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國企改革經驗:企業總經理變合同工(圖)

2016-08-04 11:01:59 來源:齊魯網 作者:徐錦庚 喬楊 責任編輯:董洪貞 字號:T|T
摘要】如果説國企改革是“難啃的骨頭”,那麼,最硌牙的部位,無疑是“僵屍”企業處置。山東迎難而上:截至7月底,已累計處置各類“僵屍”企業235戶,其中今年上半年處置49戶;妥善安置職工4萬餘人。

 人民日報頭版介紹山東國企改革經驗:企業總經理變合同工

  8月4日出版的《人民日報》頭版以《山東蹄疾步穩處置“僵屍”企業》為題,報道了山東省委省政府化壓力為動力、推進國企改革的一系列探索和創新。

  一手抓清理退出 一手抓治理重生

  山東蹄疾步穩處置“僵屍”企業(改革敢啃硬骨頭)

  如果説國企改革是“難啃的骨頭”,那麼,最硌牙的部位,無疑是“僵屍”企業處置。山東迎難而上:截至7月底,已累計處置各類“僵屍”企業235戶,其中今年上半年處置49戶;妥善安置職工4萬餘人。

  自2005年起,山東就專門設立國有資産投資控股有限公司,作為處置省管國有困難企業的平臺,推動企業重組整合和經營管理。去年6月,又改建為全省第一家國有資本運營公司,從事跨産業投資運營、資産管理。“到去年底,我們共處置各類‘僵屍’企業179戶,安置職工2.9萬人。去年,公司權屬的企業基本實現全盈利,凈利潤12.69億元。”山東國投公司董事長李廣慶説。

  山東去年開始加快國企改革步伐,一方面抓擴大盈利,支援優勢企業、新型産業擴張規模、提高效益;一方面抓減少虧損,去産能、除“僵屍”、降成本。按照連續3年虧損且扭虧無望、已經停産停業或半停産、資不抵債喪失造血功能的界定標準,摸清底數,精準定位,排查出321戶“僵屍”企業,涉及職工12.1萬人,計劃用3年時間完成對這批企業的處置,其中今年完成125戶。

  處置“僵屍”企業,山東“兩手抓”:一是清理退出,二是治理重生。對於無資源、無價值的企業,依法通過關閉破産、産權轉讓等手段,清理退出;對於有優質資源、有治療價值的企業,通過重組、剝離等手段助其重生,恢復其造血功能和活力。

  清理退出是個痛苦過程,牽扯麵廣,稍有不慎就會影響社會穩定。“用霹靂手段,顯菩薩心腸”,山東依法操作,以理溝通,以情推動,把職工利益放首位,不把職工推向社會,不讓職工看不起病,不讓職工子女上不起學。肥城礦業集團公司現有職工1.7萬人,部分煤礦因資不抵債被關,須分流9000人。擬定職工安置方案時,省政府領導親自主導,省國資委、社保廳等部門醞釀草案,集團反覆徵求職工意見,上下修改13次,為職工提供9條安置途徑。今年5月30日,在集團職代會上,該方案獲與會157名職工代表一致通過。

  治理是為重生,通過資本重組整合、資源優化配置等多種手段,山東幫助瀕臨死亡的企業重煥生機。山東高速集團接管7戶“僵屍”企業後,對接集團産業鏈佈局,精準選定重組模式,貫通産業鏈,提升價值鏈。到去年底,7戶企業資産規模比整合前增長4.33倍,利潤總額增長14.59倍。

  職工理解和支援,是衡量國企改革成功與否的重要標誌。山東省國資委副書記時民提供一組數據:今年上半年,受理的信訪量為139件(次),同比下降54%。其中,來訪、來信、集體訪同比分別下降43%、69%、42%,沒發生一起5人以上的集體訪。

  山東 國企改革消頑疾(改革敢啃硬骨頭)

    國企改革,既是老話題,也是新挑戰。過去數十年,幾次三番,老毛病剛消除,新問題又冒出。如今經濟步入新常態,國企改革難度更甚。如山的壓力,能否成為改革的動力?

  山東省委省政府作出肯定回答。改革是利益的調整,難免有陣痛,但痛徹骨髓的“短痛”好于求穩怕亂的“長痛”。下定決心早起步、快進展,對省屬國有企業實施20類70項“大手術”,力求“脫胎換骨”消“頑癥”,避免改革“懸浮”。

  破解體制弊端

  完善頂層設計

  一堆煤炭,買進時價格正逢高點,不久便遇價格滑坡。照市場規律,應儘快脫手。可放在國企,偏偏有這樣的怪事:領導換了幾茬,誰也不敢動,只能眼看著越放越賤。原因是:不處置,賬上永遠有這筆資産;處置了,資産勢必縮水,這個責任誰敢擔?

