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
里程碑式救援:國內首例大口徑鑽孔救人
據了解,這次救援中採取的“地面大口徑鑽孔救人”是國內首例,也是世界第三例通過鑽井打孔實現井上救援的案例,此前僅有智利和美國兩個成功的案例。近年來,國內雖有礦工被困數天后獲救的事例,但這次被困地下30多天后獲救的情況是全國首例。
新華社報道稱,這次事故救援主要是通過鑽井打孔救人,首先在井下被困人員所處位置附近先打通小口徑保命孔,與被困人員取得聯繫後隨即開鑽大口徑救命孔,打通後下放救生艙救人。
江西理工大學環境工程專業的王海寧教授曾對北青報記者解釋,“地面大口徑鑽孔救人”是指救援人員在地面上向下打一個通往被困人員的救生孔,然後利用救生罐籠之類的裝置救出被困人員的技術。
據救援現場專家介紹,此次救援中使用的救生罐籠直徑550毫米,高度1.9米,足夠容納一名成年男性,人員進去之後,地面救援人員通過纜繩將救生罐籠拉到地面。
解讀
從發現礦工到救出 為何用了29天?
從發現被困的4名礦工到成功升井,這整個過程持續了29天。北青報記者通過梳理髮現,由於地下救援有許多不可預估的因素,救援方案曾一改再改。
據央視報道,現場的救援人員也表示,“這次的救援不是一波三折,而是一波九折。”看似一個月打兩個孔速度有些慢,但專家解釋説,“這兩個孔從地表打到地下,要經過220米,其中要經過表土層、歸岩層、泥岩層、沙岩層和石膏層,同時還要經過兩個含水層,除了表土層外,其他的地層都含有大量的石灰岩。”
參與現場救援的權威專家告訴新華社記者,這次救援情況複雜、難度大、風險高。比如,事發礦區持續塌方,有的落石重達十幾噸、甚至幾十噸,導致井筒嚴重扭曲變形,通向被困人員的井底巷道幾乎完全堵住;一線救援人員人工強行掘進、修復支護的多處巷道反覆被毀。另外,地質結構複雜,井下涌水量大,井下一氧化碳濃度升高等,也給救援工作帶來諸多困難。
救援指揮部介紹,事發當日,現場救援力量就達500多人;此後,許多國家級和山東省內實力較強的專業救援力量迅速集結,現場救援人員最多時近千人。另外,救援以來,累計調集一流礦山救援設備600余臺(套),其中大口徑鑽井機械、生命探測儀、人體搜尋儀、無人機等設備為國內最先進的。
專家介紹説,事故發生後,現場的地層結構非常不穩定,因此帶來了兩個問題。其中一個問題是,岩石碎屑比較多,經常會卡住鑽頭,因此邊打就邊停下來處理;第二個問題是鑽孔必須隨時加固,否則就會灌滿水或者塌回去。
“其中有兩個很大的問題,一個就是坍塌,不斷地坍塌,非常危險,第二個就是冒水,水量很大,因此經過一段救援後,救援人員不得不撤出。”山東省安監局局長在接受央視採訪時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