24年後成濟南最大文化市場

 

瀕臨破産的果品倉庫,24年後成濟南最大文化市場

 

  現在的英雄山文化市場。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于悅/攝

  作為濟南市民週末常去逛的地兒,英雄山文化市場算是一個。這個和北京潘家園、南京夫子廟、上海豫園並稱為全國四大文化市場的地方,24年前還是五六個果品倉庫。如今,這裡的圖書、古玩、奇石、字畫等物品應有盡有,成了許多文化愛好者的必去之地。

  原是果品倉庫

  上世紀90年代發展艱難

  英雄山文化市場成立於1992年,原是濟南果品總公司的一個下屬倉庫,就叫英雄山果品倉庫,擔負著濟南市民的水果食需供應,我就在倉庫裏上班。當時計劃經濟正在向市場經濟轉型,國營企業負擔重、人員多,經營方式落伍,很難適應當時的發展形勢。許多企業趁機轉型,例如,蔬菜公司搞起了果品經營,鐵路、公路部門利用自身優勢運輸售賣果品,我們受到了很大衝擊。

  倉庫的地理位置也約束了自身發展,它處在馬鞍山路南側,屬於英雄山風景區,計劃經濟時期周邊都是園林、林場這樣的事業單位,到了上世紀90年代都建成了政府部門的居民樓宿舍,限制大車進入。而我們的經營方式是靠農民拉著貨進來後再送去門市部,所以首當其衝。

 

 

  英雄山文化市場早期照片。

  正在這時,北邊堤口路自發形成的水果批發市場發展得很快,他們那邊交通方便,稅收各方面都有優惠,而且運作靈活沒有負擔,所以我們倉庫直接被PK下去,到了上世紀90年代初就很難維持下去了。近兩萬平米的面積,包括五六個大倉庫,卻利用不起來,顯得空曠曠的,職工工資也青黃不接。倉庫沒有存貨就用來出租,價格有每平米每天5分錢的,有兩毛的,光這樣也掙不夠吃的。

  偶然間,我們聽到消息説,全國的文化市場將來可能要放開,而且南方已經出現了一家,就在武漢市的武聖路上,當時是全國唯一一個。我們去那兒考察了一次,那個文化市場只是在兩個居民樓之間建了一排鐵皮房子,賣各種東西,生意特別紅火,而且一天的房租竟然已經漲到每平米1元多錢。相比之下,我們跟人家差距太大了。

  變身文化市場

  地攤佔一半以上

  果品倉庫正式變身為文化市場是在1992年5月1日。起初投入了10萬元蓋了29間房子,算是起步,然後到處招商。但因為市場並不挨著馬路,東、西門都跟馬鞍山路距離100多米,所以很多人並不願意來。最後,勉強湊到了20多家書店開業,還開過一次圖書訂貨會,慢慢地,其他地區的人知道了濟南有個文化市場。

  1994年,英雄山下的早市因為阻塞交通被取消,這給我們創造了一個機遇。我們用水電免費、場地隨挑等優惠條件,把該市場裏與文化相關的奇石根雕、花鳥魚蟲、古玩字畫等攤位吸引了進來,前三個月沒收任何費用。這就是如今英雄山市場地攤文化的雛形,沒想到正是這些地攤集聚了大量人氣。

  三個月試運作後,地攤就開始規範運營了,劃定兩米一個攤位。一個瀕臨破産的倉庫辦市場,底子當然很薄,記得當時拉了一車殘缺不全的石板來給它們搭臺子、劃場地。這種簡易的形式持續了兩三年,直到後來才給業戶們做得起鐵皮車,那種車底下兩個門,業戶可以把貨物鎖在裏面,不用每天搬來搬去。雖然市場設施很簡陋,但來玩的人都覺得挺好玩,名氣就傳了出去。

