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聊齋俚曲“飛”入尋常百姓家(圖)

2016-05-03 10:57:06 來源:中國網山東 作者:劉佳 閆盛霆 郗文嬌 責任編輯:張靖浛 字號:T|T
摘要】近日,在山東省淄博市淄川區西河鎮中坡地村文化廣場上,一場新編聊齋俚曲戲《姊妹易嫁》吸引了眾多村民前來觀看,這是淄博市聊齋俚曲劇團今年送戲進村惠民工程的第四場演出。“聊齋俚曲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是咱淄川的寶貝,能在家門口聽到聊齋俚曲,這樣的機會太寶貴了!”觀眾李京友激動地説。

淄博:聊齋俚曲“飛”入尋常百姓家(圖)

淄博市聊齋俚曲劇團在淄川區雙楊鎮楊寨村演出。 閆盛霆 攝

淄博:聊齋俚曲“飛”入尋常百姓家(圖)

聊齋俚曲戲《求罵》劇照。閆盛霆 攝

  中國網山東魯中5月3日訊 (記者 劉佳 通訊員 閆盛霆 郗文嬌)近日,在淄博市淄川區西河鎮中坡地村文化廣場上,一場新編聊齋俚曲戲《姊妹易嫁》吸引了眾多村民前來觀看,這是淄博市聊齋俚曲劇團今年送戲進村惠民工程的第四場演出。“聊齋俚曲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是咱淄川的寶貝,能在家門口聽到聊齋俚曲,這樣的機會太寶貴了!”觀眾李京友激動地説。

  聊齋俚曲被稱為中國明清時期民間音樂的“活化石”,它與《聊齋志異》同出自蒲松齡之手,是蒲松齡俗文學的代表作。《聊齋志異》以文言文寫成,非一般平民百姓所能讀懂,蒲松齡便用聊齋故事,借用當時流行的民間小調進行再創作,經過填詞而成了用淄川方言土語演唱的“聊齋俚曲”。

  因為曾經只傳唱於淄川地區,聊齋俚曲一直少有人關注。隨著時間的推移,甚至很多淄川當地人都不知“聊齋俚曲”為何物。直到80年代末期,陸續有學者到蒲家莊采風,了解聊齋俚曲,人們才開始逐步意識到聊齋俚曲的價值。2006年5月,聊齋俚曲戲列入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2014年聊齋俚曲戲被正式確認為我國戲劇界新戲種。

  演唱是最好的傳承

  自己帶飯、帶水跑到十幾裏地外的村莊去觀看演出;一家人齊上陣推沙土墊場地,為俚曲演出提供保障;冒雨觀看演出,直到大雨打濕樂器實在無法繼續,才戀戀不捨地散去……這是2015年聊齋俚曲劇團百場巡演過程中遇到的熱心觀眾。

  聊齋俚曲劇團的存在,讓傳唱了300多年的俚曲戲重煥生機。它們義務走進學校、企業、村居、劇院巡演,將聊齋俚曲的演唱送到社會各個階層,迄今公益演出400余場次,觀眾50萬餘人次。

  “演唱是最好的傳承。劇團的存在就是要保護好、傳承好聊齋俚曲,讓所有的父老鄉親都能聽到鄉音演唱的俚曲。”淄博市聊齋俚曲劇團團長王世忠説。

  劇團的成立源於文藝愛好者的執著奔走。2008年7月,在王世忠、陳倩、楊道坤等老文藝愛好者人的呼籲下,淄博市聊齋俚曲劇團正式成立。“提議的老文藝愛好者研究聊齋俚曲可以説到了癡迷的地步,他們極力想為俚曲的保護和傳承做些工作,所以才最終促成了劇團的誕生。”常務副團長李蘭珉説。

  劇團成立後,整理出版了《聊齋俚曲音樂集》和《聊齋俚曲戲劇本選集》兩本書,收錄迄今蒐集到的聊齋俚曲音樂46首,整理聊齋俚曲戲等文本16齣,並製作聊齋俚曲曲牌示範教唱和聊齋俚曲戲演出光碟廣泛發放社會。

