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解讀:如何理解“逐步打開”
24日淩晨,住建部官網刊發文章指出,“推廣街區制,逐步打開封閉小區和單位大院”,並不是“一刀切”,更不能簡單地理解為“拆圍墻”,在具體實施過程中,還要制定細則,肯定要聽取市民意見,依法依規處理好各種利益關係和居民的訴求,切實保障居民的合法權益”。那麼,如何理解“逐步打開”,小區圍墻還拆不拆,業內專家進行了解讀。
問題一:我家小區的圍墻,還拆不拆?
窩在市區阻斷交通,這樣的超級大院先拆墻
“文件的宗旨是為解決過去城市發展中的矛盾和治理‘城市病’開出藥方,一方面要弄清楚文件的本意,另一方面要避免誤讀政策。”上海同濟大學副校長、曾擔任2010年上海世博會總規劃師的吳志強説。
吳志強説,目前這一政策正被誤讀,不能把推廣街區制理解為簡單的“拆墻運動”,更不是説全國所有城市都要拆圍墻。“要打開的主要是那些歷史原因造成的單位大院和超大的封閉小區,它們大都佔據城市中心的公共地帶,造成城市道路梗阻、斷頭路和丁字路。”
他認為,只有影響到整個城市的交通運作、景觀和管理的超級大院和住宅小區才是未來需要打開的,比如一個工廠大院,裏面有廠房、職工住宅小區、科研樓和幼兒園等,2到3公里長的圍墻阻礙了交通,這樣的大院就應該被切分成幾個更小的組團,中間的道路用於公共通行,緩解城市交通壓力。
問題二:“逐步推進”分幾步?
新建小區先試點,有了經驗再在建成小區推廣
“這其實明確了後續的實施策略。”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副院長楊保軍説,未來推廣街區制將遵循先易後難、循序漸進原則。新建小區比較好操作,可以先推廣積累經驗,用事實證明小區安全能得到保障,這一理念得到大家更多認可後,逐漸在存量小區推廣。
對此,吳志強也表示,後續推行應借鑒改革開放30多年的有效經驗,實行“老人老辦法,新人新辦法”。
楊保軍認為,美國平均120米就有一條街道,很少有邊長超過200米的大社區。
專家表示,推進封閉社區和單位大院開放,政府的出發點是好的,但推行中一定要尊重百姓意願和需求,要邀請社區百姓發表意見和訴求,充分保障居民的合法權益。
“從農耕社會進入城市型社會,中國未來城市的最大特點就是開放。”楊保軍説,打破封閉式小區和大院無疑將改變我國傳統居住模式,但只有走出過去封閉的城市孤島,轉變傳統觀念,才能構建“四通八達”的便捷城市交通網。
歡迎廣大網民為中國網山東提供新聞線索,積極投稿。中國網山東熱線電話:【0531-88556593】 投稿郵箱:zgwsdchina@126.com 中國網山東微網志:http://weibo.com/aixinqiye 微信公眾號 :sdpd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