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梳理髮現,截至9月13日,全國已有江蘇、上海、天津、山東、遼寧、重慶、海南、河北、北京等9個省份上調了最低工資標準,平均增幅在11%左右。
目前,全國月最低工資標準最高的是上海的2190元,小時最低工資標準最高的是北京的21元。
哪些群體最受益?
首先要明確的是,根據《最低工資規定》,月最低工資標準適用於全日制就業勞動者,小時最低工資標準適用於非全日制就業勞動者。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社會保障研究中心主任鄭秉文認為,受最低工資標準影響最直接的是低收入群體,最低工資標準的上調對於這一群體的收入具有“立竿見影”的效果。
儘管沒有明確的統計,但是靠“最低工資”吃飯的人並不少,一個明顯的例子就是勞務派遣工,再如收入由“底薪+提成”組成的銷售人員等。“更為重要的是,最低工資標準為整個社會提供了一個參照。”中央黨校教授周天勇説,“所謂‘水漲船高’,最低工資標準提高了,社會整體薪酬水準也會隨之提高。”
如何增長才合理?
根據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統計,“十二五”期間,我國最低工資年平均增長率為13.1%。中國勞動學會副會長蘇海南認為,最低工資標準的調整要考慮多方面因素,包括勞動者及其贍養人口的最低生活費用、消費價格指數、平均工資、經濟發展水準、就業狀況等。
“今年GDP增速有所放緩,物價水準較之去年也有所回落,11%左右的增幅比較正常。”這位專家説。
對於人力成本上升導致“中國製造”競爭力降低的憂慮,人社部國際勞動保障研究所所長莫榮則認為,只要工資增長水準不超過勞動生産率增長水準,這種增長就是可以持續的。
部分省份是“幹貨”
根據《最低工資規定》,最低工資標準每兩年至少調整一次。2014年,全國共有19個地區調整了最低工資標準,平均調增幅度為14.1%;2015年,全國共有27個省(區、市)和深圳市調整了最低工資標準,平均增幅約14%。
有了調整週期和平均增幅,還需要在哪增加含金量呢?社保和公積金!《最低工資規定》明確,在勞動者提供正常勞動的情況下,用人單位應支付給勞動者的工資在剔除下列各項以後,不得低於當地最低工資標準:(1)延長工作時間工資;(2)中班、夜班、高溫、低溫、井下、有毒有害等特殊工作環境、條件下的津貼;(3)法律、法規和國家規定的勞動者福利待遇等。
但社保和公積金並不在內,這就給本來就不高的最低工資增添了“變數”。
為此,北京、上海等地明確規定,勞動者個人應繳納的各項社會保險費和住房公積金不作為最低工資標準的組成部分,用人單位應按規定另行支付;有些省份則並非如此——在本就不高的最低工資中減去幾百元,勞動者拿到手的錢減少令人“窩心”。
還有哪些要期待?
關於最低工資標準,《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明確,“合理確定最低工資標準”“完善最低工資增長機制”。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綱要》則提出:“完善最低工資增長機制,建立最低工資評估機制。”
周天勇指出,這正切合了發展的需要——我國要從以低勞工成本為競爭優勢轉向以高素質勞動者和與之相匹配的薪酬水準,以及産業升級、核心競爭力不斷增強為追求目標。
專家認為,工資增長雖然會影響生産經營成本,但應當看到它必然帶來消費增長,進而構成國民經濟持續發展的動力源。正常的勞動者報酬增長必定帶來良性的經濟發展,良性的經濟發展又必定為正常的勞動者報酬增長創造條件。
文/新華社記者 徐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