  他們不再停留於以往的説唱,而是有意識地向舞臺演劇探索。根據蒲翁著作中的動人故事創編了《求罵》、《漁翁和城隍》、《鐘妹慶壽》、《禎姑》等;根據淄川區兩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聊齋俚曲和孟姜女傳説創編了聊齋俚曲戲《孟姜女》;創編俚曲現代戲《帶著奶奶做新娘》、《丫頭大主任》、《環保衛士》等13部聊齋俚曲戲。2009年9月,藝術團創編的第一部聊齋俚曲戲《求罵》,在“中國濱州·博興第六屆國際小戲節”上首戰告捷,榮獲“最佳劇目推薦獎”。從此,一發不可收,他們又先後榮獲第二屆山東“泰山文藝獎”三等獎、第二屆山東省農村地方戲大賽二等獎、首屆山東地方戲新創作小戲展演二等獎、第十屆中國藝術節山東省“星光獎”金獎等20多項榮譽。聊齋俚曲劇團也被命名為山東省振興地方戲曲示範基地。

  這支50余人的隊伍,平均年齡在50歲以上,志願從事聊齋俚曲的創作、演唱、傳承活動。不管是年逾古稀的老領導還是教師、工人,他們拋開身份、年齡、職業,一人身兼數職,業餘時間義務編曲、排練,毫無怨言。在臺上,他們穿的光鮮亮麗,是總導演、樂隊總指揮、琴師、音響師、燈光師;一下臺,他們就變成了裝卸工、搬運工、電工、司機。有的演員為了保證百場演出的順利進行,在母親不幸去世後沒幾天就脫去孝衣、換上戲裝,上臺演出;有的演員家在外地,有的患有嚴重心臟病,還曾有懷孕的“準媽媽”,種種困難沒能阻擋劇團的演出腳步。

  2015年11月,在山東省群眾文藝新創作品匯演上,劇團編演的聊齋俚曲戲《求罵》參加了復賽選拔,與全省各市22個優秀戲曲節目激烈角逐後勝出,有望參與角逐中國第十一屆藝術節“群星獎”。今年2月18日,在“2016年青島蘿蔔·元宵·糖球會”上,聊齋俚曲戲首次亮相。《拉墳》、《求罵》、《王六郎》等經典節目讓2000多名觀眾領略了聊齋俚曲的風采,收穫了陣陣掌聲。這是聊齋俚曲走出淄川進行的首次商演,廣受認可。

  從瀕臨失傳到更多人熟知,聊齋俚曲劇團讓俚曲的傳播範圍越來越廣,一步步走向全省、全國。

  傳承永無止境

  “問奴家,問奴家,現住廣寒王母家……”,聊齋園內,蒲松齡第11世孫、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産聊齋俚曲傳承人蒲章俊正在免費為遊人演唱俚曲《迓迓油》。在品茗之際,傾聽著古樸而又接地氣的的俚曲,讓人仿佛又回到了三百多年前的聊齋故事中。“蒲松齡創作的俚曲共有14種,唱腔近60個,現在能唱出來的還有十幾個。”蒲章俊説。

  據蒲章俊介紹,俚曲茶座剛開始經營時,廳裏的大部分座位是空著的。但是,就算只有一個人,他們也堅持演唱。俚曲要口傳心授,才能代代相傳。而現在,這間100多平方的茶座裏,80多個座位經常坐滿,甚至有遊客站在門外聽唱。

  “以前只知道《聊齋志異》,不知道蒲老先生還創作過聊齋俚曲這樣的俗文化,現在還能有機會聽到這樣原汁原味的俚曲,非常難得!”來自威海的遊客趙樹然讚嘆道。

  “正月裏,梅花嬌,春雪飄,又是春光上柳條,家家鬧元宵……”在蒲家莊北的小巷中,92歲的呂佩琦老人為客人哼唱起聊齋俚曲《磨難曲》選段。白雲蒼狗,世事變幻,來來往往的遊客中很少有人知道,在淄川區,能原汁原味哼唱聊齋俚曲的人已為數極少,這麼大年齡會哼唱俚曲的也僅剩他一人。

  隨著保護力度加大,越來越多的人開始了解俚曲、學唱俚曲。目前,蒲章俊已正式收徒四人,如今均能演唱,並且其中一弟子已成立了演藝工作室,聊齋俚曲的搶救性保護初顯成效。此外,淄川區還舉辦了三屆聊齋俚曲少兒培訓班,在淄川實驗小學成立了第一家聊齋俚曲少兒藝術團,定期為學生上課、輔導。2014年,集中培訓了全區音樂教師,將《聊齋俚曲》薦為校本課程,開展聊齋俚曲的教學傳承。

  有了獨立的劇團——淄博市聊齋俚曲劇團,有了傳承人——蒲章俊,也有了一部部俚曲新戲,更在尋常百姓中間傳唱、廣受歡迎,聊齋俚曲重煥新生,也將繼續在歷史長河中大放異彩。

 

              熱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