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09年起,針對白馬山南路積水問題的相關改造幾乎從未停止,據不完全統計,至少進行過3次。每次改造時,都有消息傳出説問題“將有望解決”,但每年暴雨來襲時積水依舊,留給居民的仍是失望。
2009年,省城市政部門對白馬山南路片區進行了一期道路改造,鋪設污水管道、增設雨水暗渠。2011年二期工程龍窩溝、袁柳河整治工程啟動,二者是白馬山片區的主要排洪河道,可增強白馬山南路排水能力。
但因二環南路以南匯集而來的水量巨大,這兩次改造在緩解積水問題上收效不大。2012年,前龍窩溝河道改造及截污工程啟動,可通過暗渠將南部來的一部分雨水,匯入龍窩溝、袁柳河,從而減少白馬山南路的來水量。
該工程曾一度因管線産權移交等問題“卡殼”。2013年7月一場暴雨過後,記者曾去探訪白馬山南路,當時道路仍舊是“汪洋”一片,積水沒過膝蓋。
23日,濟南市市中區防汛辦一負責人介紹,2013年白馬山道路南側建設了一條2米×3米的泄洪溝,2014年下半年投入使用。 “建好後積水問題得到明顯改善,排水速度快了不少,一般積水最多20釐米,走車走人沒問題。”
為何白馬山南路的積水問題始終不能根除?據了解,城市低窪積水地帶治理是一項綜合工程,需雨污管線、河道泄洪、道路改造等多管齊下。早在2012年,相關人士就指出,要根治解決這裡的積水問題,還需實施另外一個大工程,即九曲截洪溝改造,該項目一期工程也列入了濟南市建設計劃。今年,該工程仍然列入了濟南市政部門“工作日程”。
九曲截洪溝改造完成後,南部山洪及因部分大型居住小區建設硬化路面而形成的地面徑流,將通過截洪溝截流分段排入十六里河、石青崖河、興濟河。 “系統性改造結束後,這裡的積水問題才有望最終得到緩解。”業內人士表示。此外,業內人士認為,白馬山南路附近一些小區和商戶手續不齊全,私接管線,導致管線壓力過大,暴雨來時的泄洪、排污能力打了折扣。
齊魯晚報記者 孟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