  現在,市場有固定房屋的業戶500多家,加上地攤達到1100多家,從業人員2000多人,地攤佔一半以上。地攤文化的特點一是親民,二是接地氣。文化市場裏的地攤雅俗共賞,有便宜的小玩意兒,也有不少有藝術價值的高價古玩,經常受到各種圍觀,很多攤主擺一天下來比實體店掙錢還多,週末甚至會有一些京津冀等外地文玩商家過來擺攤。這是英雄山文化市場的特色,應當一直傳承下去。

 

 

  英雄山文化市場賣文玩的攤位。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于悅/攝

  經歷兩次改造

  成首條特色商業街

  在1996年,很多外地來濟南的人都知道這裡有個好玩的文化市場,這也引起了政府部門的關注,還派工作組來現場進行了市場評估,誰知來了之後連個坐著討論的地方都沒有。總是這樣簡陋的環境自然不行,為了建成全國都能數得著的文化市場,重新規劃設計被提上日程。

  我們又開始到各地考察建築形態,在合肥的城隍廟發現,徽派建築比較適合我們市場的格局。於是,從1999年起市場開始改建,設計院將徽派建築風格如小青瓦、馬頭墻、連廊這些元素調整融入到新市場改造中,採取一年建一座樓的辦法,共投入了2800萬元,到2004年才改建完,經營業戶也發展到420余戶。當時,資金籌集也很困難,很多職工都主動掏錢支援市場改造。

  2004年到2005年,市場又改造完善了通訊、托運、餐飲、會議、展覽等配套服務設施。樓是蓋起來了,但也只是個形狀,沒有外飾。2006年,英雄山文化市場開始二次提升,主要針對像地面、墻飾、門窗等色彩的豐富和檔次的提升,完成市場大部分建築外觀倣古改造,落成垂花門、倣古牌坊、聚賢齋等項目。

  後來,青花瓷壁畫《山水泉城》、銅浮雕壁畫《鳳鳴歷山》、《儒行天下》等文化上墻工作也完成了,市場開始打造倣古特色街,東西入口各建了一座通天柱彩繪牌坊,街道兩側建築全部進行了梁枋彩畫,增設古建部件。2012年3月,英雄山商業街區通過國家商務部評審,成為濟南市第一條“中國特色商業街”。

  市場主體

  從書店轉為文玩

  在圖書電商崛起之前,英雄山文化市場還是華東地區圖書期刊的主要集散地,圖書類經營能佔市場90%以上的比重,直到1998年,人氣還非常旺。後來受電子産品的衝擊,買書的少了,書店逐漸萎縮,反而珠寶玉器從原來的十多家擴展到現在的八九十家,如今還是賣文玩産品的最多。

  圖書業戶從幾百家減少到幾十家,圖書的種類也變了不少,曾經還有很多社科類讀物,現在基本都是兒童讀物和教輔書。留下的圖書業戶也基本都是省市一級的代理書商,面對實體書衰敗的形勢,他們也各尋出路,有的和幼兒園、小學聯繫做活動,有的建立了自己的網路銷售平臺,或是擴展經營業態。

  現在的文化市場每逢週末等節假日,日均客流量能有兩三萬人,業戶也早就滿滿噹噹,有的人已經在這兒經營了十幾年。雖然所處位置寸土寸金,但這裡的市場租金一直保持著同類市場的一半以下,最好的位置也只有每平每天4元多錢。

  到2014年,市場建立了藝術館,還開始策劃舉辦全國性的展覽,固定在4月份辦珠寶玉石文玩展,10月份辦文房四寶展。從去年的展覽情況看,吸引的人還是很多的。近來,我們將4號樓地下室進行了改造,打造成全長150米、總面積約1300平米的“齊魯精品文玩淘寶城”,準備精選部分濟南的非物質文化遺産進場。

  未來,我們還想繼續做文化市場,讓它成為濟南城市的名片,不光能讓人買到感興趣的文玩圖書,也能成為文化交流的中心,比如開設國學講座、書法培訓,並加入會展、拍賣等因素,打造一個文化綜合體。

  口述人:英雄山文化市場副經理 姚洪生

  採訪整理: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于悅

 

 

 

              熱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