  “過去是用管機關的辦法管理國有企業,管得太死,企業離市場很遠。”山東省副省長王書堅分管國企改革,熟諳國企體制的弊端,“決策效率低,責任不明確,機制僵化,能上不能下,能進不能出。”

  “2012年10月是個拐點,煤炭價格一路下滑,各種弊端集中暴露出來,改革也因此顯得更加必要、更為迫切。”山東省國資委主任張新文坦言,“山東國有企業的資源指向性較重,新一輪經濟波動帶來的衝擊異常猛烈。”

  以山東省屬國有企業佈局結構為例,70%以上的資産分佈在煤炭、鋼鐵、機械製造、化工等傳統産業,且多處於價值鏈的低端。諸如現代企業制度不健全、近親繁殖等問題,在國有企業中普遍存在。

  眾多“僵屍”企業是矛盾的焦點:連年虧損,扭虧無望,資不抵債,長期佔用大量人力、資金、土地等,導致有限的資源無法向更高效率的企業、産業流動。2015年,山東省管企業實現利潤172億元,其中盈利企業的盈利額556億元,但虧損企業的虧損額達到379億元,相當於2/3的利潤被“吃掉”。

  國企改革,山東省委省政府矢志不渝,但如何改,必須把握好分寸。改得淺了,蜻蜓點水、浮光掠影,只能“消消炎”;改得深了,傷筋動骨、阻力極大,如同自我“革命”。

  “國企改革成功與否,關鍵在於能不能適應市場和社會。”山東省省長郭樹清説,“從管理企業的方式,到企業內部運營的方式,都要符合股東、客戶、員工、供應商和債權人的基本權益,能兼顧社會各方面的合理訴求。”

  去年以來,山東省委省政府就召開會議研究部署國資國企改革工作30多次,黨政主要領導對國資國企改革批示50多次。山東新一輪國企改革的制度框架,在此過程中漸趨成型。

  山東省國資委分兩批下放了27項審批核準備案事項,將企業年度投資計劃、對外擔保等重大事項決定權授予董事會。2015年,山東省管企業請示省國資委辦理的事項同比減少40.7%,省國資委對企業的批復性文件同比減少50%。

  遵循問題導向

  確保對症下藥

  擱在半年多以前,相開進還是個廳級領導幹部,手裏端著“鐵飯碗”。如今雖職務沒變,仍是魯信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但身份卻是“合同工”。作為董事會聘請的職業經理人,如果業績上不去,他隨時可能丟飯碗。

  在山東省管企業中,被摘掉“官帽”的,遠不止相開進一人。23戶企業推行契約化管理,佔全部省管企業77%,涉及的53名高管人員,有49人選擇契約化身份。他們一般不在董事會、黨委常委會擔任職務,選聘、考核、薪酬分配權均由董事會行使。

  “職業經理人制度的建立,是國企改革過程中最根本的改革。”張新文毫不諱言,國有企業之所以不像企業,關鍵在於人不能流動、不能進出。“幹得不好,頂多撤銷職務,或者換個地方。”

  有什麼問題就解決什麼問題。公司治理結構不完善,就理順董事委派、選派體制,在經理層全面推行契約化管理,建立外部董事、監事和職業經理人人才庫。企業國有資産監督機制不健全,就加強企業財務監管和審計監督,推進企業重大資訊公開,構建防止利益衝突機制。

  國資委“一股獨大”的局面,在山東被徹底打破。從2015年3月起,18戶省管企業30%的國有資本,分兩批被劃轉至省社保基金理事會,涉及資本金180.65億元,對應的權益資産600多億元。這一“吃螃蟹”的舉動,讓山東省成為輿論關注的焦點,鼓掌、叫好的聲音不少,擔心、質疑的也很多。

  “現在看,支援的聲音佔了主流。”張新文表示,山東國企改革,核心是建立規範的現代企業治理制度,完善董事會、監事會等結構,賦予企業更多的自主權。“省國資委和社保基金理事會分別作為出資人,對省管國有資本進行管理,在省屬一級企業形成了股權多元化的局面,這也是建立現代企業管理制度的基礎性工作之一。”

  下指標、定任務、拉單子等行政化手段,被堅決摒棄。尤其是在“僵屍”企業的處置過程中,山東不搞“一刀切”,培育整合盤活一批,資本運營做實一批,關閉破産退出一批,最大限度提升國有資産處置效率和效益。

  山東省國資委黨委副書記時民表示,因企制宜,首要原則是不搞“一刀切”,而是堅持“一企一策”分類處置。“‘一刀切’的辦法看似有標準,執行起來容易,但在現實中根本行不通。每個企業的情況不同,每筆貸款的期限、抵押物也不同,如果統一標準,就不是按照市場化原則,各方利益也無法平衡。”

  妥善安置職工

  體現人文關懷

  國企改革難,“僵屍企業”處置更難,職工分流安置,更是難上加難。對此,山東省委、省政府態度明確,“不把職工問題解決好,國企改革就算不上成功。”張新文引用清人胡林翼的“用霹靂手段,顯菩薩心腸”,表明改革的決心和穩定的重要。

