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班延誤得自費食宿 遇到還需了解這些問題

2016-07-23 10:02:22 來源:西部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高靜 字號:T|T
摘要】按此推算,明年起,起碼六成以上的航班延誤或者取消,都要旅客自行承擔食宿費用。新規指出,發生大面積航班延誤時,機場管理機構應當啟動旅客服務協調機制,協調承運人、地面服務代理人、機場公安等單位,組織實施相關服務工作。

    十年間,中國客運航班正常率從80%以上跌至68.33%,由航班延誤衍生的候機樓暴力、空鬧、賠償等羅生門事件屢屢發生,民航業客運矛盾亟待化解。

    為解決爭端、明確權責,交通運輸部21日發佈《航班正常管理規定》,自明年起施行。規定明確,因天氣、突發事件等原因造成航班出港延誤或取消的,食宿費用由旅客自理;三種情況下由承運人提供食宿服務……給延誤處置和旅客維權提供了有效的“方法論”。

    然而,中新網記者調查發現,天氣、空管等延誤原因由誰界定、發佈?大面積延誤引發的食宿需求驟增,機場周邊配套是否能hold住等問題尚需進一步明確和解決。

  資料圖。

    “食宿費用自理”惹爭議 誰來界定延誤原因?

    7月20日,截至當晚20時北京暴雨致237架次航班取消;7月12日8時起,成都雙流國際機場遭遇強降雨襲擊,80個航班延誤,9000名旅客滯留……

    惡劣天氣已成為我國航班延誤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國民用航空局發佈的《2015年民航行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去年全國客運航空公司共執行航班337.3萬班次,平均航班正常率為68.33%,為近十年最低。其中,航空公司原因佔19.1%,空管原因佔30.68%,天氣原因佔29.53%,其他佔到20.69%。

    按此推算,明年起,起碼六成以上的航班延誤或者取消,都要旅客自行承擔食宿費用。

    依據新規,由於天氣、突發事件、空中交通管制、安檢以及旅客等非承運人原因,造成航班在始發地出港延誤或者取消,承運人應當協助旅客安排餐食和住宿,費用由旅客自理。

    由於機務維護、航班調配、機組等承運人自身原因,造成航班在始發地出港延誤或者取消;在經停地延誤或者取消;航班發生備降這三種情況承運人應當向旅客提供餐食或者住宿等服務。

    此舉有無先例可循?北京航空法學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張起淮告訴中新網(微信公眾號:cns2012)記者,由天氣原因造成的延誤,航空公司不承擔賠償是國際慣例。然而,不承擔費用不應當降低服務標準,而如何規範航企後續服務、誰來監督管理……新規並沒有體現。“從某種程度來説,加重了旅客出行成本,降低了航企的運營負擔、擴大了其權益”。

    “到底是不是天氣等不可抗原因造成的延誤,普通旅客怎麼判斷?”微網志網友@等待清清表示不解,從互動數來看,不少網民有著相同的疑慮。

    張起淮稱,第三方資訊發佈在國內航空業是空缺的,都是機場、航空企業在自説自話,建議相關部門制定實施細則,並儘快建立資訊公開機制、投訴機制、監管機制和第三方調解機制。

    資料圖:預計距離飛機快降落時,工作人員開始將食物裝入送餐車,進入停機坪等待艙門打開,將飛機餐送入機艙中。圖為還沒有配送出去的食物都放在冷藏室。

    “不可抗因素”致延誤 旅客和航企可否協商解決?

    如果僅用“有無責任”來衡量,由天氣、突發事件等“不可抗因素”導致的延誤,航空公司和旅客都是無責的。這種被動延誤,利益損害的哪一方來買單都不太“平衡”,能不能協商解決呢?

    微網志網友@劉海天愛打羽毛球就直言:“這種事該是航空公司決定,或者是乘客和航空公司雙向選擇的結果,實在不好‘一刀切’。”

    “遇到過一次滯留機場的情況,當時是航空公司全部解決了食宿”,喜歡旅遊的劉雨對中新網記者表示,但政策落實後,協商還管用嗎?企業都是逐利的,規定了不用陪,旅客再去協商的空間就非常小了。

    張起淮擔心這將引發航空企業間不正當的商業競爭,有航企已經宣佈,在政策落實後仍會補償因天氣延誤産生的旅客食宿費用。

    記者注意到,隱性出行成本的增加,會讓旅客更多的想要“防患于未然”,劉雨猜測,一定有保險公司從中找到商機,賣類似無理由保險的産品。

    “這絕非無稽之談”,張起淮坦言,為防範資金損失,旅客一定會購買額外的保險,不排除保險公司借機推出相應産品的可能。

  圖為為乘客精心準備的生日蛋糕。

    延誤超3小時可下機 實際操作有哪些難度?

    家住北京的小李經常往返香港看望男友,她向記者講述了一次“苦等”起飛的經歷:當時在北京首都機場停機坪滯留了10個小時,機艙廣播裏一會兒説準備起飛,一會兒説還要延遲,站著坐著都難受,抗議多次才獲准在登機通道裏走動下。

    根據新規,旅客在機艙內的“苦等”有了期限:機上延誤超過3個小時(含)且無明確起飛時間的,承運人應當在不違反航空安全、安全保衛規定的情況下,安排旅客下飛機等待。

    規定還明確了動態資訊播報的“時間表”。發生停機坪延誤後,航空公司應每30分鐘向旅客告知一次航班動態資訊,保證盥洗設備的正常使用,必要時提供醫療服務。機坪延誤超過2小時(含)的,航空公司應為客艙內旅客提供飲用水和食品。

    談及政策落地,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民航人士向中新網記者流露了為難之情,“執行起來難度很大,考慮安全、技術、起飛時間不確定等多重因素,實際很難説超3小時就讓旅客返回候機室”。

  圖為空乘在飛機上整理烤箱內的食物。

    大面積延誤致食宿需求驟增 機場配套hold得住嗎?

    由於影響範圍廣、持續時間長,天氣原因最容易導致航班的大面積延誤和取消,考驗機場及周邊配套設施的承壓能力,能否hold得住就看平時下的“功夫”。

    新規指出,發生大面積航班延誤時,機場管理機構應當啟動旅客服務協調機制,協調承運人、地面服務代理人、機場公安等單位,組織實施相關服務工作。

    “國內機場周邊的餐飲、酒店配套普遍不夠健全,即使是北京首都機場都達不到應對大面積延誤安置的條件。”張起淮稱,需求驟增、又沒競爭,這些餐飲酒店很容易肆意抬價,之前也發生過類似事件。

    “如果新政落實,旅客為節省成本一般會選擇在機場內滯留,而不去周邊或者更遠的住宿地點。”張起淮擔心,機場就變成了“春運”期間的火車站,人流密集得不到疏散,停留時間若較長,安全風險將成倍上升。(種卿)

              熱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