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五星酒店廚師辭職捏泥人 農家院打造孔門七十二賢

2016-04-13 10:11:55 來源:齊魯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高靜 字號:T|T
摘要】王令濤小心翼翼地打開窯爐,取出一件陶塑仔細端詳。從泥塑變為陶藝作品,需要24小時,而這一刻,王令濤卻等了16年。

在港溝鎮冶和一處農家院裏,王令濤正在潛心打造他的孔門七十二賢人。

在港溝鎮冶和一處農家院裏,王令濤正在潛心打造他的孔門七十二賢人。齊魯網記者 張偉 蔡曉彤 攝

在港溝鎮冶和一處農家院裏,王令濤正在潛心打造他的孔門七十二賢人。

在港溝鎮冶和一處農家院裏,王令濤正在潛心打造他的孔門七十二賢人。齊魯網記者 張偉 蔡曉彤 攝

王令濤小心翼翼地打開窯爐,取出一件陶塑仔細端詳。從泥塑變為陶藝作品,需要24小時,而這一刻,王令濤卻等了16年。

王令濤小心翼翼地打開窯爐,取出一件陶塑仔細端詳。從泥塑變為陶藝作品,需要24小時,而這一刻,王令濤卻等了16年。齊魯網記者 張偉 蔡曉彤 攝

  齊魯網濟南4月13日訊(記者蔡曉彤 張偉 實習記者 徐文華)王令濤小心翼翼地打開窯爐,取出一件陶塑仔細端詳。從泥塑變為陶藝作品,需要24小時,而這一刻,王令濤卻等了16年。

  五星級酒店大廚辭去工作建窯場燒制孔門七十二賢

  在濟南市歷城區港溝街道冶河村的一個農家院裏,剛出爐的孔門七十二賢系列陶塑作品整整齊齊地排列在地上。這是王令濤一個冬天的成果。

  孔門中的七十二賢,古書上的記載有詳有略,也沒有原始圖像。近兩年,王令濤廣泛蒐集相關資訊,參考了大量的圖像版本,創作出孔門七十二賢的雕塑。他説,要從中體現儒家文化的內涵,讓更多人通過他的作品了解孔子、了解山東。

  去年,齊魯網曾經採訪過這位“不務正業”的雕塑家,當時的他還是一名五星級酒店大廚,從事廚師行業18年,癡迷泥塑雕刻15年。2013年“十藝節”期間,他就因創作濟南景觀等泥塑而成名。後來,他專門做“孔子”系列作品,被山東省圖書館等多個單位收藏,獲得著名學者、全國人大常委會原副委員長許嘉璐先生的讚賞。

  出於與日俱增的興趣和愛好,王令濤索性辭去酒店穩定的工作,在村子裏買下一處平房,打造成自己的“陶藝王國”。“做陶藝,手工佔三分,成型之後完成了五分,最後燒好才是百分之百的成功。”王令濤説,一開始自己只做泥塑,隨著知名度的增加,很多看中他作品的人提出了一個問題——泥塑不利於收藏,可否做成陶塑?經過慎重考慮,王令濤辭去工作,買了小院,買了窯爐,在濟南近郊搭建起一座簡單的窯場,雇專人燒制陶塑作品。

  潛心雕刻一週不出門平凡人演繹工匠精神

  “9:54——73℃;10:39——214℃;11:00——265℃……”

  在窯爐旁邊的一個本子上,密密麻麻的寫著一串時間和對應的溫度。王令濤告訴記者,爐子不能升溫太快,要一點一點升。作品燒制的這兩三天時間裏,他和助手輪流守在爐子前,記錄下每一個時間段的溫度。窯爐溫度最高時可以達到1180攝氏度,可以將從透風口前晃過的鉛筆瞬間燒黑。在這樣的環境裏,王令濤一守就是十幾個小時。

  作品出爐時,王令濤臉上的欣喜仿佛看到新生的嬰兒。當記者囑咐他小心端著,別摔了時,王令濤嘿嘿一笑,指著記者的相機説:“我拿著它,就像你拿著相機一樣珍貴,摔不了。”

  成型的孔門七十二賢不再是灰溜溜的模樣。仔細端詳,這七十二位賢士各具特色,眼神刻畫生動自然,肢體造型質樸大方,穿戴服飾、配件搭配十分寫實。彩釉粉刷得體,儒風氣息濃厚。説起這套作品,王令濤如數家珍。他告訴記者,作品使用多種彩塑陶泥原材料,經選料、煉泥、配色、修胚出型、加飾、乾燥壓光、刻製、晾幹、上釉、燒制等十多道繁瑣工序。每件作品高三十公分左右,重約三五公斤不等……

  王令濤説,為了這套作品,他最多一週時間沒有回家,呆在小院裏潛心搞創作。村子裏買東西不方便,妻子偶爾過來照料一下。他笑著説,從前妻子嫌他回家晚,現在索性不回家了。王令濤的妻子告訴記者,起初以為丈夫只是愛好泥塑,後來乾脆連穩定的工作都辭了,這讓她有些接受不了。時間長了,妻子看出他對陶藝是“真愛”,也就依著他一步步完成夢想。

  “我做這些不為掙錢,現在也不掙錢,但我就想好好做,用心做,為傳播山東儒學文化盡一份力。”多年來,王令濤始終要求自己,對作品精雕細琢、精益求精,謙卑地實踐工匠精神,推動國學的傳播。

              熱搜資訊