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策略助力事業編改革預期最大化。(記者 盧俊宇)
8月9日,一篇名為“高校公立醫院事業編將取消千萬人丟鐵飯碗”的文章引起廣大網友關注。由於每個人的定位不同,心情自然也不同。身處高校和公立醫院的網民非常在意以後自己工作的穩定度,而更多行業之外的網民最擔憂的則是這項重大改革能不能達到社會滿意、行業發展,乃至可以根除“上學貴”“看病貴”等社會痼疾。
如何突破焦慮點,既改現狀又不“傷人”,從而讓改革預期實現最大化,筆者認為應講究三大策略:
首先,政府要確保高校和公立醫院的公益屬性。一旦取消編制,充分發揮市場作用,勢必會造成競爭,高校和公立醫院的公益性也會受到影響。編制取消後,更多的資源會向效益好的地方聚集,教育、醫療資源的不均衡性會愈加嚴重。因此,政府的投入保障功能非但不能弱化,反而必須繼續加強,以此強化事業單位的公益屬性。
其次,積極穩妥地開展試點工作。目前從河南等地開展試點工作反饋的情況來看,在從傳統編制向全員合同聘用制過渡的過程中,事業單位的激勵機制和考評制度更加合理,真正想幹事、能幹事的人有了更多的機會、更大的舞臺,單位的活力、創造性顯著增強。下一步,有關部門可以將改革試點範圍進一步擴大,為更穩妥地推進改革做好充分準備。
最後,要從根本上消除墊伏在高校、醫院領導頭腦中的“官本位”思維,讓他們回歸教學和治病的本位。這不僅需要解除編制的束縛,讓聘用合同規範清楚雙方的權利義務,還需要全面激發幹部職工“幹事業”的鬥志,比如之前的醫師多點執業,便讓患者與醫生雙方獲益良多。要從國情出發、從老百姓的具體需要出發,分行業、分類別,一步步地走好這盤事業單位改革的大棋局,激活改革所涉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和責任感,提升工作效能,釋放改革紅利。
知易行難,任何改革首先都是有阻力和難度的。高校、公立醫院取消事業編制,是打破鐵飯碗,但天地會更寬廣,只要制定科學合理的銜接制度,對編制改革可能出現的情況準備好應對之策,未來必然會帶來公平與效率的進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