  趙軍原是山東能源集團宣傳部副部長,被派到肥礦集團擔任黨委常委、工會主席後,經歷了不小的落差:拋家別舍不説,上任3個月,沒領過一分錢。“不光是我,肥礦集團領導班子都這樣,職工工資發到哪個月,班子成員的薪酬就領到哪個月。”

  原來,肥礦集團歷史包袱沉重、資不抵債,已拖欠員工工資10個月以上。

  剛上任時,趙軍愁得一連幾天睡不好覺,擔心職工堵大門。然而,讓他意外的是,3個月來,幾乎沒見過陳情者,“這都歸功於集團科學合理、充滿人情味的職工安置方案。”

  這個方案,由省政府做出部署,省國資委和山東能源集團牽頭,以肥礦為主制定,十三易其稿。方案提出了內部退養、解除勞動合同並支付補償金、正常經營安置、移交辦社會人員等9條安置渠道。職工安置總費用約25億元,由財政補助和貼息貸款解決。

  5月30日,肥礦集團召開職工代表大會,157名職工代表全票通過這個方案。

  “關鍵在會前,核心是民意。”肥礦集團工會副主席牛憲民説,方案徵求意見,做到了“宣傳教育到位,徵集意見、解疑釋惑到位,分析研判到位”。白莊礦一線採掘工安樹河動情地説:“幾個月前連想都不敢想的事,現在成了現實。連勞務輸入人員也享受到了安置政策,考慮得太週到了。”

  在山東國投公司黨委常委盧連興看來,妥善安置職工是改革的重點。“政策類別化、去留自願化、方案人性化,是處置的原則。不搞一刀切,算清明白賬,走有走的政策,留有留的待遇。國投公司分流安置三四千人,沒有一個人陳情。”

  淄礦集團新升實業埠村煤礦有個“全員溝通對話會”,7年搞了50多場次,參與人數數萬人次。“交流順暢了,資訊透明瞭,問題好解決了,形成了尊重職工、相信職工、依靠職工的良好改革氛圍,有效保證了轉型發展。”新升實業公司董事長李樹新説,在這個過程中,一直保持“我們始終跟職工在一起”的姿態。“要求職工做到的,幹部先做到,改革,不能只改職工不改幹部。”

  重塑制度優勢

  奠定轉型基礎

  “我到北京開會,常有央企負責人向我了解山東國企改革的做法,説明山東國企改革在一些方面走在全國前列。”王書堅説。

  埠村煤礦就是見證者。這個礦已開採57年,連續虧損11年,但沒有簡單地礦關人散,把包袱一甩了之,而是不等不靠、主動作為、有序轉型,終於逆勢盈利。李樹新的體會是:“從變革體制機制入手,重塑制度優勢,探索混合所有制,解決企業轉型體制單一、治理失范的問題;推行國有企業市場化經營機制,解決經營者活力不強、動力不足的問題;堅持産業運營與資産運作相結合,解決産業轉型速度慢、起點低的問題,順應發展規律,奠定轉型基礎。”

  “但是,我心裏很明白,國企改革遠沒完成,要走的路還很長,要做的事還很多。”王書堅説。在他看來,國企改革的著力點在於3個方面:國有體制、民營機制和有效激勵。既要堅持搞好國有企業不動搖,又要破除掉以前那些尾大不掉的“國企病”。

  主持設計國企改革“路線圖”的張新文説,之所以出現這麼多僵屍企業,根本上還是與我們的觀念和機制有關。“一些幹部不按市場經濟規律辦事,把行政習氣、裙帶關係帶到企業,帶壞了風氣,搞壞了經營。”

  “僵屍企業”處置過程中面臨的一些難題,亟待破解。

  首先是來自銀行金融系統的難題。張新文説,目前的做法是,企業可以破産,銀行作為債權人卻不可以有損失,這不公平,也不合理。按照市場經濟規律,債權人、債務人是平等的,有了風險和損失,銀行也應該承擔相應的責任。應該發展混合所有制及股權、債權、風險投資等多種融資方式,改變由銀行主導、間接融資一家獨大的金融模式。

  其次是法院。依法破産是處置“僵屍企業”的重要途徑,但由於各級法院受理標準不一,部分法院出於社會穩定考慮,加上費時費力,不願受理破産案件,積極性不高,導致立案難度加大。

  還有,國企要破産,過去的“欠賬”要交,相當於人之將死,還要逼其拿出買骨灰盒的錢,直接導致了“死不起”現象。企業的社會職能,比如學校、醫院,以及供水、供暖、供電、物業等移交地方,地方接收起來往往不積極,推動起來很慢、很難。

  用張新文的話説,現在正是國企改革轉型的“窗口期”。“處置好‘僵屍企業’,是打基礎、利長遠的好事,是個不得不過的坎兒。”一定要抓住這個重要機遇期,加大政府協調力度,促進改革順利向前推進。(徐景庚 喬楊 劉成友 卞民德 謝雨)

 

              熱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